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渗透,地旅融合——三峡峡区地学旅游思考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9-22
  • 点击次数:9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地脉渗透、地旅融合”,也就是说,我想和各位讨论一下有关三峡峡区的“地脉渗透”和“地质与旅游”的融合问题。

我从2000年开始从事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研究工作,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25个念头,做了这么多年的地学旅游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是大家不想地学旅游,而是大家对地学旅游的兴趣度不够,或者说公众的关注度与地学旅游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地学旅游怎么才能够吸引大家呢?这是长久以来我一直思考而苦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河北地质大学的办学理念叫“地经渗透”,我从其中领悟到了地学旅游的一点体会,在此和大家做一分享,文中所谈均是个人理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核心要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地脉渗透”,一个是“地旅融合”。

首先谈一下“地脉渗透”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就像人体的脉络一样,也是有大的经脉组成,如山脉、水脉、石脉、土脉、矿脉、风脉等等,同时这些大的脉络体系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相互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其次是谈一下“地旅融合”的问题。所谓地旅融合就是指地学与旅游的融合,地学是科学,直接与旅游融合会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首先通过地脉渗透来达到自然与文化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地学与旅游的融合。

下面,我将从两个要点、六个方面来讲一下我对三峡峡区地学旅游的思考,由于时间关系我讲得稍微快一点。

一、三峡峡区基本情况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三峡的基本情况。我把它概括为四句话:“长江之水滚滚流,三峡之山雄壮美。万里洪流映彩云,朝辞白帝似仙境。”对长江三峡,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二、三峡峡区地质地理背景

第二部分讲一下三峡地区的地质地理背景,也就是峡区的地脉特征。我也总结了两句话“侏罗山式褶皱,奠定山水脉络格局;岩石和构造,控制工程与灾害分布。”

三峡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是坚硬岩石形成的地段,长江流水深度切割就形成了峡谷,而在长江经过盆地的地段就形成了较宽的河道,所以说和三峡的串珠状分布与地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侏罗山式褶皱”主要分为隔档式和隔槽式。所谓“隔槽式”就是宽缓的背斜与狭窄的向斜相间分布,三峡东段的湖北部分是以隔槽式褶皱为主;“隔档式”就是狭窄的背斜,和宽缓的向斜相间分布,三峡西段的重庆部分就是以隔档式褶皱为主。由于坚硬岩石都在背斜的核部,于是就形成了从瞿塘峡到巫峡再到西陵峡峡谷的长度越来越长的现状,这就是三峡峡谷与地质构造及岩石的关系。

峡区的化石分布、水利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分布,也是和岩石及地质构造密切相关的。

总之,三峡地区是多级构造运动叠加的产物。震旦系南沱冰碛层向我们讲述了6亿年前后发生的冰川事件;古生代-中生代的海相沉积构成了化石富集层;奥陶纪的两个“金钉子”彰显了三峡峡区地学的科学研究价值;燕山期的地壳运动挤压导致褶皱与断裂定型;新生代的差异抬升驱动长江下切,最后雕出今日“山水画廊”。因此说,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控制了峡谷的走向、花岗岩的分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自然灾害的类型;地脉是理解三峡自然遗产与文化的钥匙;如果说不懂得一点点地质知识,很难理解三峡文化的形成。

三、三峡峡区地学旅游资源

第三个部分就是讲一下地脉与地学旅游资源的耦合关系。我也总结了两句话“峡谷喀斯特地貌孕育山水文化,地层古生物化石书写地质历史。”

1.壮丽的峡谷地貌

三峡峡谷是极具有震撼力的,由于岩石的软硬不同雕刻出了不同的地貌形态和水光幻影,让三峡更具有变幻性和个性之美。

我这里想重点讲的是地质力量雕塑三峡峡谷的幕后故事。一是构造控制了长江(水脉)的流向,岩石控制了长江三峡的串珠状分布,不同的岩性构造形成了长江两岸不同的风景;二是岩性的决定了差异雕刻的细节,让峡谷更具有变化性;三是峡谷与江水的相互辉映让峡谷更加具有梦幻性。

总之,三峡峡谷是构造为骨、岩性为肌、水流为刃、时间为匠,共同完成的世界级峡谷景观,其壮丽不仅在于视觉的震撼,更在于地质演化的史诗。当游轮驶过巫山十二峰的倒影时,乘客凝视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地球动力学的露天课堂,是人类文明在自然伟力前的谦卑礼赞。

2.类型齐全的喀斯特地貌

三峡峡区是的喀斯特地貌地貌类型非常齐全。一是峡谷地貌,二是多层溶洞和地下河,三是地表的溶蚀地貌,四是以天坑为主的崩塌地貌,还有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岩溶系统组合,这是三峡峡区峡谷型喀斯特地貌称雄世界非常重要的依据。

总之,峡区喀斯特地貌以深切峡谷的雄伟、天坑地缝的深邃、洞穴系统的宏大复杂以及地表地下景观的完美组合而独树一帜,不仅是构成了三峡山水画廊的灵魂,更是记录地质历史、塑造独特生态、蕴藏科学奥秘的宝贵自然遗产。

3.丰富的古生物化石

三峡峡区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极为丰富,可以称为地球生命演化的史书。从震旦系埃迪卡拉生物群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笔石、角石和海洋浮游生物,志留纪珊瑚礁中鱼类的热闹景象,再到二叠纪海洋中密布的蜓类,中生代海洋中的菊石和海生爬行动物,直至陆相地层中的恐龙足迹、植物叶片和洞穴堆积中的古动物骨骼等,构成了解读地球历史、生命演化、环境变迁的无价之宝,也成为三峡峡区独特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文及地质灾害

三峡峡区的水文特征、地质灾害,包括大坝工程形成的一些景观等都与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四、三峡峡区地学旅游思考

第四个部分讲一下对三峡地区的旅游地学思考,我也总结了两句话:“文化赋予地学旅游资源灵魂,科技赋予了地学旅游资源生命”。

地学旅游资源必须把它赋予文化才能被公众所关注,但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是地质遗迹,而地质遗迹是必须要保护的,虽然不同级别的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对一些重要的地质遗迹直接开发利用是不允许的、是非法的,这就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把这些重要的地质遗迹转换成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另外,大量的地质遗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件留下来的,非常抽象,这就需要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复原赋能,因此说,科技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使地质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

这是我在三峡地区做了两个地学旅游案例,一个是“丘比特神箭射中的重庆石柱喀斯特地学旅游”,一个是“保远古生命度过灭绝灾难的宜昌金狮洞三峡方舟地学旅游”。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丘比特神箭射中了石柱喀斯特景观

石柱七曜山地质公园位于武陵山腹地,石柱县东南部,总面积为124.05k㎡。分为七曜山、金铃、马盘溪三个景区和大小锅圈岩溶系统一个地质遗迹保护区。

 公园的地脉资源包括七曜山背斜、石灰岩、喀斯特崖壁、峰林、峡谷、断头谷、洼地、天坑、溶洞、壶穴、地下河、泉等等。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地方是被“丘比特神箭”射中的呢,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地脉通过渗透组合,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进而衍生了爱情文化。

一是冷洞与油罐沟旅游的文化创意。冷洞、钟乳石、壶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等,衍生出了广寒宫、嫦娥、月饼、后羿、油罐等文化,冷洞成了广寒宫,象形的钟乳石成了嫦娥和后羿,钟乳石(金扁蛋)成了月饼,后羿与嫦娥相会的媒介是月饼,制作月饼要用油,壶穴成了盛油的油罐,于是,油罐沟和冷洞的旅游就衍生出了后羿与嫦娥的爱情文化故事。

二是公母泉旅游的文化创意。公母泉位于石柱地质公园金铃景区九龙峡的两侧(图1),一侧的泉水从地下暗河中流出,当地称为母泉,一侧泉水从地下暗河中涌出,当地称为公泉。泉水出露的上游峡谷为季节性宽谷,平时没有水,泉水的下游是一条峡谷,因为有两股泉水的供应,峡谷内常年有水,公泉和母泉之间是被流水隔开的宽谷。

旅游的文化创意。根据公母泉所处的现状,我们在进行文化旅游策划时首先想到了银河(九龙峡),从银河又想到了牛郎织女,从旅游线路又延伸到鹊桥相会。

2、保远古生命度过灭绝灾难的宜昌金狮洞三峡方舟

三峡大瀑布景区包括了三峡大瀑布和金狮洞两个景区,其中的金狮洞景区虽然钟乳石岩溶景观独特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规模太小,游客的游览时间只有2个小时左右,为了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景区别出心裁,将宜昌最典型的黄花和王家湾2个金钉子剖面搬到了景区入口的一个台地上,但建成以后,基本上对游客没有产生任何吸引力,于是景区就决定进行提升改造,我们在全面考察了这里的地理环境之后,就决定取“诺亚方舟”的意境,把它创意成一个保远古生命度过灭绝灾难的方舟造型,并取名为“三峡方舟”。广场上栏杆如方舟的扶手,金钉子造型是方舟的桅杆,两个金钉子剖面是方舟的两面帆,船上承载的是有关生命灾难的大事件,登上方舟的动物都躲过了劫难,得以在生命的进化长河中继续前进。因此,方舟即寓意着平安吉祥。同时,为了引导游客登上方舟,我们还在方舟的平台剖面创意了远古生命的“角石苑”、“古贝苑”和“笔石苑”,并在方舟的正前方断面上写上“登方舟、保平安”,以此来引导游客从“舷梯”登上方舟,为家人也为自己祈求平安。同时又能学习到地学知识,见证生命的沉浮起落和伟大神奇。

五、地经渗透 地旅融合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是“地脉渗透、地旅融合”。这里我也用两句话概括:“地球脉络划分资源环境格局,地学旅游诠释自然文化融合”。地脉经络之间的相互渗透对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控制明显,让各地都有了自己的资源与环境特色和不同的土特产品,不同的资源环境和土特产品又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自然资源和文化又成为了独特的旅游资源。这就是“地脉渗透、地旅融合”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三峡峡区是一个拥有世界级地学旅游资源的宝库,也就一处拥有世界级文化特色的宝库,发展地学旅游是提升三峡旅游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化科学普及与加强遗产保护的战略选择。其关键在于掌握“地脉渗透、地旅融合”的基本规律,进行规划、保护、解说、产品创新、科技赋能和区域协同。通过打造以世界地质公园为引领的、高品质的地学(自然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峡不仅能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世人,更能以其深邃的地球科学内涵启迪心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