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旅游日之际,我们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旅对话献礼——从庄子“逍遥游于天地之间”的超然境界,到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浪漫漫游,从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归隐哲学,到谢灵运“山水含清晖”的诗意栖居,中国古典山水依恋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
在文旅产业亟需文化深度的今天,他们的足迹与智慧,正是破解现代旅游同质化困局的密钥。本期大地风景文旅研究生班课程特邀武夷学院旅游学院王中华教授,以史为鉴,从朝圣、仙凡、比德、审美四大模式中,提炼中国山水依恋的文化基因,为当代文旅注入“诗与远方”的灵魂。
中国古典人地关系的四大模式
朝圣:从先秦封禅到唐宋神权空间的权力象征
仙凡:魏晋游仙与洞天福地的精神追寻
比德:山水伦理与儒家修身传统的融合
审美:从庄子“逍遥游”到谢灵运的山水诗学
山水依恋的文化根源
“道法自然”与东方自然本体论
中国山水“生命观”与西方“客观美”的哲学分野
袁宏道、陶渊明等文人的山水情结与现代启示
对现代旅游的深刻启示
文旅融合:如何修复文化断层,重构“山水有灵”的体验?
技术化浪潮中,如何保留旅游的超越性与精神性?
从“神权空间”到“审美空间”——历史演变对景区开发的借鉴
史学与哲学交织:以《诗经》《易经》《论语》等典籍为脉络,揭示山水精神的深层逻辑。
案例鲜活:结合五岳封禅、李白寻仙、陶渊明归隐等历史事件,解读古典旅游的文化基因。
现实导向:直面现代旅游的功利化困境,提出“生命回归”的后现代旅游理念。
主讲讲师
王中华教授
武夷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史学、旅游学基础理论
代表专著:《我是溪山旧主人:武夷山古代旅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