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分论坛·2022年“自然保护地与生态旅游(自然游憩)”高峰研讨会圆满举办!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点击次数:753

2022年7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大地风景文旅集团等单位承办的“自然保护地与生态旅游(自然游憩)”高峰研讨会于在西宁举办。论坛由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来自政府、旅游业界、院校等20余家60多位专家线下参会,线上近1000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同步参与会议。

本届论坛围绕“自然保护地与生态旅游(自然游憩)”主题,共同研讨自然保护地与生态游憩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分享实践经验、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入研讨了自然保护地游憩、高原生态旅游、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热点问题。

image001.jpg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马金刚主持了论坛开幕式。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学荣、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常红安、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佘小殷、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等为论坛开幕分别致辞。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章锦河、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裁文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钟林生、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祁桂娟、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副教授张晔、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魏晓燕、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教授 Ralf Buckley 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以生态红线、自然游憩、生态旅游模式、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可移动旅居空间建设、草原游牧生态智慧、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旅游访客体验等主题进行了学术汇报与交流。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教授应邀出席,作《生态红线与自然游憩》主题演讲。他从生态红线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划定生态红线后的自然保护区如何进行旅游开发和自然游憩活动两方面进行了分享。首先,生态红线不是划在地上的“一根线”,而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低要求,更是“生态保护、生态旅游、改善民生”三大目标的平衡线。划定生态红线能够界定保护和开发的管控边界,是落实政策的法定要求和管理工具。对“什么是生态红线”进行科学界定、正确理解、合理施政,才能为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一,划定生态要实现多目标管理。在权衡多方价值观和利益链之后、基于科学原理以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不能只为实现保护地内单一的生态保护目标,采取将居民进行“生态移民”迁出去的办法。第二,划定保护地红线需要考虑地理差异性,因地制策、因时施策。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结构规划是为了指导保护地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划采取不同的管制方式。在技术层面上,依据哪些条件进行划界、以前若干年划定的界线是否全都科学可行、保护地内部又需要划分出哪几类区域等仍然是当下的大课题。
image002.jpg
那么生态红线内、外的区域如何管理和开发?首先要明确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可以搞旅游(游憩)。今年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在“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这一章,分别从“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和“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两个部分已有详细阐述。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游憩和旅游也是最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依据“生态系统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的科学尺度来衡量和管理,使用游憩机会谱来规范自然保护地旅游开发的方法。

说到底,自然保护地不是不能搞旅游,而是应该做到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做好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裁文艺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自然保护地可移动旅居空间建设体系研究》主题演讲。青海省在全国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战略地位,生态资源体系庞杂,生态资源品位高且敏感脆弱性强。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青海省已经进入以国家公园为主导的自然保护地新阶段,同步青海省也提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但长期以来,在落实严格保护与绿色发展上缺乏更为有效的转化路径。

大地溪客首创以科技保障为路径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清洁能源保障(水、电)、高原应急防护(供氧、医疗)、公共服务保障(宿营、后勤、餐厨、卫浴、生态处理)及生态文化体验(风景剧场、移动书/水吧)四大系列科技保障装备,推进轻建设、共运营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可移动旅居科技保障装备为载体,重点推进与在地乡村聚落、生态监测科研站点与风景交通体系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发网络化布局开发。通过智慧共享运营系统构建生态旅居营地、驿站、高原应急保障基础服务设施等多层功能分级互补的可移动科技旅居空间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智慧信息化、产业化运营体系建设。

image003.png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秘书长高炽海教授主持了圆桌对话。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巴桑拉姆、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处长付伟卫、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包明、星联CSVA星空摄影师周博、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企业云享自然创始人王蕾等一同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自然保护地域自然游憩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论坛围绕自然保护地与自然游憩主题,重点厘清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开发关系,纠正认识误区,从绿水青山生态文明思想重构人地关系,旨在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等提供科学方法和技术路径,为促进绿色发展,加快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