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俗文化旅游概念
1、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是不同民族在各自地域,各自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有就历史文化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它具有地域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
2、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去往异地体验当地民俗文化风情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并且让一些即将消失的、边缘的民俗文化继承下来,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产业的进入使遍布各地的小区域民族文化再鲜活起来,旅游使民俗文化活化。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即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我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况且我国还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都各具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六大开发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装扮成几百年前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另外,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荟萃式相同的缺点。
3、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
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4、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
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5、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园”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6、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