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基于数字艺术的旅游吸引物创意与开发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1-09
  • 点击次数:1053

2020年11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中国动漫集团、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等机构主办,中共海淀区委、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联盟等单位协办的2020中国数字艺术产业论坛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盛大开幕。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受邀出席并发表题为《数字艺术创作的恋地主义原真性与地方感:基于数字艺术的旅游吸引物创意与开发》的演讲,以下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首先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讲一讲旅游和数字艺术的关系。我长期做旅游研究,但无论是数字艺术还是各种呈现技术,我都是消费者或者体验者。我在演讲题目中加了“恋地主义原真性和地方感”几个字,为什么强调这个呢?主要是因为在疫情期间,大众通过数字艺术或者在线5G技术不用去现场就能云游博物馆、度假区、历史街区,但是再认真地分析或者观察人类的行为,会发现有一批人不去现场是不会真正满足的,很多景观和文化体验,不到现场就等于没看,这是一种人类的基本需求。

PART.01

首先讲一下地理学和文物遗产保护界经常提到的概念——原真性,地理学称之为地方感。从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的角度来看,对于艺术产品的生产者而言,很多作品不能失去地方性。在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杨贵妃和李隆基或者项羽和虞姬的历史故事,无论发生地那里是否真的有栋宅院,房子是何种材质,这些都不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才重要。人类的科学进步非常快,但是科学还不能够解释所有的现象,其中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地方感,或者必须去当地看的这种需求,地理信息在科学上可以用经纬度、海拔高度、湿度等其他符号表达,但是第六感觉、直觉或者场所感无法被代替。因此,原真性是人类对某一些特殊场景以及发生轨迹、特殊地点或者是时空规定的追求,没有达到那一点就不能够实现圆满。
为了表达原真性,人们做了很多工作,有学者提出原真性可以分很多种,例如长城,属于原址信息完整保存的静态保护模式,这是客观主义原真性。客观主义原真性是最容易理解的,就像敦煌壁画用绘画、雕塑的形式向老百姓传达佛教的思想;还有一种原真性叫建构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在于再现,而不在于重现,例如我们无法看到汉朝皇宫的模样,所以我们只能想象,因为没有具体的考古文物能够证明原来的宫殿究竟多高、多大。博物馆里有哪些重要陈品、在哪个角度进行展陈也是一种建构;除此之外,还有述行主义原真性,通过展陈活化、舞台活化来呈现历史信息,数字艺术就是舞台活化的办法。


PART.02

第二是Topophilia(恋地情结),Topophilia是非常普遍的人类现象,到情感阶段就是地方依恋或者恋地主义情结,这个情结是出自段义孚教授写的《恋地情结》,这揭示了我们对源自地方感的渴求,但是全球化造成了地方化的毁灭或者消失,而数字艺术恰恰在这里发挥了作用。
为什么数字艺术能够把一个地方表现出来让大家感到很激动,就像向勇老师说看到卧佛会激动得流眼泪,但是还有很多人看不到怎么办,很多大佛没有了,那么数字艺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再现当时的场景,数字艺术能帮助重构地方感,得到文化认同,再进行表征创新、场景运营。地方感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体现。
为什么叫恋地主义地方感?这个是有所指的:《文物保护法》第22条为不可移动文物被毁损以后不得原址重建。我在多个场合建议过把此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因为既不符合学理也不符合恋地主义情结,文物毁损后必须原址重建才有当初建这个建筑物的价值,六和塔为什么在杭州湾口,因为杭州湾非常汹涌,必须来一个敦实的;在西湖的保俶塔为什么那么苗条,因为西湖本身是宁静的;黄鹤楼为什么在江水非常汹涌的地方,这其实是一种暗示作用。大同古城的重建是否有必要?大同人民需要的古城是具有象征意义、符号意义以及旅游吸引物的意义。
恋地主义的原真性源自我们对地点意义的追求,但是很多时候中国的建筑又是土木结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梁思成时代、在民国的时期不叫建筑学院,叫土木系,建筑材料是土和木,所以建筑需要不停地重修、重建,这就是恋地主义的追求。如何把一些原址的视觉体验的现场感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具体化、场景化再现,但是一些文物的建筑确实不存在了,或者没有钱再重建,比如说圆明园被烧掉了,如果真的能恢复到当时那种艺术水平多好啊,但是第一费钱,第二很多艺术已经不可能再生,这个时候就需要数字艺术。
目前来看,旅游演艺产品很多,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强调恋地主义原真性,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和其他系列都会有地方感,我不知道这些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会不会有我说的地方感这个概念,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尽量呈现当地的自然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杜甫说“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桂林山水如何呈现?刘三姐传说的地方艺术,如何在《印象刘三姐》中表现?还有“千古情系列”的演艺节目,里面有很多当地的历史、自然地理、民俗文化等,为什么各地那么多千古情还都赚钱呢?如果我看过《西安千古情》,为什么还看《三亚千古情》,一定是因为它把西安的文化景观都呈现出来了。有的项目投了几个亿但是不赚钱,一个原因演员演的不好,另外则要问问这个节目有没有地方感。
从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到其他千古情系列,恋地主义原真性都非常突出,比如梁祝,王潮歌的“又见系列”,把室外演出变成室内,从顾客坐在那看变成顾客跟着演员一起走,演出过程中每个场景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实际上这都离不开地方性、沉浸式的体验。《又见平遥》从古城到晋商,一直跑到俄罗斯,这些就是晋商在平遥引起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呈现。以上是对目前全国比较有名的旅游演艺的节目分析,大家会发现地方感以及恋地主义原真性的表达非常充分。这些艺术家或者开发商都各有所长,但是都离不开地方感以及恋地主义原真性。


PART.03

最后,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或者旅游吸引物在开发过程当中如何把当地的历史传统、地理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数字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把地方感定义好,这个地方的地方感是什么、地方文化要素是什么?当然这个非常容易做到,已经有很多专家进行研究了。困难就在于如何通过数字艺术实现,当然除了数字艺术还跟线下艺术有关,比如说具体演员,他的舞姿、歌喉、旋律、灯光等各种要素都有影响,但是很显然,不管从视觉景观、图像符号还是行为符号提炼出来,将其融入到数字艺术当中,这个过程中如何表征特别重要。所以如何把文化遗产表征为旅游吸引物或者旅游节目、旅游演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空间再生或者景观再造。

对于数字场景艺术我们最近做了很多努力,其中在上海做的teamLab无界美术馆,开业已经一年,依然非常火爆。最近我们准备在北京再做一个teamLab,我们和日本团队提出了建议,应该加一些中国化,展现中国元素。还没有去看过teamLab的朋友,建议去看一看,如果有耐心等,将来在北京大悦城到时候也可以看到。teamLab无界上海尝试解释什么叫地方性、什么叫吸引物,这样的文化表征和旅游体验不仅是灯光本身,还有餐厅和休闲的地方。去年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和灯光互动的算法非常复杂,但效果非常好。在空间神秘性、趣味性、互动性等方面国内也在做很多努力,时间关系不再一一举例了。总的来说,要从当地的一些生态、历史文化以及游客互动等方面进行探索。
时间关系就汇报到这里,希望将来我们可以共同把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数字艺术的形式转化为旅游产品,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更深刻,但让外地人接受并理解当地文化需要很多创新、需要数字艺术这种技术和创作的支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