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全球,尼罗河滋养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孕育巴比伦智慧,恒河见证古印度变迁,大河历来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更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载体,也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记录着百万年地质演化的壮阔,沉淀着五千年人文传承的厚重。其核心段长江三峡,更是集双重遗产价值于一身,既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独特奇观,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为此,以五个“三位一体”系统推进三峡“双遗产”融合发展,让这份全人类的遗产成为世界文旅精品、服务美好生活的典范。
一、长江三峡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全球典范
提及长江三峡,大众的第一印象往往聚焦于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等标志性自然景观,习惯性将其界定为一个地理概念,或将其等同于峡谷型旅游产品,甚至仅作为单纯的自然遗产加以认知。然而,长江三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长江三峡不仅是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长江母亲河孕育出的文明结晶,是自然力与人文创造力交融的史诗级杰作,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全球典范,是宜昌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资源与王牌名片。
(一)从“文明演进”的历史主线看,长江三峡是史诗级的“活态”文明载体
三峡地区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湿润多雾的气候特征,丰沛的降水与长江及其支流共同滋养出沃野千里,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底,成为贯穿古今的人类活动核心区域。考古发现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巴、楚、蜀等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在此活动已达数万年之久。从时间维度看,三峡见证了长江文明从史前的巫山猿人、长阳人、大溪文化,到巴楚文明、农耕文明、商贸航运文明,再到现代工业文明(三峡工程)的完整演进过程,宛如一部“流动的”中华文明史书。从空间角度而言,作为连接中国东西部,贯通巴蜀、荆楚、吴越文化的黄金水道,三峡是长江流域文化交融的核心通道,是塑造多元统一中华文明的关键地理枢纽。
(二)从“人地互动”的演进逻辑看,长江三峡是自然伟力与人文精神的共舞结晶
长江三峡的诞生,是地球演化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地质史诗,长江巨流以亿万年不懈之力切穿巫山山脉,在板块运动引发的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的持续角力中,雕琢出这幅横亘数百公里的峡谷奇观,是研究地质构造和河流地貌演化的天然实验室。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构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景观之一。长江三峡的自然环境既造就了壮丽风光,也给古代航运带来巨大挑战,这种挑战却磨砺了长江儿女的精神,催生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以及惊险的栈道开凿以及治水智慧。同时,长江三峡的壮美景色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绘画石刻和神话传说;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则是人类以科技之力对自然景观的能动改造,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度互动。
(三)从“文化交融”的表现形态看,长江三峡是多重文化图层的完美叠加
长江三峡的文化肌理,是地球演化与人类文明共同书写的立体史诗,它完整记录了地球演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多重文化图层的叠加。从数亿年前巫山山脉隆起时的地质褶皱,到第四纪冰川运动留下的地貌印记;从旧石器时代巫山人打磨的第一块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的陶器纹路;从巴楚青铜文明的神秘图腾,到秦汉驿道的马蹄印痕;从唐宋文人的题壁诗行,到明清商贸古镇的吊脚楼群落;直至当代三峡大坝的钢筋铁骨,亿万年间的自然变迁与人类活动,在这片土地上层层累积,形成了全球罕见的“文化叠层岩”。这里既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的精英文化,也有船工纤夫、峡江人家的民间文化,二者相互交融,构成了丰富立体的文化交响曲。这种文化的叠加更表现为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共荣。壮丽的峡谷、古镇、石刻等与川江号子、峡江传说等非遗共同构成了三峡独特的文化基因。
(四)从“哲学思想”的发展启示看,长江三峡是“天人合一”哲学实践的现实典范
长江三峡的山水之间,始终流淌着“天人合一”的哲学基因。这里的壮丽自然景观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构成要素,更是文化生长的土壤与精神孕育的母体。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数千年的活动与创造,又以文学、艺术、工程等形式不断丰富着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李白的诗赋予三峡水流以灵性,杜甫的笔为峡谷山峦注入沉郁,古栈道的石孔让绝壁有了人文温度,三峡大坝的钢铁脊梁使江流承载起时代使命。自然与文化在此绝非割裂的存在,而是如同长江与峡谷般相互缠绕、彼此成就,形成“山为水骨、水为山魂,文为景脉、景为文形”的共生关系,生动诠释着“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古人顺应自然,利用水力、依山建城,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智慧。三峡工程的建设在展现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天人合一”的现代内涵,寻求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五)从“全球意义”的价值升华看,长江三峡是全球视野下现代文明的对话窗口
“长江三峡”已超越地理概念,升华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图谱中极具辨识度的精神符号。它将极致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宏大的人类工程紧密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极致形态。作为长江文明最鲜明的标识,长江三峡是国际社会解码中国“大河文明”特质的关键锁钥。更深层看,长江三峡是理解中国人地关系哲学的活态教材,也是展示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与挑战的立体窗口。作为全球关注的巨型遗产地,三峡“双遗产”的保护与融合发展实践本身就是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
(六)从“文旅价值”的现实落脚看,长江三峡是宜昌发展文旅的世界级名片
长江三峡在全球文旅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标地位,其名字本身就是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符号。在国际社会的认知体系中,长江三峡与长城、熊猫共同构成外国人眼中最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意象,认知度高,品牌响亮。长江三峡的主体景观西陵峡及核心工程三峡大坝、葛洲坝均位于宜昌,使其成为体验三峡风光和大国工程的最佳门户。此外,长江三峡是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核心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打造的世界级旅游景区,用好这张名片,能为宜昌带来稳定的国际客源,是宜昌文旅“全球知名度”的核心引擎与重要标识。
二、宜昌建设三峡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融合发展区的现实问题
《宜昌市战略规划》提出“两区一枢纽一基地”的城市功能定位,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设三峡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融合发展区。长江三峡是宜昌迈向世界级的独特资源和王牌名片。为此,宜昌聚焦聚力长江三峡“双遗产”资源和品牌,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联动神农架、武当山打造“神武峡”国际精品旅游线路,致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当前,宜昌正聚焦聚力破解建设三峡自然与文化遗产融合发展区面临的四个现实问题。
(一)概念认知模糊:“双遗产”整体性定位尚未形成战略共识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将长江三峡列为“荆楚文化片区”核心载体,要求统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转化。而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对三峡“双遗产”融合发展的全局性认知不足,存在碎片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将三峡简单视为自然地理单元,忽视其与荆楚文化的联系,导致资源整合缺乏系统性;文化标识上,过度依赖“屈原文化”等子标签,忽视“荆楚文化”母体,使“长江三峡”文化标识分散,国际辨识度不高;宣传推广中侧重自然遗产特色,忽略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彰显三峡“双遗产”的品牌价值。
(二)体制壁垒阻碍:跨区域线性遗产的管理碎片化
长江三峡作为跨区域线性遗产,宜昌段面临“跨域协调难+市域统筹弱”的双重困境。跨区域与上游重庆库区、下游荆州段在保护标准和开发规划上存在衔接壁垒;市域内水利、文旅、生态、文物等部门权责交织,形成“多龙治水”格局。这种碎片化管理制约了三峡“双遗产”资源整合与融合发展,如在“两坝一峡”开发中,因部门间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多个文旅融合项目停滞,削弱了其作为世界级旅游IP的效能。
(三)空间价值割裂:遗产要素的孤岛化与立体连接缺失
三峡宜昌段存在“自然与人文分离、水陆廊道断裂、城乡资源脱嵌”的问题,影响了“双遗产”整体价值的发挥。在空间规划上,自然保护区与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对彼此的关注。在遗产利用方面,虽有G348地质科普旅游公路,但类似“徒步西陵峡”的沿江徒步线路缺失,三峡大坝与屈原祠距离虽近,但交通接驳不便,文化叙事链条断裂。
(四)创新转化不够:文化活化的浅表化与科技赋能不足
宜昌虽坐拥优质文旅资源,但在“双遗产”融合转化中,存在 “静态展示固化、文化IP浅层开发、技术赋能与文化叙事脱节”三大瓶颈。如屈原祠等文化地标以静态展陈为主,缺乏沉浸式叙事设计,未形成与游客的情感共鸣;三峡人家景区的非遗表演停留在表层,未挖掘其与在地文化的内在关联;新推出的西坝不夜《宜昌1938》虽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大撤退”历史场景,但没有将其与当代移民精神、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形成脉络衔接,未能实现“活态文明”的时代延续与价值升华。
三、“三位一体”推进三峡自然和文化遗产融合发展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位一体”融合
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高度,将宜昌三峡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融合发展区打造成传承中华文明的长廊、凝聚中国力量的家园、提升生活品质的文旅空间和展示中国形象的名片。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三峡“双遗产”融合发展纳入“宜昌市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指挥部”重点工作清单,统筹三类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二是制定统一规划,将自然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整体保护利用范畴,设计融合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的旅游线路。三是深度挖掘遗产间的关联价值,巧妙融合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元素,开发主题文旅产品。四是建设三峡遗产数字体验中心,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推动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构建“自然为基、物质为体、非遗为魂”的融合体系。
(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三位一体”联动
针对三峡遗产管理的跨区域难题,构建“流域统筹+市域协同+岸线联动”机制。一是跨域协同上,推动宜昌与沿线城市建立“三峡遗产保护联盟”,签订保护公约,编制三峡遗产廊道建设保护规划,积极申报长江三峡世界遗产名录。二是市域统筹方面,发挥宜昌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指挥部作用,整合部门职能,统一规划和标准,对“两坝一峡”重点区域统一审批岸线项目,建设复合型岸线长廊。三是岸线联动上,以长江干流为轴,联动清江等支流,构建遗产廊道网络,修复古栈道,串联景区村寨,开发特色游线,如三峡香溪名人文化溯源游。
(三)遗产廊道、功能组团、景观节点“三位一体”重构
遵循线性遗产建设规律,以水岸交通为轴线,构建“廊道串联、组团联动、节点点睛”的融合格局。一是打造三大特色廊道。重点提升“两坝一峡”水上航线,升级G348国道为复合廊道,借鉴“徒步漓江”国际旅游线路做法,规划“徒步西陵峡”生态文化廊道。二是培育三大功能组团。即“两坝一峡”核心景区、坝上“高峡平湖”景区和城区下游“一城两江”文旅融合组团。其中,“两坝一峡”核心组团要强化“三峡精华”的不可替代性,“高峡平湖”组团打造策为“第二增长极”,“一城两江”串联宜昌城区和长江、清江,向城区下游延伸构建“山水城共生”样板。三是实现三大品牌突破。聚焦“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聚焦清江湾-清江画廊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聚焦宜昌城区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实现错位发展。同时,激活标志性遗产价值,在文化地标、自然奇观、非遗活态等节点植入科技元素和文化故事,让遗产点成为文化叙事的有机环节。
(四)遗产保护、文化领航、科技赋能“三位一体”推进
以遗产保护为基础,文化领航为灵魂,科技赋能为引擎,推动三峡“双遗产”融合发展。一是实施三峡“双遗产”系统性保护工程,划定生态红线,建立非遗活态传承体系。二是以长江文化为母体,提炼“三峡史诗”等核心文化标识,构建文化引领路径,推动文化IP跨界转化。三是运用数字技术构建遗产体验体系,建设数字孪生平台,推出“AR三峡行”应用,升级文化展演形式,建设覆盖三峡全域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实现保护、文化与科技的协同发展。
(五)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三位一体”治理
建设融合发展区需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形成“目标同向、资源同享、责任同担”的治理生态,为三峡“双遗产”融合发展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一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整合部门力量,统一规划标准,加强跨区域合作,加大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二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开发高附加值文旅产品,加强市场推广,形成产业链条。三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开展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活动,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文旅发展,分享红利,形成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通过三方协同,打造三峡“双遗产”治理现代化标杆,推动融合发展区建设取得成效。
长江三峡不仅是自然的三峡,也是人文的三峡,更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推动三峡“双遗产”融合发展,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承诺。以五个“三位一体”的系统思维,推动三峡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双遗产”融合治理现代化标杆,助力宜昌早日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