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来到宜昌,今天活动是很有意思的,峡区旅游。因为峡区旅游在我们国家的旅游空间体系中,是很重要的形态。以大尺度山体,以及水体、水道再加上在地文化,构成了峡区特殊资源吸引力。
在我们国家的358家5A级景区,峡区形态的景区占到20家左右。随着国家文旅部近年来持续推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休闲街区等新业态的审批与发展,以及未来对旅游营地和旅游基地等更多类型空间的政策支持,峡区旅游必然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空间形态。因此,本次活动的举办,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峡区旅游的战略价值,更对推动峡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宜昌在峡区旅游中是重要的板块,刚才我们的推介官已经对宜昌的旅游资源做了说明。今天,我将围绕这一主题,分享我对宜昌旅游未来发展方向与形态构建的一些初步思考。
我的演讲题目是从三峡门户到国际文旅枢纽。三峡门户的概念已经指出了宜昌在整个峡区所处的位置,依托于核心地理位置以及拥有的资源,特别是地标性的建筑三峡工程,以及交通节点的功能。
国际文旅枢纽和三峡门户不一样,是要通过整合资源,这种资源不仅是宜昌峡区的资源而是整个大三峡的资源,协调旅游提供综合服务,最后成为国家黄金旅游线路核心节点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城市。
宜昌作为三峡门户已经确立了,但能否进一步成长为“国际文旅枢纽”,取决于我们能否实现一场深刻而亮丽的转型。这需要从四个方面协同推进:通过旅游产业的转型、旅游结构的再造、旅游产品的更新和旅游生态的构建来实现,这四个缺一不可。唯有完成这四个维度的“华丽转身”,宜昌才能真正跻身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消费中心之列。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国际城市消费中心呢?首先是旅游目的地或者度假胜地。在观光旅游体系下强调这个地区要成为旅游目的地,在度假旅游时代强调这个城市应该是一个度假地。
作为宜昌来讲,要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必须在观光旅游上通过独特景观和独特的资源,成为区域乃至世界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要利用环境、利用海拔,以及在地文化形成度假地。
对中国而言,从海拔与自然环境适宜性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度假地往往位于我国地理的第二级阶梯。湖北正处于这一优势区位,具备先天条件。因此,湖北尤其是宜昌这样的城市,必须充分把握这一地理优势,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度假目的地。
第二是必须具备国际交通枢纽地位,对于宜昌来讲水路没问题,公路也没问题,关键是航空枢纽,必须要形成航空枢纽,特别是带有国际性的城市,无论航线、航班以及机场设施,都应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三,旅游资源和产品具有国际标识度,当我们面向全球市场推广宜昌时,必须能够清晰回答:宜昌的整体形象定位是什么?哪些是能够代表宜昌、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核心IP?这一点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宜昌能否在国际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特的品牌认知与竞争力。
第四是消费环境和国际化、便利化,无论是服务体系、标识体系以及整个旅游消费环境必须要朝着国际化和便利化方面去走。再就是旅游深度融合和协同的城市,随着旅游的多样化发展,旅游融合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只有旅游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才能放大产业地位,放大消费能量。
政策和机得是国际化灵活的城市,在一个国家的时候要出现一个新的业态,取决于整个政策能不能和国际化接轨,政策机制能不能具有灵活性。
再就是国际知名度与情感共鸣。这40多年,中国的旅游在硬件建设方面走了一大步,我们的基础设施包括旅游接待设施,在国际上是不弱的,甚至超过了国际的平均水平。但是在情感共鸣方面,我们存在着重大短板。为什么到了旅游旺季大家都到日本?日本的资源比中国的资源好吗?不是。日本的接待设施比中国优秀吗?也不是。关键是日本的好客资源,所以情感共鸣的概念,是我们作为一个国际消费城市的核心问题。怎么样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情感共鸣服务体系,是十五五重要的工作。
再就是绿色发展的城市,特别是疫情防控以来,我们追求更多的是市场流量,追求更多的是市场规模,但是我们忽视了旅游的核心问题——绿色发展问题。刚才主席讲了那么多,实际上就是围绕绿色旅游大话题,怎么构建产业体系、空间体系和服务体系,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绿色旅游的核心问题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个问题是人与人的和谐,第三个问题是人的自身和谐。这三大和谐,怎么样体现在空间形态上,比如说景区形态、观光旅游的形态,重点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的休闲旅游重点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以北京为例——尤其是居住在东城、西城等老城区的居民,可谓苦不堪言。持续两个月的大规模人流,不仅加剧了本地生活的不便,更凸显出旅游者与在地居民之间如何和谐共存的普遍难题。这一现象恐怕在全国众多旅游热点地区比比皆是。因此,如何通过休闲旅游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已成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度假旅游关键是人自身的和谐,它的核心问题有两点:一是放空,二是赋能,要达到人的自身完整和谐。虽然我们国家有85个国家级度假区,但是在放空和赋能这四个字方面我们做得都很差,因此怎么样构建绿色发展的问题,恐怕是中国未来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国际学者所关注的大问题。
总而言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可概括为四句话:进得来、留得住、花得多、想再来。这里面涉及到空间体系怎么构建、产业体系怎么构建、品牌怎么构建,以及不断提升旅游便利化问题等。
因此,下一步面对这样的发展,宜昌下一步的旅游特别是高质量旅游发展提几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要确定宜昌旅游发展方向。这涉及到宜昌的旅游定位,选择符合未来趋势的旅游模式尤为关键。基于宜昌的资源禀赋及其在区域旅游格局中的枢纽地位,我认为以下四种旅游形态应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首先,观光旅游是基础。三峡大坝、葛洲坝以及优质的水体与山体资源,为观光提供了优越条件。
其次应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与宜昌城市发展相融合,打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
健康旅游也应是重点方向,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拓展康养业态。
此外,研学旅游同样值得推进。旅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学习与成长的方式。宜昌应充分利用其山水资源,开发具有教育意义的研学产品,强化旅游的教育功能。
最终,应通过场景化、功能化与技能化三大赛道推动落实。我们的旅游对于观光旅游怎么样形成场景化?对于度假旅游怎么样形成功能化?对于技能性旅游,包括户外运动怎么样形成技能化。
通过三个赛道的构建,宜昌应着力形成三种业态,走起来的业态、做下来的业态和躺下来的业态。这一多元业态体系构建以后,整个宜昌国际消费中心和目的地的概念就形成了。当前,宜昌不仅在“走起来”的业态上需持续提升,更应在“坐下来”和“躺下来”的业态方面加强系统设计与产品创新,推动旅游体验从单一观光向复合功能转变。这三种业态的协同发展,将是宜昌下一步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优化游客体验的关键所在。
第二,在明确宜昌旅游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须进一步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旅游空间体系。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移动行为,因此必须依托清晰的空间形态予以承载和引导。这一体系的构建,是旅游发展规划中不可回避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不光要有景区、休闲街区、基地、营地,还要有风景道、古村落、旅游小镇、综合区、度假区。这些空间形态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网络化的旅游目的地结构,能够有效支撑不同业态与旅游模式的落地,推动宜昌从单一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系统转变。
我国40多年走的是观光旅游的这条路,所以大量的资源是投入景区建设,因为发展观光旅游是高度依赖景区。但是随着旅游多样化的时代和度假时代的到来,构建不同的空间形态是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地形成的关键。所以宜昌下一步要高质量发展,空间形态的构建将是宜昌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三个要构建宜昌旅游产业体系。有了空间形态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形态支撑,空间和产业是旅游经济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双轮驱动的概念。所以宜昌来讲,必须要在发展旅游空间的同时,构建旅游空间形态的同时,必须要构建宜昌旅游产业形态。
产业体系是必然的,没有这些产业的支撑,我们要想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很难建立起来。以前我们光重视空间形态,但是对产业体系、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类型的构建,在我们国家是短板,所以我想宜昌下一步要围绕着旅游这样的形态构建多种旅游产业体系。最后产业体系形成了,会产生更大的旅游消费力。
第四要丰富宜昌的旅游业态。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旅游消费中心,旅游业态必须要很丰富。旅游业态要根据这几个方面形成旅游产业的业态。
首先依据旅游要素独立化发展的趋势,来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业态。原来旅游六要素是通过组合编排形成旅游线路,比如说三峡旅游之旅,就是把“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编排在一起,形成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线路。
但是随着旅游消费多样化,这六个要素都在加速独立化,每一个要素都具有单独的旅游吸引力。近几年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城市利用某一个要素就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比如说在北京周边地区的唐山,打造围绕着“食”打造了一台唐山宴,就是一栋楼把非遗、饮食、场景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去年的接待人数700多万。河南中牟县就通过玉的要素打造了主题旅游目的地,去年的旅游接待量在全河南排第一。我们宜昌要围绕这六个要素不断的发力,形成自己的旅游业态。
遵循旅游融合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在现代旅游阶段,融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在过去的观光旅游时代,融合并非必要;然而进入度假旅游时代,缺乏融合就难以诞生新场景、新功能、新玩法与新地标。因此,加速推进旅游融合至关重要。应积极推动体育与旅游、康养与旅游、教育与旅游、交通与旅游等多元融合,不断丰富宜昌的旅游业态。
宜昌应以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为本底,着力构建三种旅游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与成长方式。过去四十多年,我们在“生活方式”类旅游产品和项目开发上已较为深入,但在围绕“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产品设计与项目创新方面仍显不足,亟待加强。
三峡及宜昌地区,无疑是发展“学习方式”与“成长方式”旅游的绝佳高地。因此,我认为宜昌在持续优化旅游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应重点发展侧重于深度体验与自我提升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积极构建能够满足学习者与成长者需求的高质量内容与场景。
第五,应加快推进宜昌旅游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作为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与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政府主导的数字化平台构建尤为关键。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商业平台推广宜昌旅游资源,而应积极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产业要素及多元体验方式,打造功能完善、信息统一的官方数字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系统展示宜昌旅游形象、提供全方位服务,并有效推动目的地整体营销与管理,这是提升宜昌旅游竞争力的核心举措。
第六,应重点推动乡村旅游体系建设。作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来讲,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旅游的发展为乡村的振兴和赋能、推进新乡村的建设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宜昌有大量的县域、乡村,怎么样构建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旅游体系,将是下一步建设宜昌旅游消费中心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县域、乡村旅游做好,宜昌旅游才会有载体支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七是构建宜昌绿色旅游发展的方式,是实现其旅游战略目标的核心路径。在当前全国普遍追求旅游流量的背景下,宜昌更应率先探索以绿色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绿色旅游发展方式不仅是“十五五”的重大话题,也可能是“十六五”“十七五”的重要课题,所以宜昌要成为国际关注的峡区旅游的高地,一定要把绿色旅游的大旗牢牢地扛起来。唯有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发展实践,系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体系、空间格局与产业生态,宜昌旅游才能避免沦为昙花一现的短期现象,真正形成持续且富有韧性的生命力。
因此,我认为宜昌旅游最终目标要建设成为国际绿色旅游和度假旅游发展的高地,从现在的资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宜昌的地理海拔和在地文化,这两个高地必然是宜昌旅游的发展方向。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分享这些,不对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