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李想(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峡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圆桌对话论坛环节,我是本场主持人李想。
下面允许我按顺序介绍一下六位嘉宾:
邱仲先生,春秋集团CIO、中国旅游协会智慧旅游分会会长,是数字科技重塑旅游的引领者;
李根先生,三峡文旅集团党委委员、三峡旅游集团总经理,他掌舵着中国最负盛名的峡区旅游的标杆企业;
黄小亮先生,蝶舞清江文化旅游区集团总经理,深度运营峡区文化体验项目的实践专家;
曹帅女士,同程旅行政府合作部CEO,同城旅行是衔接着线上亿万级流量和线下发展的桥梁;
赵明教授,闽江科学传播学者、闽江学院教授,是福建省在东南地区很知名的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文旅专家;
赵蕊女士,润勃生态旅行论坛的创始人,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先锋推动者。
今天下午的环节由我作为现场的主持跟六位嘉宾,就大会组委会、主办方交由我们的议题来开展对话互动。根据大会给我议题的三个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立体交通与沉浸式体验。
二、光影叙事与业态焕新。
三、单打独斗到全球合唱。
首先进入第一个话题:如何让交通不再成为瓶颈,而是转变为可持续且具有吸引力的体验本身。首先有请李根总经理和邱仲会长分享观点。
李想:首先请教一下李根总。在三峡这类生态敏感区域,如何推进绿色交通,例如电动游轮、新能源接驳车?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又如何设计,让旅途本身成为体验甚至核心吸引物?
李根:感谢主持人。三峡旅游因交通而生、因交通而兴。在两坝一峡区域,我们始终聚焦绿色交通,发展水陆联运,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部分困难,主要概括为三个字:“严”“高”“大”。
一是生态保护要求“严”。必须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包括地质景观、生态资源、水资源等。长江作为宜昌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中央和省级政策对此有严格规定,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二是技术标准要求“高”。在峡区山水之间发展绿色交通,技术门槛较高。复杂的水文、气象和山路起伏、弯道叠加,对电动车和电动船的续航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投资资金规模“大”。先后投资数亿元完成两坝一峡港口游船资源整合提升,其中长江三峡1纯电动游轮总投资1.5亿元,明年“五一”投运的省际度假游轮单艘造价约2.7亿元,未来计划打造4艘,总投资规模巨大。
在生态、技术与投资之间寻求平衡非常困难。2010年两坝一峡游轮投运以来,长期经营亏损,通过持续努力,2017年转为盈利,2024年游客接待量近300万人,我们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低碳运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打造高价值游轮。从风景到场景,迭代升级游轮旅游场景、业态和服务,实现分层:观光游轮,如长江三峡1、“和谐号”新能源游轮;主题游轮,如“楚风号”和即将推出的水上餐厅与亲子主题游轮;新能源游艇,如“宜昌远影号”,满足定制化游览需求。
二是串联高品质景区。从水域到陆域,一线串珠沿线4A级以上高品质旅游景区,如三峡大坝、三峡人家、三游洞景区等,通过“游轮+景区”协同联动,实现流量引流,带动全旅游业态发展。
三是建设高质量港站。从配套到综合体,优化港站功能布局,构建以三峡游轮中心为主,以宜昌港、茅坪港、太平溪港和三斗坪港为支撑的“一主四辅”旅游港站网络;完善“吃住行娱游购商”一体化休闲旅游综合体。
四是营运高预期爆点。从流量到留量,持续放大游轮产品核心吸引物优势,融合盛世峡江演绎,丰富葛洲坝船闸“水涨船高”的旅游体验;开发臻享全域游,感受三峡升船机“船坐电梯”的世界级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五是开发高水平夜游。从观光到沉浸,依托城市夜景灯光和三峡特色文化,打造“行浸式夜游”体验项目,有效填补了宜昌夜间旅游市场的空白,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展现了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魅力。
未来,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用绿色交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把最美丽的两坝一峡呈现给游客,让游客走进宜昌,品鉴三峡旅游。
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李想:感谢李根总。
接下来,请教一下我们的邱会长,您作为智慧旅游的先行者,从技术的角度,您认为现在的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科学数字化的技术如何具体的赋能到峡区交通的立体发展和无缝对接,并能够产生沉浸式的体验?谢谢。
邱仲:感谢主持人。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离不开“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同并进。宜昌和三峡区域的硬实力有目共睹,而软实力的提升,则更需要从用户视角出发,关注情绪价值的营造——新技术恰恰在这方面能发挥关键作用。我想从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第一是文化传播。传统旅游如三峡这类区域,空间跨度大、交通耗时较长,过去大多依赖导游讲解,讲解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体验的好坏。如今自由行、自助游越来越普遍,如何在移动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以前我们靠广播或大屏幕,但游客往往更专注看风景,对内容的接收有限。而现在,随着AR智能眼镜等技术迅速成熟,我们可以尝试将虚拟信息叠加在实景之上——游客目之所及,历史故事、文化介绍便能实时呈现,实现“景即文,文融景”的沉浸传播。
第二是互动体验。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轻巧、简单,太过复杂反而让人不愿使用。我举两个小例子:很多人都想在三峡“刻字留念”,现实中不可能,但我们可以借助云端技术,让游客通过手机定位打卡、留言,甚至看到之前游客留下的“数字印记”,获得参与感和互动感。再比如,可以设计基于地理位置的轻任务游戏,完成几个点的打卡或小任务后,由政府或景区颁发数字勋章或实物奖励,借鉴“蚂蚁森林”“抢车位”这类简单却具有粘性的机制,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纪念感。
第三是新场景构建。除了已经提到的无人船,无人机和 eVTOL(电动垂直起起降飞行器)也将在三峡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来说:首先,三峡地势险峻、风光壮丽,非常适合低空观光。直升机、观光飞艇甚至可降落在游轮甲板上的 eVTOL,都能提供全新的俯瞰视角,极大丰富观景体验。其次,无人机物流也能派上用场,例如游客在船上参与抽奖或订购土特产,无人机快速配送直达,提升服务响应和体验新奇感。再者,无人机摄影可捕捉人无法抵达的拍摄角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级的影像服务。
总而言之,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地场景的设计与应用。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弥补传统旅游的短板,更可以创造全新的体验价值。谢谢大家!
李想(主持):感谢邱会长,第一个话题就到这,感谢两位嘉宾。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话题:旅游消费与新场景。首先请黄小亮总经理分享,在运营中如何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并转化为游客可感知的体验?实践中如何避免业态同质化,保持文化原真性?
黄小亮:谢谢李老师。我来自武汉,在恩施州建始县蝶舞清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工作,正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已有16年景区开发管理经验。结合峡江文化与实践,我谈一些具体做法。
“光影叙事”在我看来,首先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整理,再结合自身特色筛选可转化要素,用于业态焕新。操作层面,文化挖掘是项目规划与设计的核心。我建议采取“3+X”模式构建区域文化基因库:
“3”指三个固定角色:政府官员牵头、专家引导、记录者(负责文字、音频、视频记录,尤其对于无文字文化如土苗文化)。
“X”是变量,按文化类别分组,如饮食、民俗、峡江文化、荆楚文化等,深入基层,对接文化馆、非遗传承人,搜集最原始的文化基因。
以宜昌为例,饮食方面的肥鱼、郭场鸡,非遗项目的峡江号子、长阳高腔等,都是可挖掘转化的文化元素。
关于文化同质化与保真,我认为文化需推广,但标准与创新应源自本地。宜昌作为峡区文化源头,应掌握标准制定权,保持文化原真性,同时推动迭代更新。文化基因库建立后,可与高校或策划公司合作,进行深层开发,但原始元素与标准须留在本地。
李想(主持):感谢黄总。
如何让产品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请曹帅总谈谈,基于同程的用户数据,当下消费主力军偏好哪些文旅体验?如何通过平台精准触达目标客群?
曹帅:各位专家、文旅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同程旅行的曹帅,非常荣幸参加本次旅游嘉年华活动。
刚才主持人提到两个问题,首先我想介绍一下同程:作为国内头部OTA平台之一,我们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从去年财报来看,年服务人次接近20亿,这一体量在全球OTA中位居前列。
基于平台数据和文旅消费场景的观察,我们发现市场结构正发生明显变化。目前消费主力主要集中在两类人群:一是Z世代乃至Alpha世代,即95后、00后和10后的年轻群体;二是年轻的家庭客群。他们的消费动机也从过去的功能性消费,转向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和社交价值。
举个例子,就像刚才有嘉宾提到宜昌的悬崖酒店,这类产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提供了极致的情感体验——在壮美的自然环境中一杯咖啡的送达,已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难忘的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尤其看重“社交货币”,产品能否帮助他们打造出值得分享的内容、获得朋友圈的点赞,甚至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获得关注,已成为决策的重要因素。
但目前许多产品在设计上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很多博物馆或景区仅提供传统讲解,是否考虑了不同年龄、知识背景游客的真正需求?我们感觉,当前行业在对客群结构、行为偏好、消费动因等深度洞察上,还存在不足。
同程每年服务2.4亿付费用户,年均消费频次也从过去的2-5次提升至8-10次,这背后是大数据和用户精准画像的支撑。我们认为,当前亟需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依托数据做好客群细分与产品定位。不同场景、不同资源类型的项目,也应有差异化的推广策略。比如三峡、清江画廊这类资源,需跳出传统观光逻辑,围绕新需求做产品转化。
二是强化内容设计与跨渠道分发。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做抖音、小红书,但内容是否贴合产品特质、是否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还需要更专业的设计。
三是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实现精准对接。同程除线上流量外,还拥有全国超1000家线下门店以及多元业态资源。我们期待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为湖北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谢谢大家!
李想(主持):感谢曹总。
如何汇聚全球智慧解决本地问题?请赵明教授分享,峡区旅游如何实现国际联动发展?在吸引国际专家与非政府组织资源方面,有哪些具体建议?
赵明:感谢主持人的提问。各位同仁下午好,我是来自福建闽江学院的赵明,长期从事文旅领域的教学与实践工作。
“从单打独斗到全球合唱”意味着峡区旅游要从更高维度——甚至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视角——去重新定位和发展。目前,在国际旅游合作领域,较为常见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专项旅游资源的合作,另一种是针对区域特定性的联合行动或联盟发展。
在专项旅游资源合作方面,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许多专业性联盟或组织。例如,滨海、山地、葡萄酒、沙漠、极地等专项旅游资源都有相应的联盟。这些联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跨国家、地区的资源整合、规则协同和市场共享,解决单一目的地难以应对的全球性挑战,同时提升该类资源的全球影响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区域特定性合作方面,区域毗邻联盟是典型代表。比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旅游协会”“欧洲旅游委员会”等,它们依托地理邻近性,通过简化跨境旅游手续、联合推广区域旅游线路等方式强化区域旅游竞争力。其核心优势是降低区域内的合作成本,如交通、签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成本。
近年来,“峡区旅游”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并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从国际合作及全球互动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峡区专项旅游资源为代表的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该类资源的全球吸引力,还能够为同类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可复制的模板”,是全球旅游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未来以宜昌为代表的峡区旅游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其一,构建基于科研与标准的协同机制。从资源特异性出发,联合国际机构搭建科研网络,共同制定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国际标准或准则,并通过峡区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客源互推,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吸引力。
其二,推进跨区域乃至跨国流域合作。可与同类峡区或河流旅游目的地建立联盟,推动从上游到下游的多尺度协作,实现线路互联、产品共建、品牌共塑。例如,与国际已有的河流旅游组织对接,融入全球河流遗产保护与旅游网络。
其三,重点打造三类发展模式。
1、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坚持以生态为前提、文化为内涵、旅游为呈现,实现综合价值;
2、构建“水陆空”立体互联的漫游系统,依托游轮、低空飞行、沿岸交通等,打造慢行、体验式的旅游网络;
3、建立全球伙伴联盟,积极与国际组织、高校、智库和非政府机构合作,通过专家引进、项目共研、市场共享,突破地域限制,真正实现“全球资源为本地所用”。
这些是我基于现有实践的一些思考,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李想(主持):感谢赵明教授娓娓道来。
三峡作为世界级品牌,本身就应是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您认为最迫切需要与国际互认的标准是哪一类?这类标准互认后能够给峡区带来的经济或者品牌效益是什么?谢谢。
赵蕊:感谢您的提问。
三峡作为世界级品牌,是当前罕见的同时拥有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广泛的多民族社区和非常成熟的长江河轮运营体系的地区,相当于同时兼具挪威峡湾、尼罗河和欧洲内河的整体特点的区域。这里如果建立可持续旅行目的地Green Destination,将具备吸引和接待全球高阶人群禀赋。因此在三峡地区将现有的针对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原真性保护和长江游轮的运营管理体系标准与国际现行的可持续旅行标准融合,建立“峡区可持续旅行国际标准”,带动三峡地区景区和河轮企业国际化,同时引进国际企业来三峡地区参与运营,都可以双向实现。
具体来说,这套标准应涵盖四个核心维度:
第一,生态保护,占比约45%,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第二,文化真实性维护,保护峡区独特的历史与人文遗产;
第三,社区受益机制,确保旅游发展真正惠及当地居民;
第四,可持续运营标准,实现管理上的精细化和低碳化。
如果三峡能够建立这样一套具有国际公信力的运营标准,其效益将是多方面的:
经济效益:吸引全球高品质内河游轮品牌进驻,推动本地旅游服务升级,延长产业链,创造更高附加值。
社会效益:通过标准执行中的自我评估,优化社区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缓解“过度旅游”问题,提升居民获得感和文化认同。
生态效益: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刚性约束,推动行业整体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三峡地区曾经出现过世界奢华旅游品牌Ak旗下的“长江探索号游轮”,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中方独立运营;在标准互认后,就能再次引入世界多个内河游轮品牌,成为类似尼罗河、湄公河、亚马逊河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多个世界品牌共同重视和带来高质量客源的目的地。同时能够带动沿岸社区的发展,引导各个地区重视解决过度旅游的问题,从而带动当地旅游整体健康发展。
最后,长江河轮在大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需要切实的做到减排,具体表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以及河轮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柴油发动机的替换;这一切的进程都有非常详细的国际标准指导,同时也是三峡地区以可持续的崭新形象成为世界峡区旅游的典范地区的成功捷径。
谢谢!
李想(主持):感谢赵蕊女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