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城市休闲发展须“精雕细刻”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1-22
  • 点击次数:1201

近日,由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办,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承办的“迎接2021文旅复苏新年座谈会”在盘古大观举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受邀参加并发言。

以下根据发言整理:

面对如今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很多人都说后疫情时代,其实应该是常疫情时代。今年的形势或许比去年更艰难,2019年旅游总收入是6万亿,2020年大概是3-4万亿,目前情况来,面对疫情重创,去年的入出境游微乎其微,今年更甚。从世界疫情情况来看,国人出境游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市场双循环目前看可能性不大,且就旅游而言没有双循环,至少在今年的情势下很难实现双循环。内循环、大循环其实就是传统的观光旅游,观光旅游短期内也很难恢复,与2020年相比,现在还看不到趋势。越是严峻的市场条件下,我们越要有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做到文旅融合呢?所以被形势所迫文旅融合今年势必会有一个分割,很多东西需要重新认识。

复苏先导,消费主流。今年我们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城市休闲观光度假游。形势有所复苏的话先导的一定是城市休闲,并且会迅速转变成消费主流。尤其年轻人市场,形势好转后日常逛街、吃饭、看电影的休闲活动一定会好转。

以北京为例,目前虽受疫情影响,但是到了3月份情况基本就会好转。可是跨省旅游,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是不太乐观。对城市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复工复产,尤其今年的重点是促进消费。如何促进?一个是物理性的消费,也就是现在的网络购物,真正要拉动的消费就是这部分,那么入出境旅游、跨省游都不能拉动的前提下,另一个选择就是城市休闲。

生活情趣,发散格局。现在需要生产者主导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消费者主导不是简单的替代,还需要满足现实需求、挖掘潜需求、引领未来需求,贴近需求、贴近市场、贴近文化,最终是贴近人性。目前大家追求的不是奢侈,不是高端炫耀型,而是要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的生活放松。那么针对这一需求,现在城市最大的问题就是空间有限,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发展格局。这种发展格局客观地说,第一个就是城市周边、城郊型或者度假型的产品;第二个是城市内部的商业机构,现在基本上转成了生活网,针对现在年轻人由原来的逛街、购物向逛街、购物、看电影、吃美食和娱乐消费需求的方向发生转换。这种转换给我们城市的空间转换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发散性的格局,也就是“泛”。“泛”是基于主体业务,超越传统领域,开拓经营范围,这也就是城市休闲与传统观光旅游的不同。传统的观光旅游还是以围绕着核心的景区、景点、目的地而形成高度聚集,可是城市休闲不同的是,它一定是一个发散格局,总体来讲就是在城市的整个布局里面的发展,从消费角度来讲不是以往的花大钱,而是小钱慢慢花。

城市更新,精雕细刻。实际上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经过去了,所以下一步城市发展的核心东西是城市中心,城市需要精雕细刻,需要有味道的休闲空间载体。这样的话使城市文化越来越浓郁,使城市的空间内容越来越丰富,简单讲就是使城市越来越有吸引力。所以北京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老工厂改造成特色文化区,反响都不错,也真正体现了城市的味道。因此通过精雕细刻,即使不花大钱,也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这是在于供给侧已经给我们创造了条件,在空间利用方面不用以往的大开发。针对空间利用方面,城市休闲的发展,要的不是大项目,而是有味道的项目,是精致、小巧、深邃、好玩等这样一套标准,这已经不仅仅是针对年轻客群,而是市场的需求转变。城市这样引导的结果很好,比如杭州桥西历史街区,这条街既是休闲街,又是文化街。

空间利用,新旧交融。随着大家审美情绪、审美品位的提高,现在文化的味道越来越浓,实际上这是一种好的导向。像北京旧厂房的改造,上海、南京也做了很多,反响都不错。比如南京老门东,这是一种传统空间转化;第二个是很多空间功能在转换。比如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做了一个“和平菓局”,虽然面积不大,但是现在却变成百货大楼的一个招牌,把老北京城浓浓的年代感和北京味,用沉浸式体验空间的方式微缩还原出来,效应非常好。第三个是新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在转换,随着老城在变化,很自然就形成了高空间利用率、高新旧交融度,包括一些街区性的城市,有新城、有老城,老城基本都在转换。

标准促进,市场推动。城市休闲需求的拉动,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休闲城市摆到议事日程上来,用标准促进市场推动。休闲城市标准应划分等级,早在2005年就有了休闲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标准,基本上就是休闲城市的标准,后来经过国家标准委以国家标准发布,距今已13年。标准的推广可以让市场更规范,比如说休闲社区,它的标准就是社区的休闲化。再比如说休闲农庄、度假社区,前前后后共计26个国家标准。如果说这26个国家标准被精细化地推动,那城市休闲和乡村度假的发展就有了有力的抓手,有了抓手自然而然就推动了市场发展,只不过有要注意分级的问题。一个标准要想有生命力一定要有等级,原来的标准在推广一段时间之后分了等级,分等级之后可以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面对今年的特殊情况,应该说我们城市休闲的发展、市场的推动这是挡不住的。所以很自然休闲城市建设就被提上日程。休闲城市的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标准引导。而另外一方面就现在的市场而言,很多项目并不需要资金的大投入,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智慧的大投入、文化的大投入,因此我们需要强化软开发、适度硬开发。现在的旅游发展,尤其是城市旅游休闲度假加在一起,真正的短板其实是审美,今天的文旅行业,应该提一个重点就是审美。城市的发展也要强化的就是审美。如果说政府层面、资本主导层面审美都有了明显提升,这会是一个很好的点,其实说城市休闲,并不是高楼林立,大高楼、大绿地、大广场,将工业化时代的事情重新上演,这也就是标准做正确引导的作用。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第一要立一套标准,针对比较早的标准有不合适的、不能适应现在市场发展的,需要调整修改;第二是在全国范围内促进休闲城市的建设。和传统概念里的休闲区不同,休闲不需要区,与度假区不一样的是,度假区有一定的建设过程,但是休闲区不一样。以成都的宽窄巷子为例,它就是城市更新改造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借助城市更新,推动休闲城市建设,借助休闲标准,提升休闲城市的水平是可行的。此外,街区性的改造,不是传统上的工业区、经开区、科技区的概念,它就是一个精雕细刻的过程,这种精雕细刻把城市提升了,把城市空间利用率提高了,目的就达到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开发。所以用传统的概念来对待这些事情,用工业化的思路、疫情以前的思路来对应疫情常态化的概念是行不通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面提出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我国目前5A景区有302个,有些在现有基础上经过提质优化可以达到世界第一,而有的目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水平了,比如故宫,每年1500万的客流量,文化输出也是走在了最前面。目前我国已经有一批世界级的景区,但是世界级的度假区还是处于空白状态,究其原因第一是资源,参考世界级顶级度假区基本都在海滨,中国的海岸线1.68万公里,而其中可用的资源很有限,顶级资源更有限。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资源局限,第二是产品局限。面对这样的条件基础要做世界级的度假区,就需要另辟蹊径。以大溪地为例,与其对标世界级滨海度假区不如打资源差异,追求资源的独特性。

最后我想说,从休闲的角度,城市休闲需要好规划,但是也需要好机制,好机制不在于政府,好机制在于能够放开,能让市场的活力发挥出来。至于说大的度假区的事情,尤其是世界级的度假区,我国的国家级度假区,只要对准我们的需求就可以了。我的发言到此为止,谢谢!

注:本文由王小莉整理,并经原作者审核。

编辑整理 |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素材来源 | 燕园旅游研究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