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路七百年 文明对话再启程——“现代马克波罗丝绸之路”游历报告会在京举行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4-19
  • 点击次数:36

2025年4月19日,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一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明对话在北京拉开帷幕。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与北京·游历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现代马克波罗丝绸之路”游历报告会今日在京举行。

图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游历图书馆创始人吴必虎,昌平小汤山镇副镇长包文林,昌平文旅局副局长王鑫旭,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意大利探险家维娜·卡玛洛塔,意大利学者西蒙娜·莫奇,马可波罗文献馆馆长齐宝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戴林琳,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代表王蕾等30多名政府、学者、文旅从业者及公众参与,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昌平小汤山镇副镇长包文林
图片

昌平区文旅局副局长王鑫旭

图片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

图片

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代表王蕾赠书

徒步丈量丝路 当代马可波罗的壮举

图片

维娜·卡玛洛塔(Vienna Cammarota)是首位徒步完成意大利至中国丝路之旅的女性探险家。她从意大利威尼斯启程,历时850余天,徒步穿越欧亚大陆14个国家,行程2.2万公里,完整重走了马可·波罗的丝绸之路。在讲座中,维娜分享了她的传奇经历:从穿越巴尔干半岛的险峻山路,到伊朗高原的沙漠孤烟,最终于2024年8月29日抵达中国喀什。她坦言:“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她通过沿途的历史研究,以现代视角重述马可·波罗的故事,并为女性打破传统桎梏发声,向世界传递和平与尊重的理念。

多重文明共振:从歌德之路到丝路记忆库

意大利学者西蒙娜·莫奇(Simona Mocci)教授指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丝绸之路的复兴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明互鉴的纽带。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与文化遗产保护,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新机遇。

图片

文献钩沉千年 揭开丝路记忆的密码

马可波罗文献馆馆长齐宝厅从学术视角揭示了丝路的历史纵深。他详细介绍了《马可·波罗行纪》的版本流变与文献价值,并展示馆藏珍本,包括16世纪威尼斯地理学家剌木学的《航海记程丛书》等稀世文献。齐馆长特别提到1941年学者杨志玖的发现——从《永乐大典》中考证出马可·波罗离华的确切时间为1291年,佐证了其来华的真实性。卢沟桥因马可·波罗的记述被西方称为“马可波罗桥”,这正是丝路文化影响力的见证。

图片

主持人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戴林琳总结称:“当徒步者的足迹与尘封文献相互印证,丝路不再是历史的符号,而是传输文明韧性的‘数字古道’。”

图片

主持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戴林琳

七百年前,马可·波罗用羊皮纸记录东方;七百年后,维娜·卡玛洛塔以徒步重构丝路精神。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了人文厚度,更在数字时代开辟了文明互鉴的新维度。正如维娜所言:“丝路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尊重与理解,才是连接世界的真正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