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中共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赋予了我们怎样的自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04
  • 点击次数:179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一经发布就引发解读热潮,但是,有四个很重要的词被大家忽略了,这四个词就是“中国美丽”。这个词汇很特别,充满了自信,它给我们解读《建议》的旅游视角。


  一、坚持人民主体语境下,国民旅游权获得更多保障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关于这个亮点,《建议》中这样解释: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为呼应,《建议》随后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中又提出了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无论是首要原则,还是主要目标,人民都成为了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词。在这样的语境下,人民的旅游权必将获得更大保障。我国《旅游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落实到旅游业中,就意味着旅游成为了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过去的丰衣足食已经不能完整表达人民幸福的内涵,人民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有愉快的旅游生活。只有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旅游权利,才能够实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目标。


  《建议》中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一目标分解为四个层次: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现代化、中等收入人口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四个层次都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驱动力。其中公共服务均等化会提升旅游意愿和旅游支付能力,教育现代化会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中等收入人口的增加和贫困人口的减少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人口结构的支持。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建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森林城市。这将为旅游消费民主化提供可能,因为旅游消费的门槛将会随着城市群的发展越来越低。由此看来,旅游权利的保障是制度供给与科技供给的双重促进。


  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体系为旅游业发展

  《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并就构建产业新体系做了四个角度的阐述,分别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四个角度。这四个角度中,只有最后一个“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中提到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三个角度与旅游业无关。恰恰相反,旅游业在新产业体系中具备关联性大、融合力强、渗透力深的特点。


  最新统计显示:旅游关联行业超过110个,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很显然,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在十三五的新产业体系中也必将在横向上打破一二三产业壁垒,在纵向上贯通全产业链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龙头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到工业时,用了提升、改造、化解、引导、完善等词汇,在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用了促进、培育等词汇,在提到智能制造时,用了构建、促进等词汇,在提到现代服务业时,用了放宽、促进、推动等词汇。只有在提到旅游业时,用了修饰性较强的词汇--大力发展。可见,旅游业在十三五的新产业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国家空间战略为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带来了全面机遇

  《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并就拓展发展新空间做了深入阐述。实际上,拓展发展新空间正是一个国家空间战略不断深化的体现。在阐述中,《建议》分了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区域空间层次。这个层次为旅游城镇化提供了区域性的动力,未来旅游城镇化将会围绕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主要城市群不断升级,围绕着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新兴城市群不断萌芽壮大,并探索出符合各地特色的新路径。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对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城镇化也将发挥先导性作用,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纽带。


  第二个层次是产业发展空间。这个层次是旅游城镇化的核心驱动,产业发展空间是孕育能量、提供血液的空间。旅游城镇化则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以嫁接的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不同的产业的能量放大,将来自不同产业的血液实现融合,让城镇化的心血管系统更加通畅化、高效化、高端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议》中提到了“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这将使得旅游城镇化的参与者空前壮大,让更多地微小市场主体以灵活的组织方式参与到旅游城镇化中,产生创新驱动下的旅游城镇化新模式。


  第三个层次是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以居民为主导,未来旅游城镇化语境下,居游共享将成为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新理念。将在居民与游客双主体的原则下,打造服务于旅游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是在双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常态的情形下,旅游与互联网将成为移动生活的两个标配。《建议》中也提到:“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双移动的旅游城镇化图景也将在不远的将来被描绘出来。


  第四个层次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这将给在线旅游带来空前机遇,催生出以电商城镇化与旅游城镇化的融合模式。


  第五个层次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议》中提到:“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将为我国海洋旅游带来机遇。


  四、旅游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抓手

  《建议》提出: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并从以下几方面做了阐述:


  (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以上四个协调中,有三个协调都可以通过旅游城镇化来实现,分别是“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就“区域协调发展”来看,旅游的本质就是区域之间的人口对流,这种人口对流顺畅和谐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就实现了。就“城乡协调发展”来看,旅游能够将城乡之间的异质文化差异性进行放大,同时还能将城乡之间的产业关系实现高度融合。通过这样的“放大”和“融合”,城乡协调发展也就自然实现了。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来看,旅游更是具有优势,因为旅游具有产业与文化的双重属性,旅游发展起来了,产业与文化的和谐也就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自然双丰收了。


  五、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旅游规划提供落地保障和话语主导权

  《建议》中提出: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并做了四个角度的阐述,分别是规划融合、生产控制、生态维护、治理体系构建。


  第一个层面讲到规划融合,这抓住了制约规划的牛鼻子。《建议》提到: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这段话中虽短,却解决了传统城镇化历史中最大的乱象,即空间规划乱象。这样的乱象给中国猛烈增长的GDP注入了“毒素”,让数字繁荣背后的隐患与日俱增。未来,随着多规合一的实现,旅游规划落地性将增强,旅游规划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加大。因为,这样的多规合一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建立在空间协调共享基础上的多规合一,其精神实质与旅游规划的设计本质一脉相承。


  在生产控制层面,《建议》提出了针对不同功能区的不同策略。这也将为旅游规划带来新的启示,促使旅游规划针对不同功能区采取不同的规划与设计策略,形成因地制宜的旅游。还有,《建议》中提到的“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这也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亮点。


  在生态维护和治理体系构建方面,《建议》也提出了具备可操作性的措施,为旅游规划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六、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稳步共同富裕

  《建议》中提到: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段话之后,随即在第二条中提出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第四条和第五条分别提出了促进就业创业和缩小收入差距。第二条的主体是贫困人口,第四条和第五条的主体是待业者、就业者、创业者。虽然这些主体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将贫困人口放在先,将待业者、就业者、创业者放在后,说明问题的紧迫性不一样,贫困人口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似乎更大,对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威胁更严重。一个国家如果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那么,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稳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可以说抓住了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抓住了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当然,前面说了,这四类主体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实际上,扶贫的过程也伴随着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和创业问题的解决。


  从扶贫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似乎更加有效,在中国特殊的二元格局下,贫困地区最大的特征往往就是保留了很多原生态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这些东西恰恰为扶贫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和融合性又能够给农村的其他产业加分,以最小的嫁接成本和改造成本,实现乡村经济转型与乡村生态保护的平衡,并且能够以最快的方式实现发展利益的共享。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建议》中提到了教育公平,《建议》指出: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乡村旅游的双脱贫效益。


  七、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

  《建议》中针对文化发展有一段比较出彩的话:“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似乎很久没有被如此强调了,这证明意识形态塑造在文化发展中的紧迫性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多元文化激烈交织的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作为启蒙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需要重新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到新价值,让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能够与国家历史脉络形成高度契合与融洽,奠定中国这艘大船乘风破浪的定力。


  还有一段出彩的话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这段话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文化发展在现代创新与历史传承中的新气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旅游业的文化属性也将呈现出崭新内涵,旅游业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中的新理念、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也将层出不穷。


  八、美丽中国带来的全新中国图景

  《建议》中提到了文化强国,原文如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议》中提到了网络强国,原文如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建议》中提到了健康中国,原文如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建议》中还提到了人才强国,原文如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建议》中还提到了平安中国,原文如下: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建议》中还提到了法治政府,原文如下: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建议》中还提到了贸易强国,原文如下: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


  《建议》还提出了海洋强国,原文如下: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建议》中还提出了中国美丽的概念,这个提法与过去“美丽中国”的提法一样,只是做了一个词语置换,“美丽”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修饰词,而是成为了一个更有定力、更有主体感的词汇。这也就意味着“美丽”在中国的政治叙事中具备了更加重的分量,成为了所有形容词的中心。


  中国的政治叙事历来是最讲究遣词造句的,当“美丽中国”概念横空出世,意味着中国未来将会有更加让全世界惊艳的发展图景。


  从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美丽中国”这个词汇更像是从全球坐标中对中国的客体性全息描绘。这种描绘与“美丽中国”的主体性自我描绘有着微妙的差别,这样的差别也意味着中国的国家战略更加开放,中国政治叙事逐渐融入全球政治叙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将以旅游的名义走向世界,世界也将以旅游的名义走向中国。旅游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也将成为中国故事在全球讲述的主导者。


      作者:吴必虎 张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