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新基建下文旅业态与消费者体验的变化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2-22
  • 点击次数:1235

受疫情影响,国家经济处于下行阶段,传统制造业已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为了拉动经济,加强顶层设计,国家提出了新基建的部署,这是由国家性质、所有制关系或者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下一阶段,游客市场本身对旅游产品有哪些要求?新基建催生下的文旅融合业态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基建下,不同的文化、目标市场形成了不同的新业态,所以景区类型、智慧景区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的业态,为不同的市场消费者提供不同体验。


01新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性的变革与挑战

2020年中国新基建正式进入高层布局之中,包括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在内的七大领域铺设中国新基础设施,重构社会生产与生活模式。新基建引起几大变革:第一,迈入大数据产业驱动的数字经济时代;第二,拉动经济的要素引擎全面升级;第三,数据成为驱动新经济发展的关键;第四,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第五,云端线上生活成为时代新潮流。
中国新基建协助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推进新技术普惠化发展,带动系统性变革。然而,新基建也存在几大挑战:一是5G建设的产业生态构建,缺乏对体验经济与服务产业参与设计;二是工业互联网的建设,缺乏对服务经济应用场景的研究;三是新基建的建设,缺乏对区域供需矛盾不平衡的调整;四是新基建的建设协调难度大,缺乏成熟商业模式的引领;五是过剩经济时代的支撑体系、应用场景亟待更新。


02旅游消费新需求:多元化的追求与体验


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也意味着人们度假需求的普遍产生。尽管中美贸易摩擦冲突不断,疫情阻断了出入境旅游,但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土地面积大、人口多,对于旅游业来讲,国内循环是没有问题的。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旅游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时代过渡。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无论旅游规划还是旅游营销,景区类型及设计需适应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总体来看,游客偏好发生如下转变:一是“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转向“下马赏花”式的深度体验;二是旅游者出游意识越加理性;三是互联网与OTA平台的普及使旅游目的地选择多样化;四是传统消费观念转变;五是节假日的调整,短程游和周边游变得走俏。 
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平台用户年龄分布中“80后”、“90后”占比75.9%,新生代抢占旅游市场C位。“80后”、“90后”新生代消费动机主导客群旅游新时尚,“潮、free、酷、炫、新、嗨等”,成为新生代旅游新需求特征。“80后”、“90后”的旅游动机越来越多元化,个性潮流成为选择首要因素;信息获取更加网络化,网络评定成为重要选择依据;旅游选择倾向健康化,康养度假游成为重要出游目的;产品偏好注重特色化,地域特色成为产品选择重点。新潮化、自由型、创新化、个性化、主题化旅游市场即将走俏;网红打卡、高品度假、自助自驾、亲子教育、文化创意、IP转化成为新的旅游价值转向。
现今游客的核心诉求更加关注文旅产品的深度体验,新基建下游客新体验主要体现在:跨越边界的智慧体验(通过LBS移动定位为技术,以游客需求为核心,为文旅体验提供一键接口)、“5G+文旅”的融合应用(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无人机、VR、AR等)、“文旅+AI全场景”融合应用(如零售餐饮刷脸支付、游乐项目刷脸扣费等)、“文旅+云计算”的融合应用(如云餐饮、云票务、云POS等);“文旅+大数据、物联网”的融合应用。


03文旅新业态:精准化的供给与提升

新基建赋能新文旅,最终使景区业态发生变化。科技支撑文旅行业由粗放转为精细管理,增量供给转为高品质供给。新景区以智慧景区与智能服务为突出特征,有利于推动旅游集约式、精细化、创新化发展;新业态表现为一应俱全的全新供给,融“泛生态、多产业、黑科技”等多维一体化,抓住观光、休闲、度假产品的基本市场价值转向。新基建的推进,既有应对当下经济疲软的现实需要,更有出于对未来塑造数字竞争力的考量。新基建为旅游行业打造社会化数字生态,弥补旅游产业无边界的短板。
未来文旅的发展更趋向于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要做更加主题化的产品,比如夜光文旅产品(景区夜旅游产品吸引游客留下,产生更多消费,如上海teamLab无界美术馆是一个典型的高科技与光影融合发展的夜旅游产品)、高科技文旅产品(以文化为底蕴,AR、VR、AI、5G等数字科技产品化应用,如“中华巨马”是国内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大型高科技巡游表演机器马)、汽车文旅产品(汽车文旅与赛车驾训、越野体验、活动赛事、自驾游等融合发展,如北京长城路虎体验中心将越野文化与越野主题的休闲娱乐、度假等产品结合)、低空文旅产品(利用直升机、热气球、滑翔伞、三角翼等开展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活动,包含飞行观光、飞行体验、节庆庆典、空中表演等)、乡村文旅产品(疫情加速了乡村旅游的进程,乡村生态、文化、休闲、产业等多重价值的实现成为乡村文旅产品的关注点)、遗产文旅产品、移动文旅产品、文娱文旅产品等,这些主题化的细分产品,更能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文旅新业态的变化需要制度供给也作出相应调整。在旅游用地制度方面,旅游用地供给能力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在过剩经济时代需作出调整。旅游业在1978—1990 年以观光旅游为主;1990—2000年以团体休闲游为主,2000—2010年以旅居为主要特征;特别在2015 年后进入全域旅游阶段,在人均GDP达到1 万美元后以度假旅游为主。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地目的是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国家公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生态服务,而游憩是生态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国家公园允许旅游建设,并应划出地块作为游憩功能区。在乡村振兴方面,乡村仅依靠传统农业是无法振兴的(已被世界历史证明)。乡村振兴要进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是中央政府多次在一号文件里提出来的。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体现在用地上,即农村土地一部分用于发展现代农业,一部分用于发展第二产业,一部分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包括乡村旅游度假业。但是农业农村部规定“农地农业用”,即农地只能用于粮食种植,不能用作其他经营;若土地不能三产融合使用,就无法实现一二三产真正融合发展。所以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求,在土地制度供给上,要因地制宜,提升供给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