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峡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9-22
  • 点击次数:9

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在美丽的宜昌,与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峡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这一极具时代意义的重要议题。

宜昌,作为中国的“三峡门户”,坐拥三峡大坝、清江画廊等世界级奇观,同时也是屈原、昭君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深厚的人文底蕴相得益彰。这座城市不仅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承载地,更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绿色发展与文化旅游融合实践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我们今天的讨论,既关乎宜昌这座非凡城市的未来,也对于全球同类峡区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我的演讲将围绕三个核心层面展开:首先,从全球视角审视可持续旅游作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核心框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聚焦于峡区这一特殊地理环境,探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矛盾与挑战;最后,结合前沿研究成果与最佳实践,为宜昌峡区旅游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一条可行的协同路径。

一、可持续旅游的全球框架与后疫情时代转型

旅游业常被誉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新冠疫情爆发前,该行业贡献了全球GDP的10.4%,支撑了超过3.3亿个就业岗位。其高度互联的特性,使其深刻影响着全球的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传统旅游模式的快速发展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主要表现为:环境退化(如珊瑚礁、高山草甸和热带雨林等脆弱生态因管理不善而遭破坏)、碳排放(旅游业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8%)、文化商品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活方式和土著身份被侵蚀)以及过度旅游(如威尼斯、巴塞罗那等历史城市因游客超载而承受巨大压力,引发当地居民流离失所和社会动荡)。

这些严峻的挑战促使全球范围内对“以量取胜”的大众旅游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可持续旅游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从一个理论框架发展为一项紧迫的实践任务。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充分考量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与环境影响,满足游客、产业、环境及当地社区需求的旅游”。其核心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环境可持续性:确保旅游业发展维持在环境可承受的限度之内。

社会文化责任:尊重东道社区的社会文化原真性,保障其积极参与并获得授权。

经济可行性: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得稳定、长期的经济收益,实现利润的公平分配。

其理论根基可追溯至《布伦特兰报告》(1987)和《21世纪议程》(1992)。经由布拉姆韦尔、莱恩(1993)和巴特勒(1999)等学者的推动,这些原则在90年代被具体应用于旅游业,发展出“旅游地生命周期”、“可接受变化限度”(LAC)等关键管理模型。当代研究更进一步,融入了韧性理论、系统生态学,并兴起了“再生旅游”理念,追求不仅“不造成伤害”,更致力于修复生态系统和强化社区肌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和日益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在塑造可持续旅游的未来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政府已作出强有力的政策承诺,将生态旅游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愿景。贵州、云南和四川等省份在基于社区的文化旅游和生态扶贫方面进行的创新实践,为宜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但也按下了难得的“重置键”。后疫情时代的旅行者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愈发重视健康与安全、追求真实且有意义的体验、密切关注环境影响、并渴望深度社区参与。未来的旅游业将是可持续性、个性化和技术创新三者深度融合的产物。主要趋势包括:“可持续与健康旅游”、“个性化与体验式旅游”、“乡村与区域旅游”以及“技术赋能与智能化”。这一消费价值观的转变警示全球目的地,只有那些投资于可持续基础设施、透明治理和社区包容模式的目的地,才能获得声誉优势并保持长期韧性。

二、全球峡区旅游的典范、矛盾与协同策略

峡区旅游完美体现了许多新兴的旅游趋势,是探索发展与保护平衡的绝佳实验室。

欧洲实践与经验:

欧洲在峡区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范例。法国韦尔东峡谷以其碧绿的河水和高达700米的石灰岩悬崖闻名,通过发展皮划艇、徒步和攀岩等户外活动,并辅以科学的游客管理,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体验质量的提升。奥地利的峡谷开发尤为成熟,如列支敦士登峡谷通过19世纪建造的木制步道系统引导游客,最小化对环境的干扰;贝伦舒茨峡谷以其壮观的木桥和阶梯系统,在修复后重新开放,展示了基础设施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沃尔夫斯峡谷则以瀑布和步道景观著称。此外,希腊维科斯峡谷、黑山塔拉河峡谷(欧洲最深峡谷,世界遗产地)以及斯洛文尼亚温特加峡谷等,都通过强调生态保护、地质价值和教育叙事,成功塑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全球性矛盾与挑战:

然而,峡区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间普遍存在一系列尖锐矛盾:

环境退化:游客超载导致污染、栖息地破坏、水资源短缺,并增加救援压力。

经济依赖与保护的冲突:当地经济往往深度依赖旅游收入,这可能迫使管理方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妥协。

基础设施压力:老旧的交通、步道和游客中心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加速环境退化。

文化与土著权利:旅游开发有时会侵犯原住民的权利和圣地(如美国“大峡谷埃斯卡拉德项目”遭到的反对)。

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旅游安全,对保护工作构成额外威胁。

关键原则与协同策略:

平衡这些矛盾需要采取综合方法,最佳实践包括:

社区保护与赋能:让本地社区参与保护工作,确保其共享旅游收益,文化习俗得到尊重。

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环保设施(如生态步道、电动接驳车、废物处理系统)和可再生能源。

游客教育与行为引导:向游客宣传负责任的行为准则和峡区的生态价值。

监管与规划:实施游客上限、分区管理、活动限制等政策保护敏感环境。

拥抱新兴趋势:如慢旅游与体验式旅行(追求深度沉浸)、地质旅游与地质步道(强调教育价值)、绿色认证与标准(如欧盟生态标签)、数字创新(旅游4.0)(利用AI、大数据、VR进行优化管理)、包容性与无障碍设计(让更多人能体验自然)、以及跨境与区域合作(整合资源,提升吸引力)。

三、宜昌峡区的发展现状、潜力与实施路径

资源禀赋与现状: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东端,地理位置和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其核心资产包括:

非凡的自然资本:以长江三峡(西陵峡)、神农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拥有3700多种植物和近600种脊椎动物)、清江画廊系统、秭归溶洞和温泉为代表,为发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健康养生提供了顶级资源。

深厚的文化资本:这里是巴楚文化交汇地,是土家族聚居地之一(保留织锦、摆手舞、高脚屋等独特传统),拥有屈原、昭君等历史名人文化,以及道教、佛教文化遗产(如黄陵庙、清江古道)。这些为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和精神遗产旅游奠定了基础。

然而,宜昌的旅游发展仍存在明显落差:

目前主要作为长江游轮的交通枢纽,游客停留时间短(数小时至一天),对当地社区的经济溢出效应有限。

旅游产品组合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三峡大坝观光,周边乡村和文化遗产地开发不足。

面临季节性过度旅游、生态环境压力(水污染、无序开发)、文化原真性丧失风险和社区参与度不足等挑战。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品牌形象模糊,常被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光芒所掩盖。

战略潜力与实施路径:

尽管存在挑战,宜昌具备成为全球领先可持续旅游目的地的巨大潜力:生态与文化原真性保持较好;区位交通便利(连接主要城市);与国家“乡村振兴”、“美丽中国”政策高度契合;且正迎来市场对可持续、体验式旅游需求的增长。

为实现从“过境地”向“目的地”的转型,宜昌必须实施一项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综合战略。具体可围绕五大支柱构建:

产品多样化与体验升级:

生态旅游:开发认证的自然教育步道、低影响露营区、小型环保船只的河流探险(皮划艇、漂流),替代部分高能耗游轮项目。

文化遗产体验:发展土家族村落民宿(让游客参与日常生活和节庆)、打造文化路线(串联古盐道、庙宇、遗址)、开办非物质遗产工作坊(织锦、舞蹈、故事化叙述)。

健康与养生旅游:依托温泉、森林和山岳资源,开发融合中医、草药、冥想、瑜伽的生态养生度假村。

教育旅游:与学术机构合作,建立研学基地、研究站和“活博物馆”,聚焦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历史。

绿色基础设施与交通:

要求旅游建筑(酒店、观景台)符合绿色建筑标准,使用本地材料(竹、石),采用节能设计。

在生态敏感区推行电动接驳车、缆车;建设滨江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激励运营商使用清洁能源车辆。

实施先进的废物和水资源管理:在步道入口和旅馆设置回收堆肥站;度假村采用灰水回收系统;设立环保教育标识。

社区赋能与利益共享:

通过培训、小额贷款和种子基金支持社区企业发展民宿、手工艺合作社和本土导游服务。

建立包容性治理机制(如社区旅游委员会),确保居民在规划中拥有话语权。

建立旅游收益反哺机制(如旅游税、游客基金),将收入用于环境维护、社区教育和文化保护,并透明公示。

智慧营销与目的地品牌:

塑造融合自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鲜明目的地品牌。

善用数字平台(微信、Instagram、YouTube)进行全球传播,制作高质量视频、VR体验内容。

开发多功能数字平台/APP,提供交互式生态地图、AI行程规划、碳足迹计算器等智能服务。

监测评估与适应性治理:

建立科学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持续追踪游客数量、停留时间、本地收入留存率、居民/游客满意度、垃圾量、生物多样性健康等数据。

组建多利益相关方理事会(政府、业界、社区、学界),负责战略指导、影响评估和协调应对。

与高校合作,通过研究和试点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优化。

结论

各位同仁,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全球旅游业传统的扩张模式已难以持续,新的、更负责任的范式正在形成。宜昌的峡谷,是地质奇迹、生态宝库和文化长河的交汇点,其价值远不止于风景观光。它代表着我们共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在宜昌,乃至全球所有峡区,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不仅可能,而且必要。这需要我们采用综合方法,将经济雄心与生态边界相结合,将市场机遇与道德责任相统一。我们所探讨的产品创新、绿色设施、社区赋能、智能管理、监测治理这五大支柱,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动态演进的韧性系统。

其成功,最终依赖于共同创造:由当地社区主导,得到政府的坚定支持,以学术界的智慧为指导,并受到那些寻求“连接”而非“消费”的旅行者的启发。

旅游业本质上是关于人与地方、文化与自然之间建立连接的产业。今天,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引导这股强大的流动力量,走向可持续性、公平和长久的繁荣。让宜昌不仅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成为一个全球标杆,向世界展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文化资本的地区,如何引领21世纪旅游业的重新定义——在守护好地球家园和人类文明瑰宝的同时,创造共享的福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