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科学旅游(自然游憩)行业报告(2025)》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9-22
  • 点击次数:9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与会同仁,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与大家相聚在第六届地球科学旅游大会,我们共同见证《中国地球科学旅游(自然游憩)行业报告(2025)》的发布。本报告由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牵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机构联合编撰,得到了多家单位的支持和协助,在此我代表编撰团队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本报告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报告从概念解读、行业发展、载体类型、地学研学、人才培育、亮点聚焦、行业案例等方面分为七个部分,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七个方面进行阐释和分享。

一、地球科学旅游(自然游憩)

地球科学旅游以独特的地质资源为载体,以地球科学知识、历史文化信息为内涵,其核心目的是寓教于游,在游览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与旅游质量,包括观光游览、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

从行为特征来看,主要涉及自然游憩活动、自然科普旅游、自然研学旅行三大类型。其主要承载地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以及自然类博物馆、地质文化村、国家文化公园等。

二、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地学旅游在全国旅游行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全国A级景区中地质地貌类与水域景观类景区数量分列18个分类中的前两位,在总接待游客数量上两类景区分列第一位和第三位,在旅游总收入上两类景区位居前二。这表明地学旅游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025年5月,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研制的地质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作为我国首颗服务于地质行业的高光谱遥感卫星,其发射为旅游资源调查、生态监测和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助力。

当前行业发展具有六大特征:一是科教功能全面深化,二是承载地体系持续完善,三是文旅融合深度推进,四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五是数字化转型显著加速,六是政策驱动标准化建设。

然而行业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包括人才储备结构性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体验和内容的创新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矛盾突出等问题。

展望未来,地球科学旅游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数字融合与沉浸式体验迈向深度化,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结合更为紧密,智慧化和个性化服务满足游客多样需求,文旅融合与品牌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专业人才培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社区共治与利益共享机制趋于成熟。

三、载体类型:发展与实践

地球科学旅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类型丰富、管理完善的载体支撑。

(一)在保护与管理方面,我国现有国家公园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5处,世界地质遗产地10处,世界自然遗产15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其中涌现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优秀案例,这些案例基于地区资源特色开展特色鲜明的科普研学活动,传播地学知识,展示了地球科学旅游的独特魅力。

(二)自然公园与教育场所,主要涉及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和自然类博物馆。

其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创新地学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共有88处国家矿山公园、48处国家海洋公园以及3处国家气象公园。在自然类博物馆方面,地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海洋博物馆通过主题展陈科普知识,保护自然遗产,传递自然与人文价值。

(三)此外全国121个地质文化村的实践,以及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生动诠释了地质为基、文化为魂的理念,两者是提升旅游价值,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建设段的重要区域,境内资源突出,目前采取了多项措施落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四、地学研学:产品与特色

作为科普+旅游的新兴载体,地学研学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提升了地学旅游的科学内涵和教育价值。其以地质地理景观为载体,以地学文化为内涵,通过体验式教育和研究式学习的双重方式,让游者在游中学有所得,其中丹霞山是比较典型的特色案例。

相较于地学研学,生态研学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理念的教育,其中西溪湿地是开展生态研学活动的一个突出案例。

结合实践,地学研学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内容升级,二是体验创新,三是产业联动。

五、人才培育:现状与需求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普通教育层面,高校逐步重视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武夷学院、吉林建筑大学等学校新增设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同时职业教育与资质认证也在推进,旅行策划职业技能等级和1+X研学旅行策划管理等证书也为行业输送了大量实战型人才。

六、亮点聚焦:创新与探索

报告总结了地球科学旅游发展的五大亮点。一是数智科技驱动现代化转型,二是跨界融合构建多元业态新格局,三是区域协同促进文旅一体化发展,四是地学旅游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五是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七、区域实践:各省份典型案例

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检验成效,各地立足于自身的地质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多元举措挖掘地球科学旅游的科普价值与体验价值。在本次报告中,对于全国各省份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展示。

地球科学旅游是一场关于地球奥秘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未来我们期待与在座的各位共同努力,继续深化研究,推动实践,共同谱写中国地球科学旅游的新篇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