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呼之欲出 构建智慧旅游评定规范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1
  • 点击次数:1790
        前瞻网调研发现,26.6%的中国内地用户曾经在2012年尝试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在线旅游产品的预订或者获取优惠券,针对未来一年是否会通过手机预订旅游产品这个问题,有28%用户明确表示有此计划,表示有可能会考虑的高达40%,这表明智慧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同时,通过百度、Google等公共搜索工具搜寻发现,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智慧化建设俯拾皆是,在很多地方或景区,智慧旅游甚至被当成“花瓶”,什么都往里面装。这就提醒我们,在智慧旅游繁荣发展的背后,亟需规范化的引导,防止概念泛化甚至远离初衷。

        一、各地智慧旅游评价体系解析


智慧旅游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智慧旅游建设的规范,虽然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对旅游景区有一套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但是涉及景区信息化、智慧化方面的指标内容不多,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大。而各省市地区则已经在积极编制试行地区标准,如北京、天津、河北、温州、南京、秦皇岛等,其中以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规范体系最为完整,分别发布了“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四个业态建设规范以及“景区自助导游系统”、“城市自助导览系统”、“旅游信息终端”、“虚拟旅游系统”四个专业建设规范。


        从内容上看,现行的智慧景区建设规范大体都是以景区为基本单元进行构建,从通讯网络、景区综合管理、电子门票、门户网站、电子商务、数字虚拟景区、互动体验、智慧景区规划等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估,部分规范还对景区进行了质量等级划分。如《北京智慧景区建设规范(试行)》就设计了共1000分的评分细则,从通讯网络、景区综合管理、电子门票和电子门禁、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游客服务和互动体验、智慧景区建设规划和旅游故事及游戏软件、项目创新等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内容指导和量化规范。秦皇岛市制定的《秦皇岛市“智慧景区”建设规范(试行)》,则明确了“智慧景区”的质量等级分为5级,从高到低依次是5星、4星、3星、2星、1星,评分细则分为通讯网络、安全保障职能监控、电子门票、公共服务门户网站、互动体验等7大项。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也对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如邓文峰、李霞等研究的智慧景区规范研究成果从游客体验、景区管理、旅游产品3个维度进行了标准体系构筑,包括网络与通信服务、导游、导购、紧急帮助、规划和制度管理、资金投入水平、人力投入水平、游客管理、安全防范、交通、资源和环境保护、旅游购物、统一服务与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运营、旅游产品推广等17个二级指标和41个##指标。刘利宁的研究中则将评价体系分为硬件支持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和应用价值评价三大部分,分别从公共安全、景区环境监测、景区能源管理、办公管理、景区医疗、旅游交通、公共发布平台、智慧酒店、智慧购物、虚拟旅游等11个一级指标进行了评价指标建设。


        二、智慧旅游评价标准体系关键点


        智慧旅游指标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高低,因此评价体系的确立是评价旅游智慧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环节。智慧旅游评价标准体系所含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但要涉及旅游业的相关信息,还要反应旅游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必须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智慧景区规范另一个关键点就是景区智慧的体现,分为四个部分:
        1.数据的采集和整合管理;
        2.分析深入全面,展现直观生动;
        3.快速可变的业务处理;

        4.强力支持预测与决策。


        因此,智慧旅游评价体系在构建中,首先,要注意景区智慧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第二,应该遵循系统性、认知性、可比性的规范建设原则;第三,注重人性化和细节化,充分考虑智慧景区的服务智慧化、管理智能化和运行职业化。


        三、智慧旅游的规范化构建


        (一)通信网络是景区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通信网络建设需要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景区保护与发展的需要进行延伸,要能够实现彼此之间按需进行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和使用。景区需要将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保证通信的实时性和畅通性。


        (二)物联网是景区实现智能管理的核心内容


      智慧景区建设有两大依托技术,一个是信息技术,另一个就是物联网技术。景区要想实现智慧化管理,必须首先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而其主要媒介就是物联网。景区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把各类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流通信,实现景区内人流、物流、资源的实时监控和指挥调动,从而实现景区的智能管理。


        (三)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


        景区信息管理平台要实现资源监测、运营管理、游客服务和产业整合等功能,需要由地理信息系统、门禁系统、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平台、办公自动化以及其他配套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旅游规划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监控系统、LED信息发布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网络营销系统和危机管理系统等)共同构成。


        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游客了解旅游信息越来越倾向于网络搜索,因此景区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显得尤为重要。门户网站作为景区网络营销的窗口,是景区与游客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将景区最新动态传递给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个直观渠道。电子商务平台则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景区文化等信息,实现航空、酒店、景区门票、保险等网上预订。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不仅方便游客出行,还能对景区进行宣传,创建景区的网络名片。


        门禁系统:主要指电子门票的采用,售、验票信息能够联网,并能够实现远程查询。门禁系统可以缩短游客排队时间,降低门票成本,避免伪造门票,实时记录和分析进入景区的游客数据,提高游客管理水平。


        (四)虚拟旅游项目是重要的加分项


        运用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三维建模仿真技术、360度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建成数字虚拟景区,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操作者感受目的地场景。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超越时空”虚拟旅游项目,在实现虚拟参观紫禁城的同时,还为游客提供了公主、禁军等身份选择以及“网络导游”、网络合影等其他功能。


        (五)游客的互动体验是检验的重要标准


        智慧旅游与数字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与游客互动交流的关注,因此,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智慧旅游带来的服务体验也是检验智慧景区建设的重要标准。


        (六)战略联盟是智慧景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景区资源实力有限,在智慧景区建设时要尽量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通过与科研院校、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IT公司等签订协议,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提升景区智能管理水平。


        七)危机管理是景区智能管理的试金石


        智慧景区的建设不仅要加强常态管理,更应该努力提升危机管理水平,能否能有效的应对各种危机是“智慧景区”建设成败的试金石。首先,景区要建设视频监控、人流监控、资源监控等智能监控系统。第二,要有高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事件对景区造成的冲击,避免和减轻危机事件造成的财产损失及人员损伤。 


        (八)创新是景区智慧化发展的动力


        景区在建设、管理和服务游客等方面运用各种创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不仅可以提升景区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和服务游客的综合满意度等,也可以提升整个智慧景区建设的品级。但是,实际操作中必须要以实效为准绳,避免盲目引用不成熟的新技术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在技术选型方面要选择技术成熟度好,实用可靠并适度先进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北京智慧景区建设规范(试行). 北京市旅游局官方网站. 2012.
[2] 智慧旅游.百度百科. 2013.
[3]智慧景区管理与九寨沟案例研究. 章小平, 吴必虎主编. 2013.
[4]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