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6月4日下午,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地球科学旅游基地等级划分》标准研讨会在北京盘古大观五层召开。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自 2020 年启动制定《地球科学旅游基地等级划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工作,目前标准的初稿已编撰完成。为充分吸收行业专家的意见,促进标准的完善,特召开此次研讨会。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专家组组长、原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吴三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殿廷,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晓龙,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李雪,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所长许涛,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会长、原文化和旅游部度假和休闲指导处处长潘肖澎,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秘书长、北京风景小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炽海,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朱利及标准编写人员等现场出席了会议。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会长、北京一彩空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春,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陈跃康,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章秉承,重庆川东南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总工程师胡平等以腾讯视频会议形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秘书长、北京风景小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炽海主持了此次研讨会。会上,吴必虎教授首先对参会来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各位与会专家。
随后,高炽海秘书长进行了发言,对标准编制过程及意义做了介绍。他指出,标准制定对于整个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很必要,去年11月份,成都来也公司已经开始地学旅游基地标准研究和编写工作,围绕内容、设施和人员三大要素目前已经形成基本内容。此次会议希望广泛听取各位专家意见,形成更好的标准。
地学旅游分会研学旅行研究部主任宋宁介绍了标准初稿内容。此标准旨在提高公众地学素养,增强公民整体的科学素质。标准中规定了地球科学旅游基地的相关专业术语和定义、基地等级划分的依据与条件。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等级划分和依据、等级划分的基础条件和一般条件等六部分内容。附录中呈现了地球科学旅游资源类型表和地球科学旅游基地评分表的具体内容。
之后,与会专家就标准的初稿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与会专家都认为地球科学旅游基地的建设,对中国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地评级的划分上,多位专家指出,“应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级别的数量可以适当简化,提高可操作性和参与度;
在此项工作对象界定和范围上,可以更加明确,申报对象、参评人、评委团构成等应该有更加精确的阐释。
专家们认为应重点更加突出,抓住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比如设施的首要性、解说人员队伍的重要性,将基地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并重。
另外,与会专家还提供了更多思路来制定标准。例如在制定标准时融合研学基地的标准、3A级以上景区标准;一些内容可以考虑出台地学旅游基地建设指南、地学旅游基地管理办法等配套方案。另外,标准要有最突出的特色点,比如提高数字化应用的权重等。
深入探讨之后,吴必虎会长对会上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标准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接下来工作中,一方面,建议先不分级,扩大参与量;将建设基地和评价工作结合,“一体两面”开展工作,即建立一份指南:“地球科学旅游基地建设与评价”,其中包括如何建设和怎么评价两个方面。具体实施中,可以先颁发基地认证,运营之后再评级。
另一方面,地学旅游概念内涵应明确,注意突出其中区别于地球科学的方面。评价对象上,覆盖范围要更全面,一些自然保护区、较小规模但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科研院所、博物馆等也要包括。在评价内容上要突出智能化、数字化,比如要考虑到目前已经兴起的优质线上解说员队伍。
最后,吴必虎会长向与会专家赠书,并一同合影留念。
编辑整理 |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