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红旗渠与太行大峡谷”红绿双IP融合与实践新范式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9-22
  • 点击次数:6

一、林州“红旗渠与太行大峡谷”:红绿双IP的核心内涵

(一)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核心内涵

红旗渠与太行大峡谷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的交界处,红旗渠是林州的第一张名片,红旗渠当年的修建是跨越了两个大障碍,一个是漳河大峡谷的悬崖绝壁,另外一个是太行大峡谷中途截断,因此,我们现在可以认为红旗渠是在这两条大峡谷的基础上缔造出来的人间工程奇迹。

红旗渠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的林县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林州市,为了解决30万人水资源短缺问题,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了10个年头,硬是在太行山的峡谷和绝壁之上劈开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条渡槽,最后形成了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些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留下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泛黄的红旗渠修建老照片,藏着最真实的时代印记,老照片里的红旗渠可谓是“艰难刻进岩层,英雄气映在人心”。

从这个红旗渠水系网可以看出,红旗渠引来的是太行山腹地的水,浇灌的是整个林州盆地。我们一般所见的峡谷往往都是从山区的腹地发源,横切山脊形成峡谷,林州大峡谷与众不同,它是平行于主山脊的大纵谷,就是由于这个大纵谷的存在,才是造成了历史上整个林州盆地严重缺水的根源(后面我再详细介绍为什么)。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就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林县红旗渠。

1974年新中国在联合国播放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纪录片《红旗渠》(被邓小平选中)。今天红旗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渠,它就像是一座永远镶嵌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的历史丰碑。这是60年前当时红旗渠通水时候的盛况,可见当时人们对红旗渠渠水的渴盼。

(二)林州太行大峡谷的核心内涵

太行大峡谷有八百里太行之魂之称。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到河南王屋山,全长大约四百公里,素有八百里太行之称。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太行大峡谷,它是太行山区唯一一个南北向的大纵谷。它是由于太行山在形成和抬升过程中,受到挤压作用,这里的地层发生了褶皱弯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背斜,在这个大背斜的核部受岩层弯曲所产生张力的作用,岩层发生南北向的张裂,经后期的风化剥蚀与流水的侵蚀,形成了南北向的大裂谷,这个大裂谷与东侧的林州盆地呈近于平行分布,大峡谷对于林州来说可谓是利害同在。

太行大峡谷里的水对于林州盆地来说成了过境水,这也是造成了林州盆地缺水的主要根源(大峡谷之害)。

但是现在从旅游的视角来看,由于裂谷的存在,再加上林州盆地的形成,整个林州形成了“高山、峡谷、长岭、盆地”一组完美的地貌组合,这样的话,原来的干旱地貌组合又演变成了今天非常有利的旅游地貌景观组合(大峡谷之利)。

区内的主要景观就是以太行大峡谷为主体的峡谷群,这里以“北雄风光”最盛处而闻名。“北雄风光”的代表景观就是峡谷群以及峡谷里由崖、台形成的层状地貌景观,在太行山区欣赏地貌景观,不仅要在垂向上看崖台地貌,更重要的是要从横向上看一道道长崖绝壁。这些照片是林州大峡谷内的主要景观,一个是太行天路,一个是沟谷里非常丰富的水体景观。

这些是漳河大峡谷里面代表性的水体景观,漳河大峡谷里的水量要远远大于太行大峡谷,我们现在去红旗渠旅游,青年洞等主要的红色旅游景点是在漳河大峡谷里。

(三)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打造双IP?

双IP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个是精神图腾,一个是自然奇观。

红旗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地标,是水利工程景观与峡谷地貌的融合,其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象征,习近平总书记称其“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红旗渠畔的代表景观是青年洞,这也是我们去红旗渠旅游时参观的主要景观之一。青年洞是红旗渠在当年修建过程中所要跨越的最大障碍和咽喉工程。这里的岩石主要是中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它的硬度比钢铁还高两个数量级,这就是红旗渠修建为什么那么艰难的主要原因。当时这个洞的修建用了17个月,有300余名青年参加这个洞的修建,所以叫青年洞。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人工天河的宏伟气势和漳河大峡谷的伟岸,还能感受林县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太行大峡谷有八百里太行地质奇观的天然博物馆之称,太行山所拥有的地质结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无论是北部河北省的嶂石岩地貌的研究,还是南部河南省云台地貌的研究,都离不开林州太行大峡谷标准剖面的技术支撑。

双IP的深度关联性,太行大峡谷是红旗渠的备用水源地,与红旗渠所在的漳河大峡谷成呈平卧状的T形交汇,红旗渠盘绕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而太行大峡谷深藏于太行山脉之中。太行大峡谷的自然美与红旗渠的人工美共同构成了两大独具特色的IP资源。

二、旅游红绿:双IP驱动形成之路

下面结合林州的“创业四部曲”介绍一下今天的“大峡谷与红旗渠旅游双赢局面的形成过程。

(一)战太行(1960-1969年):生存之战与精神奠基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不仅解决30万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培养出来10万多名掌握建筑、水利、锻造技能的能工巧匠,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形成了红旗渠精神,奠定了红旗渠IP的根基。

(二)出太行(1980年代):以建筑创业起步与技能变现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利用战太行期间培养的能工巧匠组建了建筑大军,凭“质量第一、负责到底”的红旗渠精神树立口碑,在全国建筑业站稳脚跟。建筑业成为林州第一支柱产业,当时,林州60%农民人均收入来源于建筑业,林州当时有60%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在外从事建筑业。

(三)富太行(1990年代):经济腾飞与产业升级

20世纪90年代,利用出太行积累的经验与人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林州很快从贫穷走上了富裕。2021年林州的一个镇最多的收益一年可以超过5个亿,当地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美太行(2012年至今):文旅升级与双IP融合

对于旅游来说,林州旅游起步比较早,但是,跨越式发展还是在十八大以后,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早期开发阶段(1990年起)

林州旅游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红旗渠与大峡谷已经有了初步的建设,外界人对该地区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

2、融合探索探索(2002年-2016年)

2002年林州在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开始把红旗渠纳入统一开发,当时申报的名称为林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2007 年、2009 年分别以 “红旗渠 - 林虑山” 联合名称申报省级、国家地质公园;2016 年 “红旗渠-太行大峡谷” 成功获批 5A 级旅游景区,双 IP 融合迈出关键一步。这个时候,林虑山的名气已经远远不如大峡谷的名气大,林州开始主打大峡谷和红旗渠双IP。

3、全面提升和跨越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十八大以后,随着红色教育兴起和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引导,开始深度推进双IP融合。一方面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内涵,开发多种红色研学、主题党日等产品。另一方面依托峡谷资源,在峡谷里面打造一系列的红色旅游资源。另外开发了“石头系列”的民俗,生动展现全石头结构民居特色。还实施了亮化工程,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的升级,实现“生态美”与“经济美”的双赢。

现在山里的夜生活非常丰富,成为林州大峡谷旅游的亮点。

三、地学为桥:双IP的深度融合路径

红旗渠与太行大峡谷的融合,并非简单资源叠加,而是以地学知识为纽带,实现“精神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深度对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旗渠的时代价值重构:精神之渠的永恒活力

红旗渠精神虽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但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奋斗基因的浓缩。在当下破解“卡脖子”困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成为重要精神引擎。红旗渠精神让“人工天河”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符号。

(二)红旗渠精神赋能地学传播:讲好科学与精神的双重故事。

为让红旗渠精神与地学知识深度结合,林州采取多项举措。

1、打造红旗渠科普旅游线路。

2、在分水苑原红旗渠博物馆增设“地质红旗渠展厅”,从地球科学视角解答游客困惑。初步让地学走进林州——解释了为何历史上林州缺水、大峡谷有利也有害与地貌结构之间的关系。原来宣传红旗渠主要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我们从地质的视角来解释修建红旗渠为什么那么艰难,主要从岩石的硬度,沿途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沿线的地形地貌条件,最后得出修建红旗渠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些地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3、红旗渠新建博物馆设计中,借鉴了大量的地质博物馆建设经验,融入了大量的地质元素。

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来红旗渠博物馆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林州急需建立新的博物馆。新的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多次到地质博物馆吸取经验,融入了很多地学内容,最后建成了现在去红旗渠旅游时见到的博物馆。

(三)太行大峡谷地学价值觉醒:从“观景”到“知景”的升级

红色旅游的兴起带动大峡谷旅游升温,也推动从业者主动挖掘地学价值,实现从 “单纯观景” 到 “深度入景” 的转变:

(1)地学导游培训常态化和主动化

景区主动组织、导游主动学习地质知识,提升讲解专业性。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大峡谷旅游的快速升温,工作在一线的导游与工作人员越来越感受到地质知识的匮乏,2018年旅游局与地质公园联合组织了第二届导游培训,通知一经发出,有160余名来自林州市社会各界的导游与工作人员自觉参加了本次培训工作,以至于当天安排的会议室连走廊上全都坐满了听课的人;2021年由中国旅游协会主办,地学旅游分会协办的第一届地球科学大讲堂就是来到了林州,尽管当时还在疫情期间,受人数的限制当天仍然有100多位导游参加了培训。

(2)地学科普线路主动建设

继桃花谷、王相岩、太行天路科普线路后,太行屋脊等景区陆续建成地学科普线路,填补红色教育之外的科普空白。

(3)地质研学场景具象化

大量典型的地质现象,峡谷地层剖面、波痕、泥裂、褶皱构造等成为天然地学研学课堂,让游客在游览中掌握地质知识。

(4)峡谷地貌催生“画笔经济”崛起

太行大峡谷特色的地貌(“断崖高起、台壁交错、流瀑四挂”的景观),被艺术家誉为“中国画谷”,石板岩镇借此发展为全国知名美术写生基地,年接待写生者200余万人次,形成“创作-展览-交易-教育”的写生产业链。

(5)峡谷背景下的沉浸式体验升级。

推出云顶天路、玻璃栈道、峡谷漂流、低空跳伞等项目,让游客在感受自然奇观的同时,加深对地质地貌的直观认知。

四、裂变效应:双IP驱动的五大旅游增长极

通过上述融合产生强烈的裂变效应,主要从5个方面催生了当地旅游的增长。

(一)红色研学:从“观景”到“入景”的沉浸课堂

主要表现为“精神+科学”的沉浸式课堂的兴起。

1、红色精神研学实景课

这是红色旅游的主战场。在青年洞复原修渠场景,开展“钢钎凿岩”体验,凌空除险表演、结合3D光影技术(如红旗渠纪念馆动态展陈)重现历史,让研学群体“触摸”红色记忆。

2、建设了研学地质科普走廊

沿红旗渠渠线、大峡谷桃花谷、太行屋脊等地设置地质科普标识,解析岩层构造与工程智慧,实现“艰苦奋斗精神” 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3.“三馆合一”知识窗口“入市”的创新实践

林州作为少数建有地质博物馆的县级市,将地质博物馆与城市图书馆、文化馆整合,形成了“文献阅读、艺术体验、地质科普”的复合空间,成为市民休闲、青少年科普、游客认知林州的核心窗口。

4.景观+写生研学产业链闭环。

依托大峡谷景观建成多个写生基地,构建“景观+写生+ 民宿+展览+交易+教育培训”的完整生态链。现在全国有280多家艺术院校在林州挂牌写生创作基地。

(二)线路重构:红绿交织的时空穿越之旅

1、空间融合,打造了“天河·天路”的黄金旅游线路。

2、太行大峡谷自然风光延伸为红旗渠精神感悟点

很多游客到了红旗渠非常想去看大峡谷,这样大峡谷除了开发了红色旅游资源外,太行山大峡谷本身的自然风光也是进行红旗渠精神学习的一部分。在欣赏大峡谷壮美风光的同时可以想像当时建设红旗渠的艰难。此外,景区里面还开发了主题团建活动等项目。

(三)文创裂变:从符号到产业的升级

林州开发了大概有350余款文创产品,6种基本类型。文创产品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打造民宿集群:红旗渠精神的当代生活载体

推出“红旗渠人家”精品民宿品牌,制定专属评定标准。目前林州有各种民宿超1000余家,形成了32处民宿集群,4个民宿集聚区,打造了5条特色民宿旅游线路,培养了8个旅游民宿重点镇,50个旅游民宿特色村。2025年8月已经有65家优质民宿获得“红旗渠人家”授牌。

(五)国际传播:从中国奇迹到人类遗产。

林州开发最好的国际市场是韩国市场,大峡谷被韩国观光协会评为“韩国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名山”,累计接待韩国游客超50万人次,每周都有几个航班去往林州大峡谷。根据国际团队反馈显示,地质元素成为景区的新亮点。这个主要是受语言的限制,国外游客要想了解林州大峡谷往往是通过多种语言的地质解说牌来深入了解大峡谷。另外是国际赛事的引流,主要是利用林州特色的盆岭地貌景观,开展滑翔运动。

五、裂变成效:数据印证双IP协同价值

2024年林州红色研学旅游已经达到了19万人次,绿色观光游也达到了65万人次,写生游客达到了就近120万人次。今年推出的《太行·红日》实景演出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2024年接待游客超过196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17亿元。

六、地学为桥:红绿双IP融合新范式的普适性

把红色旅游和地学旅游相结合,有一个普遍的适用性,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一)王屋山的愚公移山精神,它的产生与断层地貌密切相关。

愚公移山故事在王屋山的诞生,其实质是,一条大的断层切断了王屋山这座大山,岁月的沧桑,流水的切割,沿着这条断裂带形成了挖山的地貌和一条通往山外的沟壑,实现了“移山”的美好愿望。

(二)探秘焦裕禄精神产生的地质背景。

焦裕禄在兰考主要是治理“三害”,主要是内涝、盐碱、风沙。现在如果去兰考旅游这“三害”是看不到的。如何解释这“三害”,我们从地学角度可以很好的解释,这样的话就可以用科学的语言和故事对焦裕禄精神进行深入的解读。

(三)大别山精神与地质地貌的关系,

大别山也是红色旅游区,大别山诞生了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把红色文化和地质文化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进行解释。

大别山属于中国中央山系的东延部分,沟壑发育,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特别是大别山南出可达武汉,东北出可功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对南京和武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这也是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理前提。大别山在形成过程中遭受了强大的挤压变形,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和高压与超高压的改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大别山的岩石精神,孕育了同样的大别山红色革命精神。

不同地区的独特地质、地理以及古环境、古气候,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当我们认识和讲解这些文化资源精神的时候,一定要从古地质、古地理、古环境出发,善于融入地学思维,讲解才更有深意,更具科学性,让地学成为旅游景区提质升级的翅膀。

今天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