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中外经典游记与世界格局演变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3-01
  • 点击次数:1028


《中外经典游记与世界格局演变

收看完整视频请点击上方文字↑↑↑


一套《世界著名游记从书》,在技术层面,我负责给编委会提供建议筛选哪些书籍,另外,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学的历史地理专业,所以对古籍和地理发展史有一些了解。很多人愿意听这堂课,说明中国的发展到了学一样东西但不一定马上就需要使用这样东西的阶段了,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的时候,人们现在的精神追求比过去高了。

640.webp (1).jpg

游记与我们所学习的官方历史不一样,是未经过筛选和过滤的,游记可以补充官方历史中不完整的部分。游记是一个特殊的角度,是一个人观察的世界,一个人书写的历史,有时候出去旅行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所以游记也是一群人的世界历史地理。游记比较真实,每看一本游记可能比较片面,但是当看了很多游记之后,大脑之中会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为我们恢复了过去某个历史时期和区域的真实的历史场景。看世界经典游记,纠正了官方途径所学习的历史之外所不足的一部分。

640.webp (2).jpg

一、世界游记历史分期

世界游记的分期分成六期,因为时间隔得越长,留下的游记越少,而工业革命以后的游记是大量的,所以游记的分期实际上是以工业革命以后的游记为主。接下来所讲的案例分析大多数是公元16世纪以后时期,即地理发现之后。
在讲每个时期的特点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从一些书籍简单的提几句。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凡尔纳(Jules Verne )是对世界旅行史的研究做的比较完整的一个人。因为西方的材料对于他更容易熟悉,所以书中西方旅行史研究的部分比较细致,而中文文章因受语言限制,相对比较简单。《地理发现史》(La Decouverte de la Terre) 又译《地球开拓者》,《 18世纪的大航海家》(Les Grands Navigateurs du XVIIIE Siecle)和《19世纪的大旅行家》(Les Voyageurs du XIXE Siecle)是凡尔纳的一整套全球旅行史的作品。
另外,1901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主编过一套书叫《哈佛百年经典》,其中第31卷是古代和现代著名航海与旅行记,收录了希罗多德的《埃及记》、塔西佗的《德国记》、德瑞克的《德瑞克爵士的著名环球旅行》、黑斯的《吉尔伯特爵士的纽芬兰之行》、比格斯《德瑞克的伟大舰队》、罗利《发现圭亚那》等书籍。
说明在学术界对旅行史的研究还比较重视,至少欧洲和北美国家对旅行史的研究相当的重视。最近有一本书叫《世界历史上的前近代旅行》(Premodern Travel in World History),是戈斯、斯特恩斯(Stephen Gosch and Peter Stearns)编写的,目前已经这个有中文的译本。关于世界游记在公元1500年之前的分期我基本上按照《世界历史上的前近代旅行》的分类,但是关于公元1500年之后的分期,戈斯、斯特恩斯和凡尔纳都没有提出来,所以我今天讲的旅行史和旅游游记的分期,是我自己提出的一种判断。
2015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田晓菲对南北朝(东晋时代)的行旅诗作与散文和十九世纪(清末)中国人对世界的观看与诗作做了一个比较研究,编写了《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Nineteenth-Century China)。
根据这些前人的一些研究,以及我自己对中外游记的整理,我们提出来世界游记分为古典时期(公元476年之前),后古典时期(至公元1492年),地理发现时期(1492-1807),工业和科技革命时期(1807-1945年),美苏阵营冷战时期(1946-1991)和信息化时期(后现代)(1991年以来)这六个分期。每个时期的游记的特点有比较明显的不同。这六个分期实际上是有五个时间节点,这五个时间节点非常重要,是人类的社会发展,包括旅行的发展,以及游记的产生和发展成的一个里程碑与标志点。

(一)古典时期(公元476年之前)

1、古典时期

其中古典时期和后古典时期的分界,是公元500年前后,在这之前,西方以古罗马帝国为核心,东方以西汉长安为中心,世界文明的中心是以古罗马和长安为中心。但是到了公元500年,全球有一个大的变化,亚洲北部的游牧民族、草原民族在中原建立起一系列地方割据势力,同时,西方日耳曼人开始侵略古罗马,并使西罗马灭亡,东西方文明受到很大的冲击。总的来说,公元500年前后,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受到很大的破坏,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一个时间阶段。在公元500年之前称为古典时期,古典时期有两个地方的旅行是比较发达的,比如说小亚细亚,中东、地中海地区和北非地区,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成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没有出现,大的宗教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的旅行基本上是出于地理的探险,或者商贸活动。古典时期,在中亚这块发生了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是张骞开通西域,之所以开通西域是为联合中亚地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晋高僧法显开始沿着丝绸之路去印度取经,这是古典时期。

2、古典时期游记经典作品

古典时期的游记作品,不像后来的游记作品那样清晰,比如说《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行记》等作者比较清晰,而早期的游记并不知道谁写的。先秦《尚书·禹贡》到底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都不清楚,但肯定秦朝以前,也就是公园前16世纪之前写的,所以公元前16世纪就已经有了《尚书·禹贡》的雏形。公元前424年之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编写了《历史·埃及记》。公元前90年,西汉司马迁编写了《史记·大宛列传》。公元23年之前,古罗马斯特拉博编写了《地理学》。公元117年之前,古罗马塔西佗编写了《年鉴·德国记》。公元399-413年,东晋法显编写了《佛国记》。这个时期的历史就是游记,也是地理著作,和文学作品,描述的是一些地区的地理景观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等。

(二)后古典时期(至公元1492年)

1、后古典时期

古罗马分裂之后,从公元500年一直到1500年左右为后古典时期,这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世界上很多国家互相之间的沟通很少,这是几大系统的宗教的形成和传播时期。当然,佛教比较早了,佛教在东汉时期,也就是公元一世纪时期就开始传播出来了。这个过程中是宗教主导的旅行,以及这些旅行的人写的游记,是后古典时期的主要特点。

2、后古典时期游记经典作品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皇帝支持下航行至加勒比海地区,“发现印度”之旅。古罗马分裂之后,哥伦布航行之前,宗教旅行主导后古典时代。公元581年,伊斯兰旅行者苏莱曼旅行,编写《苏莱曼东游记》。在公元629-645年间,中国佛教徒玄奘旅行,编写《大唐西域记》。公元753年,唐代真人元开编写《鉴真和尚东征传》。公元1324-1355年,白图泰编写《伊本·白图泰游记》。公元1275-1292年,马可·波罗编写《马可波罗行纪》。公元1357年,元代曼德维尔编写《曼德维尔游记》。

(三) 地理发现时期(1492-1807)

1、地理发现时期

1492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哥伦布的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航行,世界出现“旅行大爆炸”,至1807年富尔顿创造蒸汽轮船,这是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时期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的地理发现和欧洲殖民,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文化地图和经济地图,政府(国王)组织,军事与宗教支持的官方行动占据主流。
在汉代和唐代,欧洲和东亚的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在唐朝和汉朝时期,当时罗马很强大,汉朝也很强大,当中的一些小国家不敢乱来,所以丝绸之路很畅通,陆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但是到了公元1500年前后,这条路走不通了,因为奥斯曼帝国强大起来了,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人,统治着整个地中海区域,伊斯兰和基督教打了好多年,由于地中海地区民族与欧洲的矛盾,就不让欧洲人从这条路通行。当时中国人一直认为天圆地方,但是在这个哥伦布时代西方的天文学比较先进,欧洲人非常相信地球是圆的。后来欧洲人想到东方做生意,他们认为一直往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加上之前马可波罗写了一本书《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把中国说得天花乱坠,欧洲人就想到中国来和印度来。后来哥伦布带领一批人航行到现在的西印度,找到了一批新的大陆,但是这个大陆并不是中国和印度。从那以后,西方人开始了海上航行。

2、地理发现时期游记经典作品

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欧洲为中心向外扩展,这时候地理大发现的作品就出来了。《航海日记》是哥伦布一行人1492、1493、1498-1500、1502年前后四次从西班牙至中美洲墨西哥湾及加勒比海地区的航行记录,记录了哥伦布一行四次西航的“发现”美洲大陆途中的日记与部分信件还收入部分同行与历史学家的著作。随着探险家把航路开通,当时欧洲文艺复兴,科学的研究风气兴起,1831-1836年,达尔文跟随考察团,编写了《小猎犬号科学考察记》。1857-1859年,伯顿编写《中非湖区探险记》。1900-1916年,斯坦因编写《西域考古记》。

(四)工业和科技革命时期(1807-1945年)

1、工业科技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轮船与机车的发明与推广,使得普通人的远洋航行与陆上交通便利性大幅度提高。西方帝国主义殖民势力武力扩张,世界贸易(包括奴隶贸易)膨胀,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地缘结构、区域格局与城市分布。资本主义国家德意日与英法美之间进行多种力量的组合与竞争,1917年十月革命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上升的趋势。所以地理发现与探险转向不宜人居的南极、北极、高极和沙漠地带,新旧大陆之间、欧亚大陆内部社会冲突和文化碰撞成为游记焦点,旅行活动民间个人及商业性机构组织活动占主流。

2、工业科技革命时期游记经典作品

1824年,欧文编著《旅人述异》。1860-1890年,马克吐温编著《傻子出国记》、《苦行记》、《密西西比河上》、《海外浪游记》、《赤道环游记》等一系列批判性作品,马克吐温是工业化时期很有名的一个作家,卓别林用电影来表现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用经济学的理论来传达社会冲突,而马克吐温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野蛮工业化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1890年,契诃夫通过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流放地萨哈林岛考察犯人的生活状态,编写《萨哈林旅行记》。1930年,克里斯蒂编写《说吧,叙利亚》。1933年,拜伦编写《前往阿姆河之乡》。青年作家弗莫尔从19岁就开始旅行,1933年-1935年,沿着欧洲一直到伊斯坦布尔,但是他当时写的是日记,后来等到退休以后才开始写书。1977年出版《时间的礼物》,1986年出版《山林与水泽之间》,在弗莫尔去世时,《破碎的道路》还没有写完,后来他的助理和学生根据他的日记整理了剩下的部分,于2013出版。

(五)美苏阵营冷战时期(1946-1991)

1、美苏阵营冷战时期

1945年二战结束到1991年前苏联(1917建立)解体,世界经历了近五十年的美苏两大阵营的分聚离合。世界最终都选择了工业化的主流,社会交换理论调整了阶级冲突。资本主义国家相当大程度上考虑了社会公平,而社会主义国家相当多地吸纳了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势。游记文学在两种社会思潮的整合过程中进入了后殖民化的发展高峰时期。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游记文学巨匠,斯坦贝克和奈保尔,担起了这个伟大的游记文学繁荣的主角大梁。

2、美苏阵营冷战时期游记经典作品

从1815年到1914年,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了,建立殖民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美苏阵营冷战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是文化碰撞与社会冲突,所以很多人在写这方面的文章。1962诺奖得主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47年编写《俄国纪行》,1960年编写《横越美国》。以系列游记作品获2001诺奖的印度裔作家奈保尔(V.S. Naipaul),1962年编写《重访加勒比》,1964年编写《幽暗国度》,1969年编写《失落的黄金国》,1977年编写《印度:受伤的文明》,1989年编写《南方的转折》,1990年编写《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这些作品都是非虚构,有真正的地理背景,真正的事件和人物,但是作品形式是小说,有点像报告文学的感觉。工业化革命以后,美国等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1968年,美国作家波西格编写《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当时在西方非常畅销。1951年,阿根廷,作家格瓦拉编写《拉丁美洲游记》。1980年,美国作家编写洛佩兹《北极梦》。1986年,意大利作家编写玛格里斯《多瑙河之旅》。

(六)信息化时期(后现代)(1991年以来)

1、信息化时期(后现代)(1991年以来)

1991年前苏联解体,世界由美苏双极转向单极或多极结构。1986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往欧洲,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了一个全球变暖变化、碳排放控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阶段,关爱自然、回归森林、重访祖先足迹、提高生活质量旅行思想开始形成。目的地信息搜索、移动支付平台、分享出行与住宿、自动驾驶、翻译机器人等对出行(出游)行为的破坏性创新,使得人们的出行变得非常便利,那么,游记还会存在吗?游记是否会趋于消亡?这是我最近两天一直考虑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也许不会再有过去的那种游记,可能会有关于火星的游记。现在只有少数人可以去到火星,同样是目的地信息的不对称,那么这批人写的游记,关于太空旅游,在失重的情况下如何生活等等,我相信游记将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各种新事物对出行(出游)行为的破坏性创新,是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

2、信息化(后现代)时期游记经典作品

后现代时期的游记作品不再以物质消费,地理景观为主要特征,因为这些都已经搞懂了,而是以离开物质生活,构造自己内心世界为特征。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些人开始顺着人类的足迹再走一遍世界,并且完全采取非机动的手段,不能乘坐火车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只能靠行走、骑马、独木舟等古人的方式出行。1993年,美国作家摩顿森编写《三杯茶》,他当时到了巴基斯坦一个很偏远的村子里面,生病没办法继续旅游了,尽管巴基斯坦跟美国在当时是敌对关系,但是村子里淳朴的老百姓热心的帮助了他,提供热茶给他喝,他非常感动,回去美国以后就开始捐款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修建学校,这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介入的典范。2006年,美国作家吉尔伯特编写《一辈子做女孩》,描写饕餮心灵,忠于所爱的这种感觉,展现一种完全的解放。2010年,法国作家泰松编写《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远离城市闹区,在森林里面搭建一座小木屋,在那里自娱自乐。1993年,日本作家关野吉晴编写《伟大的旅行》,他听主流的学术界说,人类是从非洲起源的,然后到了中东,再到地中海,然后到了中国的西南地区,扩展到白令海峡,所以他就倒过来走,从1993年12月5号出发,一直走到2002年2月10号走完以后他写了这本书。这个时候人们的旅行已经超越了游山玩水,人们的旅行目的变化了。

二、古典游记的学术体系

前面从背景上讲了旅行史的六个历史分期,从类型和内容的学科分类上,把游记重新梳理一遍,是从纵坐标的角度,历史的纵深来分析。现在换一个角度,从横坐标的角度来看,游记分成五大类型。

(一)  历史地理志:历史、地理、区域

在早期,游记注重历史与地理,相当于一个区域的地方志。公元前424年之前,古希腊的希罗多德编写《历史·埃及记》,以及1295-1297年,元代中国的周达观编写《真腊风土记》,都是对整个国家做了一个介绍。1512-1515年,葡萄牙的皮列士编写《东方志》,介绍了东南亚和中国的国情、地理、人口情况。明末清初,江日昇编写《台湾外记》,记录了康熙如何台湾收复,将1621到1683年的台湾做了一个整体介绍。1879-1887年,清末黄遵宪编写《日本国志》。1956-1957年,英国人汤因比编写《从东方到西方》。
希罗多德(约前480年─前425年),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著成《历史》一书,被称为“历史之父”。《历史》也被视为人类文字记载的第一部“游记”,叙述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展示古代地中海周边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

(二)政商外交志:使团、商务

政商外交是对外交流、对外交易的意思,不是现在政府外交部的外交使团。近代国际之间的交流全是政府控制的,而政府控制自己不会控制的怎么办呢?海关的官长是邀请外国人人来当的。鸦片战争之后签订《南京条约》,沿海和沿长江的很多城市都对外开放了,海关全是英国人。接着就是使团和商务旅行,出了一大批游记,包括我们派出去的和外国人派过来的都会有游记。明代1419-1422年间,波斯国盖耶速丁来访中国,编写《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清末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巴罗来访中国,编写《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清末1816-1817年间,英国阿裨尔来访中国,编写《中国旅行记: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清末1866年,中国斌椿赴欧洲,《乘槎笔记》。清末1877-1882年间,中国何如璋出使日本,编写《使东述略》。唐代851年,阿拉伯苏莱曼来访中国做生意,编写《苏莱曼东游记》,是最早关于中国和印度的旅游记,这本书在中国旅游市场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776年美国建国,华盛顿宣布美国独立,到1876年美国举办世博会,中国李圭代表中国政府赴美国祝贺,编写《环游地球新录》。清末1899年,中国刘学询赴日本,编写《考察商务日记》。清末1905年,中国韩国钧赴日本,编写《实业界之九十日》。民国1915年,中国屠坤华赴巴拿马,编写《万国博览会游记》。

(三)宗教旅行志:取经、传教、朝觐

过去宗教是掌握一个民族的,或者国家文化集中的人,一般都是有文化会写字懂得历史的人,所以他们写的东西比较多,留的东西也比较多。399-413年,佛教法显撰写《佛国记》。629-645年,佛教玄奘撰写《大唐西域记》。753年,佛教真人元开撰写《鉴真和尚东征传》。1324-1355年,伊斯兰教白图泰撰写《伊本·白图泰游记》。1516年,伊斯兰教阿克巴尔撰写《中国纪行》。1583-1610年,基督教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撰写《中国札记》。1613-1637年,基督教曾德昭撰写《大中国志》。

(四) 探险考察志:地理发现、自然科考、考古调查、技术考察

关于地理发现,中国比哥伦布要早的多,郑和以及明朝其他的团队八下西洋,形成了一系列的记载。其中,明代1412-1433年,中国马欢撰写《瀛涯胜览》。明代1609-1641年,中国徐弘祖进行地理考察和科学考察,撰写《徐霞客游记》,。1854-1862年,英国华莱士撰写《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1885-1908年,瑞典斯文·赫定研究西域地区,撰写《亚洲腹地旅行记》。从技术方面来看,清末1879年,中国徐建寅被政府派去德国考察工业,撰写《欧游杂录》。清末1887-1888年,中国傅云龙到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古巴等国家测量地方的经纬度,撰写《游历日本美利加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图经及余记》。明末1898年,因为要修建铁路,邀请了美国工程师柏生士来进行铁路线的勘察,柏生士撰写《一位美国工程师的中国行纪》。1911年,挪威阿蒙森撰写《首次南极探险》。1921-1924年,英国荣赫鹏撰写《珠峰史诗》。这些都是整个探险方面的一些作品。

(五)旅游文艺志:非构小说、旅行散文、山水诗词、风景绘画

我认为一个人出去旅游的时候,在现场画画、书写、地形素描等方式都是一种游记。过去认为游记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但是现在有一个社会学研究方法叫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内容包括两种,一种是文字的内容,一种是视觉内容分析法。而绘画就是视觉内容分析的一种,我想去一个地方旅行,然后用画把它表达出来,不管是国画还是西方的油画,还是素描还是工笔画,我认为都是一个地方的记载,是一种内容传达。
1762年,英国作家斯特恩撰写《多情客游记》。1842年,英国作家狄更斯撰写《游美札记》。1869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写《傻子出国记》。1878年,印度作家泰戈尔撰写《远方的邀请》。1834-1837年,法国作家雨果撰写《法国和比利时游记》。1911年,瑞士作家黑塞撰写《通往印度次大陆》。1920年,法国作家纪德撰写《纪德游记》。1920年,美国作家海明威撰写《移动的盛宴》。1920年,中国作家徐志摩撰写《巴黎的鳞爪》。1954年,英籍德语作家卡内蒂撰写《谛听马拉喀什》。1974年,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撰写《伊斯坦堡》。1980年,中国作家三毛撰写《万水千山走遍》。1983年,英国作家戈尔丁撰写《埃及纪行》。
马克吐温,泰戈尔,雨果,黑塞,纪德,海明威,卡内蒂,帕慕克,戈尔丁这些人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然还有中国的徐志摩和三毛,也是作家,所以这部分的作品就非常非常多了。通过前面的一个分析,可以把游记框架通过时间轴和主题轴建立一个分析框架,经过这个框架构建,任何一种游记作品都可以确定自己的坐标位置,游记的研究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分析。
旅行史与游记作品分析框架

三、游记景观动力学:参与观察视角下的旅行影响

游记的作者是一个参与观察的研究者,在他们的世界下,研究人类的旅行,人类的探险,产生了哪些影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探险活动:重构世界人口分布和语言地图

欧洲在1815年到1914年间,把全球好多地方占领了,图中紫色的线是陆上丝绸之路。然后哥伦布就从西班牙出发,沿着海上丝绸走到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这块,接下来发现了好望角。
航海探险与工业化促进的全球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地
航海探险开辟移民航路,探险活动和地理空间的拓展,对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分布和语言地图宗教信仰等等产生影响。欧洲工业化提供了快速运输工具,以英国为核心的欧洲迅速扩张殖民地图,从此,人口分布与语言地图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航路科技,世界地图语音地图变成了这样,这个原地图在1500年之前根本不是这样的。现在图中蓝颜色区域全是拉丁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这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结果。
地理大发现与西方工业支撑下的殖民化完成后的世界语言地图

(二)科学考察:发现、积累与传播世界知识

达尔文在科学考察基础上提出进化论。德国地理学家冯·洪堡南美考察足迹遍及西欧、中亚和美洲《1799~1804新大陆亚热带区域旅行记》,完成地理学奠基著作《宇宙》。华莱士等一大批生物科考者创建了植物、动物分类系统。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一批考古、地理考察者探索了非洲、北美、中亚新疆、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南北极区域考察。

(三)宗教旅行:改变地球信仰区域

佛教僧侣、基督教传教士、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过传教、访学、翻译宗教经典和经营教会社会服务,有时不惜采用武力镇压手段推广各自的信仰。古典游记中记录的宗教景观许多地区发生了演替现象,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基本上由伊斯兰教代替了佛教。新大陆变成基督教的新的占领空间。随着欧洲白人殖民的进入,传教士将大学教育、医学医疗、婚姻习俗、公共假日普遍引入了全世界的文明。

(四)游记文学:构建深化审美意境

游记文学包括山水画、风景画等,对人们的审美,以及一个地方的目的地印象有很大的影响。山水文学与游记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并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域获得认可,有的人专门就写游记而获得诺贝尔奖。旅行记录关注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旅行也越来越成为后现代社会人类的思考平台和品质体验方式。

四、游记里的世界格局演变:以中国为焦点

(一)  沿一带一路展开的旅行及其记录

世界格局的变化,能够通过游记来重新给模拟出来。每个国家的正史都讲自己好的一方面,坏的一方面是不讲的,但是游记就不一样了,游记是个人写的,没有受到那么严格的控制,可以偷偷的写,偷偷的藏在家里面,所以保留更多的真实的一面。但是司马迁写了《史记》,在汉朝政府时期是不允许拿出来给别人看的,等到多少年以后,《史记》丢掉了一部分,所以现在《史记》不够完整。游记比较零散,但是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游记放在一起,用大数据的整理后,可以发现世界的格局能够准确的被刻画出来。比如说一带一路展开的旅行,这些游记的记录非常完整。

1、西行及其记录

《佛国记》,东晋时佛教大师法显所撰,故本书又名《法显传》。陆上去,海上回。《大唐西域记》,唐初玄奘贞观三年(629年)沿丝绸之路绕道葱岭前往天竺求法。《西游录》,元朝耶律楚材嘉定十二年(1219年)和乾定四年(1226年)两次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花剌子模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和西夏国,对其随军西征、驻守西域的经历记录。

2、东行、南行及其记录

东行:《马可波罗行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至二十九年(1292年)来华游历过程,陆上来,海上回。《亚洲腹地旅行记》,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于十九世纪末叶与二十世纪初叶之交的中亚、新疆、西藏等地的地理探险和科学发现事迹。
南行:《徐霞客游记》,明代徐霞客沿南方丝绸之路的旅行。

3、航向东洋、南洋、西洋及其记录

航向东洋:《鉴真和尚东征传》。
航向南洋:《真腊风土记》。
航向西洋:《瀛涯胜览》。
来自西洋:《伊本·白图泰游记》。

(二)游记里的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

多种图书系列重现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旅行记录。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团都没有成功打开晚清政府的国门,两次鸦片战争实现了开放的目的。起于民而盛于官,成为距今一二百年前的国人看世界的基本特点。
薛福成撰写《出使四国日记》,唤醒国人推进洋务的驻外使节欧洲行记。康有为撰写《康有为列国游记》:流亡欧美的改良派的长时观察与博引深思。梁启超撰写《新大陆游记》:近代启蒙思想家流亡北美时的旅思。徐建寅撰写《欧游杂录》:最早的欧洲科技考察记录。李圭撰写《环游地球新录》:中国海关官员眼里的费城世界博览会。

(三)历代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意象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第三辑:西方行者探访明清中国,共有10本书,明朝有三本,清朝有七本,通过本书这10,描述外国人是怎么把中国的国门打开,并且看到中国人是什么样的状态。特别是清末这些西方来的人,看到了中国还是天下的观念,自我封闭的世界体系,这些在游记里被清清楚楚体现出来。
明代外国人来华写的游记有三种,盖耶速丁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曾德昭的《大中国志》。清代外国人来华写的游记有七种,马戛尔尼、巴罗的《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阿裨尔的《中国旅行记(1816 — 1817 年)》,李希霍芬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冈千仞的《观光纪游,观光续纪,观光游草》,莫理循的《1894,中国纪行》,柏生士的《一位美国工程师的中国行纪》,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

1、东见:外国旅行者看见了什么

西方来的人看到了中国还是天下的观念,自我封闭的世界体系。鸦片危机以及晚清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冲突,实际上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成本。

2、东渐:西方文化科技输入中国

传教士们的“神圣使命”与积极的近代科技输入作用,使得科学探险与工业化进入中国。从水运到铁路的交通革命改变区域经济格局。

五、总结

就是旅行是人类发展非常必要的一个手段,把它记下来以后,可以研究或者恢复过去,正史里面就官方的经过政府和历史学家个人选择以后,那些真相没有露出来的那部分真相,可以能够得到一个解答。通过对中国的研究,或者通过对美洲的研究,我们发现开放非常必要。所以我们研究中国人看世界和外国人看中国两个专辑,最后结论都是要开放,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未来世界什么样的?这个是一个大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