陈跃康:自然资源要素与地学旅游——兼谈新时代地质、林业等部门的功能转型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2-20
  • 点击次数:863

自然资源要素主要体现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村八种资源形态,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概念,也是科学旅游时代地学旅游所依托的主要资源。山、水、林、田,湖、草、沙、村是八种既有联系,又形态独立的自然与人文客观存在。从旅游地学学科理论来看,这八种资源形态是旅游地质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学与旅游人文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地学旅游产品不可缺少的自然载体与开发平台,是一种绿色发展新兴业态的物质基础。

山、水是旅游地质学与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旅游地质学研究山的地层、岩性、化石、矿产、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系。旅游地理学研究山脉走势、地貌形态、海拔高差与河流水系。从传统的山水文化来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是大地的脊骨,水是大地的血脉。山无水不秀,水无山不雄。林、草、沙,是旅游地理学与旅游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森林、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也是动植物主要的聚集地、栖息地和繁殖地。森林与草原是地下水与地表水重要的涵养地,还是吸收大气降水的绿色海绵和减少地表水分蒸发的有效盖层。沙漠则是受大气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呈现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现象。从旅游审美来说,林、草、沙都是旅游目的地的颜值担当。田、湖、村是旅游生态学与旅游人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田土是实现农耕的物质基础,湖泊是灌溉农田和水产养殖的必要条件,是农业地质与水文地质的用武之地。乡村是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相融合的存在形式,也是天人合一的载体。原始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构成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两大生产支柱,浸透了人文历史的血脉与基因。

在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的农耕文明时代,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尚处于可承受与可修复的状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导的工业文明时代,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便进入了不可承受与不可逆转的状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成为人类的主流意识,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无数生态报复、气候变暖等危及全人类安全的灾难,唤醒并增强了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的环保意识。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村的保护修复与利用,已成为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山、水、林、田、湖、草、沙、村是旅游地学所涉及的八大基本要素,旅游地学是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这八大自然与社会资源的重要理论武器。

一、地质、国土部门在转型发展中重点创建了地质公园体系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目前分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三级。

(一)世界地质公园系列

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作为一种资源利用方式,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群众就业、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提升原有景区品位和基础设施改造、国际交流和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表现出综合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是展示国家形象的名片、促进国际合作的引擎。2004年6月,在创建国家地质公园基础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并经专家组评审通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创建了以河南嵩山为代表的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七个)。目前,全球161处世界地质公园中,中国世界地质公园达41处,位居世界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标是,在全球选出和创建超过500个值得保存的地质景观,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加以开发和保护。截至2020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总数为161个,分布在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有四十一个,分布在全国22个省区。

(二)国家地质公园系列

国家级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质公园由中国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准授牌。在旅游地学理论影响与指导下,我国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国家地质公园创建工作。2001年4月创建了第一批以云南石林为代表的国家地质公园(共11个)。截至2020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原国土资源部已正式命名国家地质公园220处,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57处,遍布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区)。同时,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300余处。

(三)省级地质公园与自然(地质)博物馆系列

省级地质公园是目前地质公园体系最基层的一级,是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由当地省级自然资源部门验收、审批。目前全国共批准省级地质公园约400个。其中,山东省有省级地质公园50余个,省级地质公园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自然博物馆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为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提供基础。地质博物馆则重以展示地球发展历程、生物演化进程、地貌变化过程、岩石矿物形成等为主题的科学普及博物馆。各地的自然(地质)博物馆是一种独特的地学旅游产品,是开展地学科普与研学旅游的重要课堂与平台,与当地地学旅游线路有机融合,旅游主体将会获得超值的地学旅游体验。目前,国家级、省级、地方级、公园景区级的各层级、各类型的自然(地质)博物馆,包括观赏石馆等,已有上千家,在全国星罗棋布,点线相连,罗织成网。

(四)旅游地学文化村与地学文化特色小镇

近年来,贵州、浙江、陕西、重庆、四川等地,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以旅游地学理论为指导,创新发展了一种有别于地质公园、与乡村旅游密切结合的地学旅游形式——旅游地学文化村,地学旅游科普基地、地学旅游、研学线路等。如在浙江、贵州、陕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地质文化村、旅游地学文化村、地学旅游村、地学文化特色小镇等,进一步丰富了地学旅游产品的内容与形式。

二、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在转型发展中开发了生态公园体系

(一)国家公园系列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从更完整的意义来讲,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更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达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国家公园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提出的,在十九世纪的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我国于本世纪初引进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和模式,2005年启动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2007年6月21日揭牌,宣告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成立。国家公园定位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因此,国家公园是我国目前最高端的地学旅游产品。2021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正式设立了首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

(二)世界自然遗产与国家自然保护区系列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遗产可分为世界自然遗产与国家自然保护区两级。世界自然遗产指的是从美学或科学的角度来说属于世界级别的自然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国家自然保护区指的是从美学或科学的角度来说属于国家级别的自然遗产,由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目前,我国有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500个。由此可见,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已构成庞大的自然生态类地学旅游产品体系。

(三)国家森林公园系列

国家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由国家林业局准予设立的行政许可决定。目前全国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近千处。

(四)国家湿地公园系列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特定湿地区域。截止到2020年3月底,全国共建立国家湿地公园899处(含试点)。

(五)国家水利公园(风景区)系列

国家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按照水利风景资源即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质量及景区利用、管理条件分级,经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评定,由水利部公布的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有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水土保持型等类型。截止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87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

三、建设部门与文旅部门打造了风景名胜区与A级旅游景区体系

(一)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目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已近300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上千处。

(二)A级旅游景区

国家A级旅游景区是由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授权省旅游局,依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国家标准进行评审,颁发“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志牌,是一项衡量景区质量的重要标志。我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AA、A级旅游景区。A级是其中一个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我国现有5A级旅游景区304家;4A级旅游景区1280多处;3A级旅游景区842处。2019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2402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4.75亿人次。

四、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与地学旅游产品体系异军突起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乡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

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旅游地学文化村模式,就是地学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机集合的新型旅游业态。

(二)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简称为文旅,定义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现代社会,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一般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

(三)地学旅游

地学旅游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科学知识,以发现、评价、规划、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遗迹、遗址,探讨其形成原因、演变历史,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2013年我国编纂出版第一部旅游地学辞典《旅游地学大辞典》,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且别具特色。专家认为,从此旅游地学学科渐趋规范,以此为标志,旅游地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从2017年12月,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第三十二届年会在贵州铜仁举行,发布了开启中国科学旅游时代的“铜仁宣言”——《开创新时代地学旅游——铜仁倡议书》之后,旅游地学发展便出现了从学到用、从点到面、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新趋势、新转变。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村为主要旅游资源载体的旅游产品,可分为地质公园类、生态公园类、风景名胜类及人文历史类四大地学旅游产品体系。地质、国土与林业等部门,在旅游地学理论影响和指导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切和深入地介入其中。地质公园类、生态公园类、风景名胜类及人文历史类四大旅游产品体系都依托于山、水、林、田、湖、草、沙、村这八大类自然与社会生态资源,因而与地学旅游密切关联。

贵州省在地学旅游方面的探索表现为将整个省策划为一个地质公园;贵州六盘水月照旅游地学文化村规划创意——“福禄寿喜”二叠龟,把中国四大文化元素都设计到村庄里面;遵义市浔阳县温泉镇旅游地学特色小镇规划创意,像一片芭蕉叶,也像一片凤凰的羽毛,这里的凤凰山是一个地标山,温泉小镇加旅游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地学旅游文化特色小镇。

地学旅游产品尤其从地质公园与生态公园建设史来看,地质、国土、林业部门的单位、专家、学者始终是推动这两大类地学旅游产品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地勘系统来说,从中国地调局到各省、区地矿局,从地质科研院校到基层地勘单位,实现了从传统地质工作模式,向生态、环保的绿色勘查模式升级转型。

五、后疫情时代,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方向

后疫情时代,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 传统地质勘查工作绿色化发展;

  • 地质遗迹资源更加充分地开发、利用;

  • 盘活各级地质公园成量资产,扩大增量效益;

  • 积极打造地学旅游文化村、地学旅游特色小镇,为乡村振兴助力;

  • 大力开发各种地学研学旅行产品,满足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需求;

  • 努力让地勘单位成为科学旅游时代的地学旅游的生力军。

如今,在科学旅游新时代,全国地勘、国土等自然资源部门正在走向旅游地学发展新领域,以地学旅游开发新成果,形成绿色发展的新业态。

(文/陈跃康 贵州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