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联手,推动户外运动与旅游文化融合,迈向3万亿产业规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1-01
  • 点击次数:492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近年来,飞盘、露营、登山、滑雪、骑行等户外运动相继爆火,户外运动逐渐成为城市人群回归自然、寻找解压生活的流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户外运动中。在这样的流行趋势与需求下,户外运动产业迎来了爆发前夜。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超过4亿人。

640.jpeg户外运动的热度也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今年九月以来,消费点评平台“户外徒步”关键词的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0%,线上购物平台钓鱼装备销量增长153%,自驾露营装备销量增长了167%。随着“户外+”的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消费产品也日趋多样化,户外运动对文旅体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以露营为例,艾媒咨询的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到1134.7亿元,同比增长51.8%;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483.2亿元。

去年11月,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出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开启了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本次印发的《行动方案》旨在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及服务提升,扩大体育休闲消费,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

640-1.jpeg《行动方案》明确了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的四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创新发展等。其中提出,加强产业政策集成创新,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和旅游、文化、康养、研学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建立国家步道体系,打造包含历史文化步道、自然景观步道、休闲健康步道等在内的国家步道体系,研究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方案。支持露营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环城游憩带、郊野公园、体育公园等,在符合相关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的基础上,划出露营休闲功能区。构建全国营地服务网络体系,形成露营旅游休闲精品线路,满足群众节假日休闲露营需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引导道路、水电、排污等设施向露营场地延伸,并在周边建设加油站、充电桩、停车场、城市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加强航空飞行营地建设,支持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航空飞行营地等航空运动设施。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创新土地供应方式的要求,从源头上解决人民群众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户外运动用地和空间问题。同时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支持力度,拓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开发性金融、商业贷款、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资金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解决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640-2.jpeg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发改社会〔2023〕13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体育行政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水利(水务)厅(局)、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深入实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现将《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体育总局

自然资源部

水利部

国家林草局

20231017



 

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具有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扩大消费的积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深入实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及服务提升,扩大体育休闲消费,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以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扩大服务设施供给,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户外运动提质增效的新期待,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

(二)基本原则

——资源统筹,服务群众。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休闲健身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户外运动服务、安全优质的户外运动设施,为更多人参与户外运动创造便捷条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倡导低碳环保理念,引导户外运动项目合理开发,搭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让人们在感受户外运动魅力的同时饱览自然生态之美。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探索灵活多样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效率和运营能力。强化政府支持和引导,统筹用好各种资金,充分激发户外运动市场活力。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通过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户外运动、带动体育消费。推动户外运动与文旅、科技、交通、住宿、商务等产业有机融合,发挥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打造户外运动产业新增长点。

(三)行动目标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统筹推进设施建设、服务提升与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户外运动活力山水计划,推动户外运动优质供给持续增加、消费场景不断丰富、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户外运动后发优势进一步显现,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地位更加突出。 

2025年,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供需有效对接,参与群体更加广泛,赛事活动更加丰富,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安全监管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发展基础好、服务保障全、地方特色强、配套产业优的户外运动发展高地,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二、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绿色发展

(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户外运动项目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在符合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不突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防洪和河道管理、准入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政策制度,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合理建设与服务绿色供给,确保户外运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山地森林、草原沙漠、河湖海域等自然资源,推进有条件、有特色的自然场地向户外运动开放。设施建设要远离洪涝、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多发地。指导各地探索完善自然资源建设户外运动设施及提供服务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并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支持在部分有条件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开展户外运动项目。

(六)推动户外运动项目合理布局。户外运动项目建设要综合考虑地区资源优势、地方特色、设施辐射面等因素,按照公益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建设数量及规模。设施建设要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有关要求,涉及空间的主要内容统筹纳入详细规划,需要独立占地的公共和经营性营地建设项目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衔接协调一致。

三、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七)推动体育公园建设。统筹考虑各类设施间的功能协调和面积配比,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鼓励传统公园增配体育设施。完善体育公园内健身步道、健身广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公共营地等设施,鼓励进行智慧化建设和改造。将体育公园打造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部分、改善人民日常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提升城市品味的重要标志,为群众提供复合功能完备的家门口户外运动载体。

(八)构建国家步道体系。按照科学合理、供需匹配、高效集约的原则,研究建立国家步道体系,打造包含历史文化步道、自然景观步道、休闲健康步道等在内的国家步道体系。国家步道建设要统筹自然资源、文化历史资源和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已有的公园、森林步道、登山步道、健身步道、绿道、跑道、防洪道,构建三横四纵网络。研究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方案。

(九)优化冰雪运动设施布局。继续实施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打造以京津冀为核心,北方为重点,南方为协同的冰雪运动发展布局。完善冰雪场地设施及配套系统,丰富山地运动、康养度假、休闲娱乐等功能,在河北崇礼、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亚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地打造冰雪运动高地。围绕季节性消费需求,建设可移动式冰场等户外临时性冰雪运动设施。

(十)完善山地户外运动设施。加强山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建立点、线、面立体、多元的山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体系,推动构建山地户外运动三纵四横空间格局,建设一批山地户外公共营地、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山地户外运动场地及相关服务设施,适当增加山地户外运动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深度挖掘户外山地闲置资源,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边远山地等建设山地户外运动项目。

(十一)增加水上运动设施供给。推动五方三点水上户外运动建设布局,以帆船、赛艇、皮划艇、龙舟等项目为引领,合理利用公园水域、江河、湖海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水上运动设施,改造一批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开发大众服务市场。激发公共船艇码头活力,推行公共船艇码头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办赛需求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

(十二)支持露营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环城游憩带、郊野公园、体育公园等,在符合相关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的基础上,划出露营休闲功能区。构建全国营地服务网络体系,形成露营旅游休闲精品线路,满足群众节假日休闲露营需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引导道路、水电、排污等设施向露营场地延伸,并在周边建设加油站、充电桩、停车场、城市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

(十三)培育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加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区域协作,协调推进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哈尔滨至三亚、北京至乌鲁木齐、上海至三亚三圈三线自驾路线的营地设施建设。支持营地完善车辆维修、快速补给、便捷医疗、应急救援、餐饮住宿等综合服务。健全汽车自驾运动信息的统计、监测与预警系统,合理引导汽车自驾运动游客流量和流向。

(十四)加强航空飞行营地建设。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资源禀赋区域协作发展航空运动,综合考虑通用机场布局,打造“200公里航空体育飞行圈。支持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航空飞行营地等航空运动设施。充分利用航空飞行营地本场空域资源,协调规划航空飞行营地间低空目视飞行航线,满足航空体育竞赛表演等需求。

四、提升户外运动服务供给质量

(十五)丰富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供给。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户外运动赛事和节庆活动体系,鼓励各地结合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培育户外运动赛事与节庆活动,探索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赛事与活动品牌。引导和支持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多样赛事,打造一批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体旅融合品牌活动。健全赛事指导和服务保障制度,优化赛事使用的道路、空间、水域、无线电、安保等行政审批流程。鼓励冬奥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场馆赛后承办赛事活动,提高利用率。

(十六)提升户外运动科技应用水平。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在户外运动场景中的应用,利用好APP、小程序等数字平台,发布骑行、徒步、自驾运动游等线路。打造户外运动智能化、个性化消费场景,推动赛事活动模式创新、技术变革、效率提升。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为户外运动及赛事活动提供特殊视角和效果的画面镜头,增强信息量,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

(十七)完善户外运动安全救援机制。完善户外运动设施标识系统,鼓励设置智能管理、应急通讯和应急救援系统和设施,海拔3500米以上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还应配备医疗急救设备。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团体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应急培训、预警控制、救援演练。支持有条件的户外运动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建立自有救援团队。落实户外运动各类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支持开展户外运动相关保险业务,鼓励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主办方为赛事活动购买公众责任保险,为参赛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十八)加强户外运动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各类户外运动标准体系,制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重点推进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运营、服务提供、技能培训、赛事活动管理、装备器材、配套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实施。建立健全户外运动产业的统计制度、指标体系和行业监测机制。

(十九)普及户外运动文化与技能。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开发户外运动活动和项目资源,举办群众性户外运动赛事及体验活动。鼓励学校开展具有育人价值且适合青少年年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的户外运动项目教育教学,鼓励和支持大中小学在校生寒暑假充分利用户外运动设施开展研学活动。加强人才培养,普及户外运动健身指导,推动户外运动安全宣讲及技能推广活动常态化。发挥好体育明星、运动达人在户外运动宣传中的作用,提高群众对科学安全参与户外运动的知晓率、参与率。

五、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创新发展

(二十)加强产业政策集成创新。鼓励各地立足特色优势,探索构建以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扩大体育服务消费、带动居民就业增收等为导向的户外运动产业政策。加快建立关键政策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合力。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和旅游、文化、康养、研学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户外运动产业政策监测评估机制,推动产业政策动态优化调整。推进户外运动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提升国产户外运动装备器材供给能力。

(二十一)创新土地供应方式。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依法依规优化户外运动产业涉及的环评、林草地占用、建设用地审批等审批流程。引导户外运动资源优势地区优先保障户外运动产业用地,完善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新方式。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应。稳妥推进户外运动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

(二十二)构建户外运动装备运输新机制。支持地方政府与航空、铁路、邮政等部门加强协作,提高滑雪、露营、骑行等户外设备运输便利化水平。鼓励户外运动产业集聚区发展户外运动设施装备的运输和租赁等专业化服务。引导物流快递企业开发户外运动装备器材精准寄递新服务。

(二十三)激发民营户外运动企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支持探索公建民营模式,提高设施建设及服务运营效率。依法保护户外运动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场地经营权和知识产权等经营权益。提高民营企业家在规划调整、土地开发、户外运动产品标准制定等政策制定和评估等方面的参与度。保护户外运动民营企业和民间个人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支持其安全有序发展并做大做强。

(二十四)发挥户外运动产业就业增收功能。发展户外运动人力资源服务,支持条件成熟地区组建专业培训机构,对劳动者开展户外运动专业技能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在户外运动领域就业创业。发挥平台经济、灵活就业等新模式的积极作用,支持户外运动企业就近吸纳当地劳动力,提高户外运动产业岗位供需匹配效率。推动户外运动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建立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参与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六、强化组织实施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发展改革、体育部门应强化组织领导,将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纳入相关规划,纳入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纳入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体育部门加强对户外运动行业的指导,完善各类户外运动标准,积极指导户外运动服务及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依法依规办理户外运动服务及设施建设的审批手续。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资源对接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和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二十六)加强资金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要求的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各级财政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户外运动产业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可将具备条件的户外运动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金融机构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下积极支持户外运动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户外运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各地将户外运动产业纳入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名录。

(二十七)加强监督监管。严格落实户外运动服务及设施建设管理规范,加大对户外运动设施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不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对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的项目,各级发展改革、体育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准确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项目调度,确保项目按期建成投入使用。

(二十八)加强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户外运动宣传活动,倡导积极健康、低碳环保的户外运动生活方式,发挥官方平台与民间新媒体联动优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适时开展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典型案例评选,总结提炼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640-3.jpeg

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有关情况文字实录

定于1024日(星期二)上午10:00,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有关情况,欢迎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20231023



李超: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专题新闻发布会。我是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李超,今天是我第一次主持新闻发布会,很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发展改革新闻宣传工作,也希望大家今后能够一如既往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讲好发展改革故事、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今天的发布会主要介绍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有关情况。近期,《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对外发布。为便于大家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 刘明 先生,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彭福伟 先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 杨雪鸫 女士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二级巡视员 黄清 先生水利部河湖管理司二级巡视员 刘江 女士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二级巡视员 陈鑫峰 先生,出席本场发布会,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有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刘明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刘明: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户外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竞技、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活动,是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1月,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出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开启了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的新征程。此次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林草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更加聚焦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更加注重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是户外运动领域的又一份重要文件,为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政策保障。

人们对户外运动喜爱是深植于人类文化的。我国古代便将登高视为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爱好,昨天是重阳节,我国自古以来便有“重九登高”的习俗。近现代意义的户外运动兴盛于十九世纪的西方,登山活动在欧美迅速风靡,很多人通过登山来挑战极限和探索自然的壮丽。到二十世纪,露营、徒步等休闲类型的户外运动开始流行,人们可以远离城市,融入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目前,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人群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我国户外运动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腾飞开始缓慢发展。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更加休闲、健康的生活方式,假日空闲时间的需求也不仅拘泥于领略大好河山,而是更倾向于各种活动的融合。特别是近年来,更多的人意识到运动是良医,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也更加重视户外运动对于强健身体、调节情绪的重要性。在这种前提下,户外运动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超过4亿人次,大众化、全龄化、轻量化的趋势已经显现,不同种类的户外运动项目层出不穷,活动场景逐渐延伸,其新鲜有趣、参与门槛不高且具备社交属性的特点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户外运动的热度大大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发展。户外运动产业链长,辐射面宽,发展户外运动,能够直接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装备研发制造销售,间接带动旅游、康养、培训、保险,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据统计,今年九月以来,消费点评平台户外徒步关键词的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70%,线上购物平台钓鱼装备销量增长153%,自驾露营装备销量增长了167%。随着户外+”的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消费产品也日趋多样化,户外运动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回望过去,我国户外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面向未来,我国户外运动的成长空间还十分广阔。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多部门将大力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建设更加齐全实用的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实现行业的规模化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以及来自相关部委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将回答媒体朋友们的提问。

李超:

谢谢刘司长的介绍。下面欢迎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

新华社记者:

我们注意到,继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后,《行动方案》是近两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出台的又一份聚焦户外运动的政策文件。请问相比于规划而言,这份方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刘明:

谢谢你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8部门就出台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开启了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的新征程。相比于宏观的规划,今天发布的《行动方案》更加接地气,更加有可操作性,统筹推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服务提升与产业协同发展。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八个注重

一是注重绿色背景。《行动方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把绿色作为鲜明底色,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蕴藏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注重群众参与。《行动方案》旨在为更多人创造便捷条件,提升全年龄阶段人群的户外体验,鼓励户外运动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开展研学活动,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户外运动,如文旅、赛事、节庆活动等,普及文化和技能,鼓励部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让参与户外运动成为大家普遍的生活方式。

三是注重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改革创新为行动主线,支持科技赋能,增加新技术应用;创新自然资源利用和土地供应方式,进一步发挥户外运动产业轻资产、可持续的开发优势;推动政府规划建设、企业运营维护,兼顾要素保障与市场灵活,破解基础设施运营难题;推动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建立村集体和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新路径。

四是注重建设布局。《行动方案》统筹考虑场地设施建设,基于各地区资源禀赋,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为解决群众日常“健身去哪儿”问题,我们既推动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露营设施建设,也积极布局满足更高需求的自驾营地、水上运动、户外山地、冰雪运动和航空飞行营地等设施建设。

五是注重产业协同。《行动方案》以促进户外运动发展为基础,鼓励各地探索立足自身优势的产业政策,推动户外运动与旅游、文化、科技、商务、装备等产业有机融合,引导产业链条延伸,实现多样化供给、协调产业和促进消费“三管齐下”。

六是注重安全保障。《行动方案》强调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推动安全宣讲和技能推广活动常态化,为群众安全参与户外运动打上“预防针”;形成安全救援机制、健全应急救援体系,为参与者系上“安全绳”;强化人文关怀,鼓励服务提供方和活动举办方购买保险,为参与者拉起“兜底网”。

七是注重要素支撑。《行动方案》把强化自然资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贯穿始终,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强化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等模式,激发社会力量积极性,让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八是注重组织实施。《行动方案》提出要将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放在各级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各级发展改革、体育、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我们将做好项目的推动与监管,确保户外运动项目按时保质建好用实,做好项目的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行动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谢谢!

深圳卫视记者:

我们注意到,体育总局高度重视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工作。请您简单介绍下目前我国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在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杨雪鸫:

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是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的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为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等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迅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健身步道共计12.78万个,达31.42万公里,较2021年分别增长20.68%、19.29%。其中,由中国登山协会认定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截至2023年6月底有32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共计超过3000公里。此外,全国冰雪运动场地2452个,较上年度增长8.45%。其中,滑冰场地1576个,占64.27%;滑雪场地876个,占35.73%,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8.69%、8.01%。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坚持统筹资源、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完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空间布局。我们将按照《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的“五区三带”户外运动产业空间布局,鼓励各地根据不同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滑雪场、登山步道、运动船艇码头等各类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广泛吸引社会力量。

二是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资金支持。我们将统筹利用多方资金渠道,配合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示范和撬动作用,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持续加强项目储备,推动建设更多的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运动船艇码头、滑雪场、健身步道等各类户外运动设施,夯实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是打造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示范工程。我们将认定一批以户外运动赛事运营、消费场景为特色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示范项目。鼓励户外运动与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将符合条件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认定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经营效益。

再过两天,10月27日,我们将在云南大理举办首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将聚集行业资源,搭建对接平台,助力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谢谢!

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行动方案》提出要将户外运动打造成为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请问如何定义优势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彭福伟:

谢谢你的提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也是《行动方案》最大的亮点。户外运动产业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具有资源消耗少、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具有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扩大消费的积极作用。户外运动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约60%,参与人数超过4亿,可以说,抓住了户外运动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能够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有效带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彰显体育担当作为。我们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四个“有效”。

一是有效覆盖群众需求。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正处于爆发期,全民健身更加注重与国民休闲、自然生态相结合,户外运动融合体育、休闲、娱乐、生态、文化等多种元素,能够有效契合人民群众慢生活、体验式、个性化的各类需求。通过发展户外运动,有利于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结构,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培育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更好实施全民健身战略。

二是有效提高生活品质。室内运动虽然能够满足群众的运动需求,但并不能够释放人们向往自然的天性。通过发展户外运动,既能够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推进城镇留白增绿,形成城市与自然的“柔性边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新形态,也有利于发挥自然保护地等自然和生态资源的优势,让人民群众在尽享体育运动无穷魅力的同时,又能尽览自然生态之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有效实现资源转化。户外运动产业是让“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户外运动产业有效对接扩大内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带动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让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搭建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

四是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是劳动和资本双密集产业,能够有效吸引资本和人才聚集。发展户外运动产业,能够直接围绕休闲健身、体育培训、运动装备等板块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间接带动医养、教育、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发展。另外,户外运动的发展具备很高的文旅附加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为传统景区丰富内容、导入流量、提高消费粘性,改变“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路径依赖。

上海证券报记者:

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创新发展,在用地保障上有哪些支持政策,下一步推动《行动方案》落实有哪些工作考虑?

黄清:

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对自然资源的关注。《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创新土地供应方式”的要求,从源头上解决人民群众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户外运动用地和空间问题。为此,我们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土地,也就是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同时我们明确要求进一步优化户外运动产业涉及的建设用地审批等审批流程,完善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新方式。明确了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应,稳妥推进户外运动企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的具体支持政策。

一是降低用地门槛。比如,利用城市空闲土地的,可依据临时建设的办法管理;在不妨碍防洪、供水安全等前提下,可依法依规在河道湖泊沿岸、滩地建设健身步道;鼓励复合利用土地,可与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产权人达成使用协议的方式用地。

二是减少用地成本。比如,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对以先租后让方式供地的,达到约定条件和年限后,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不必再以招拍挂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减少竞争导致增加成本;对依法必须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如果采用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取得土地,可以在租赁供应时实施招拍挂程序,稳定社会力量建设经营性健身设施的长久预期。

相信以上用地支持政策将会有效推动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用地保障问题,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不足的短板。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从以下方面做好《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

一是指导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立足职责,认真贯彻好《行动方案》的有关要求,落实好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有效供给的相关支持政策。

二是在市级和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提出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的总体要求和相关指标,并在详细规划中具体落地,做好与体育设施建设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

三是在符合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不突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准入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政策制度,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优化户外运动产业涉及的建设用地审批等审批流程,提高效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方案》在“行动目标”中提出要实施“户外运动 活力山水”行动计划。您能否介绍一下内容?谢谢。

杨雪鸫: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协同推进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我们研制了“户外运动 活力山水”行动计划,主要包括系列赛事、公益环保、产业推介、文化传播四大核心内容。

在“系列赛事”方面,我们将结合各地山水陆空和冰雪等项目特点,自主打造“户外运动 活力山水”IP赛事;整合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及有关地方政府的已有赛事资源;进一步发挥赛事联动作用,打造分站赛、系列赛、城市赛、友谊赛等多级多类赛事体系,不断扩充户外运动系列赛事。

在“公益环保”方面,我们将扩大公益合作力量,加强与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等合作;组织发起“保留原真 山河无痕”倡议,充分利用户外运动营地等资源,建设“户外运动 活力山水”创意回收站;开展公益环保行动,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传播公益环保理念,推动全社会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在“产业推介”方面,我们将丰富户外运动产业推介与传播平台,推介、宣传户外运动优质资源、优秀项目、品牌工程,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关注、投资户外运动产业;常态化举办户外运动产业推介活动,搭建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与户外运动企业代表、专家学者、运动达人的沟通交流平台,激活户外运动市场活力。

在“文化传播”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力量,赋能城市经济发展,彰显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大众广泛参与户外运动,践行环保理念;构建全媒体矩阵式传播阵地,深化与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合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城市历史与旅游、赛事热点等内容,打造精品户外运动传播节目。

刚才已经提到,10月27日,我们将在云南大理举办首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届时将联合多部门共同发起“户外运动 活力山水”行动计划的启动仪式,我们将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靓丽名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贡献出更大的力量。谢谢!

新黄河记者:

近年来,河湖面貌不断改善,群众对亲水活动的需求不断增长,水利部在推动涉水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江: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百万河长湖长治河护河,会同有关部门整治河湖顽疾、强化河湖保护,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好景象在中华大地不断呈现。与此同时,水利部也关注到,随着河湖面貌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亲水活动的需求不断提升。对此,水利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导地方持续加大河湖空间开放共享力度,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乐水亲水、运动健身的需要。

首先,积极提供政策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明确支持利用河道、湖泊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发展水上运动。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明确河道管理范围内特定活动许可和管理要求,推动涉水运动有序开展。

第二,积极推进涉水运动设施建设。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导各地加快幸福河湖建设。各地结合河道治理,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公共亲水设施建设,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治理成果。比如,北京市结合巡河道路建设滨水步道,让市民慢行河边,尽赏京城水韵;在八一湖、温榆河等公共水域推广开设皮划艇、滑冰等水上运动。深圳市沿茅洲河、大沙河、石岩湖等河湖建设的碧道已成为广大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同时,深圳市探索“碧道+水上运动”,在大沙河打造了特色水上赛艇运动。可以说,越来越多的河湖滨水空间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的重要场所。

下一步,水利部将按照《行动方案》要求,依托幸福河湖建设,为人民群众打造更多更好的亲水空间、户外运动空间,指导各地做好涉水运动审批服务,确保审批高效便捷。

最后,我想借这个机会提请各方关注涉水安全问题。

河道、湖泊首先是行蓄洪水的空间,涉水运动设施建设必须依法合规,不能妨碍河道行洪,不仅要确保设施自身安全,更要确保河湖防洪安全。市民朋友在进行徒步、游泳等涉水健身运动时,要增强防洪意识、安全意识,杜绝危险涉水行为,在汛期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雨情水情,服从有关部门安排并及时避险。同时,我们将指导地方不断加强涉水户外运动管理,推动涉水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济日报记者: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推动体育休闲等服务消费。请问《行动方案》在恢复和扩大户外运动消费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谢谢。

杨雪鸫:

户外运动消费是体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民群众参与户外运动的热情十分高涨,户外运动消费强劲增长。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冲浪/潜水设备销量同比增长了87%,户外跑步服销量同比增长了153%,防晒衣销量同比增长了75%,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行动方案》在促进户外运动消费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丰富消费空间。《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体育公园建设,将体育公园打造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部分。构建国家步道体系,优化冰雪运动设施布局,完善山地户外运动设施,增加水上运动设施供给,培育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加强航空飞行营地建设。这些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规模,壮大户外运动消费空间。

 二是加大户外运动高质量产品供给,满足消费需求。《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为主的户外运动赛事和节庆活动体系,提出要丰富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供给,打造一批“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文体旅融合品牌活动。体育总局已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结合杭州亚运会、广西学青会等赛事开展了两站品牌活动,下一步将结合“十四冬”等重要赛事继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文体旅融合品牌活动。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在户外运动场景中的应用。打造户外运动智能化、个性化消费场景。这些举措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户外运动消费需求。

 三是强化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优化消费环境。《行动方案》提出要建立户外运动安全救援机制,完善户外运动设施标识系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团体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支持有条件的户外运动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建立自有救援团队。鼓励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主办方为赛事活动购买公众责任保险,为参赛者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这对户外运动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行动方案》提出的措施,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措施落地落细,进一步促进户外运动消费,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谢谢。

中新社记者:

当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请问如何发挥自然保护地在我国户外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陈鑫峰: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服务人民”是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就是说,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运动、文化等公共服务也是自然保护地的重要职责。

长期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林草生态旅游工作,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样化户外游憩需求中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从“十三五”以来,随着公众户外运动需求的快速增长,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我局大力引导以大山区、大林区为主要依托的国家森林步道建设,推出了一批以东北、西北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典型单位,陆续开展了林草生态旅游地户外体育运动和冰雪运动开展情况摸底调查,去年还与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

毫无疑问,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是户外运动产业绿色发展的最优质载体。下一步,我局将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和《行动方案》要求,把支持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户外运动产业融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政策引导、标准制定、规划审批等各个环节;同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部门一道,指导、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自然保护地,在对重要生态系统、重要地质遗迹、重要自然景观等进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开展户外运动项目,让当代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天蓝地绿水净、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让各类自然保护地成为全民共享的绿意空间。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未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采取什么政策手段来进一步促进户外运动发展,将户外运动打造成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

彭福伟:

感谢你的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直以来积极支持各地区依据资源禀赋发展户外运动,下一步,我们将与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一道,采取一揽子的政策支持相关项目和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积极发挥政策的统筹引领作用,把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并发挥产业政策监测评估机制,强化属地责任,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各地,立足地方特色自然资源和文化等优势编制产业政策,及时进行政策优化调整。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支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拓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开发性金融、商业贷款、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资金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解决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三是激发企业活力。户外运动行业辐射范围广、进入门槛低、市场需求变化快,适合创新活力强、运营效率高、反应速度快、适应性优和空白填补能力突出的民营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31条政策及近期28条举措,在户外运动领域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推动保障民营企业权益,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积极性。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宣传活动,传播户外运动理念,培育户外运动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户外运动及全民健身生活方式,让“运动是良医”理念深入人心,创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将适时开展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典型案例评选,强化先进经验推广学习,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李超:

谢谢6位发布人!大家后续如果还有关注的问题,可以与新闻办联系。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