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1103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是中挪文化合作项目,占地744平方米,建筑面积408平方米,贵州省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自1995年选址、保护与建设,于2005年6月正式开馆。该生态博物馆包括两个部分:资料信息中心和遗产保护区。资料信息中心是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堂安侗族文化社区的一个综合(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现代文明、未来发展)的信息传播载体。它通过小型展览对社区文化遗产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为参观者提供更多层面的文化信息。遗产保护区就是堂安寨所在的整个社区,包括建筑、民居、语言、服饰、文化艺术、居民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地居民本身。生态博物馆的三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科学遗产和与项目有联系的居民。而这些要素就是生态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可以去关注的部分。
(一)生态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文化的原生地,文化遗产与文化原生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本土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中最具魅力者,就是扎根于原土壤,属于其土生土长的地方。目前,任何一种旅游开发都涉及到传承与保护的话题,对于传承和保护来说无非两种途径:要么供养式保护,要么自给自足式保护。供养式保护就是以足够的财力、物力作基础,像古董一样地用钱财来维护和保养。而自给自足式保护就是激活资源本身,让资源以自身的价值体现来维系自身的长久保护和发展,而发展旅游就是自己自足式保护的一种可选形式。
1、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

图2.1 堂安寨吊脚楼
Fig.3.1 The wooden house projecting over the water in Tangan eco-museum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一定区域。堂安的传统建筑鼓楼、花桥、吊脚楼,都是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而它们全都是木制结构。据实地调研得知,整个堂安寨的吊脚楼每50年都会全部更换一次,在这种情况下保存物质实体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在这个生态博物馆里要保护和传承的就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的保护,而是动态的整个更新换代过程的保护,让传统建筑以传统工艺建造,保证整个村寨的整体景观面貌延续下去。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说,当地小学的学生都学习侗语,以保证这门语言传承下去。同时当地居民的服饰、发髻都保留了传统的方式。
(二)生态博物馆的内容(藏品)是文化遗产
1、堂安侗寨民俗风情文化

图2.2 侗乡长桌宴
Fig.3.2 the banquet of Dong Minority

    民俗风情食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风貌和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民族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侗族在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传统、喜好和禁忌。侗族服饰无论男女极有特色,多姿多彩,花团锦簇,又高贵华丽的盛装,也有风姿绰约的简装,侗族服饰上由巧手经年累月描绘、制作的图案、绣片、银饰,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侗族长期以来形成以群体交流为主体的恋爱习俗,主张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年轻人往往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传达情意,喜结良缘。侗族传统节日聚会很多,几乎每月都有,如春节、元宵节、赶社、上己节、清明节、四月八、播种节、端午节、开秧门、六月六、吃新节、甲戍节、中秋节、祖宗节等等。每逢节日,整个堂安寨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赶来参加,人们通过唱歌、跳舞、演戏及走亲访友等一系列的娱乐社交活动,融入民族整体之中。侗族在历史上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了自己的歌、舞、乐、祭祀、庆典等民俗风情,保存了自己的文化特色[14]。
2、堂安侗寨建筑文化

图2.3 堂安鼓楼
Fig.3.3 the drum-tower in Tangan eco-museum

    堂安侗寨建筑多以青色为基本色,以石头、木材为主要材料,屋顶多覆青瓦或杉木皮。堂安侗寨从选址、布局、造型、尺寸、构造、装饰等,无不出自侗族文化的根基。堂安侗寨位于弄抱山的半山腰上,寨前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依山傍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力图体现人与自然协调、互补、和谐的关系。村寨有风雨桥、鼓楼、戏台等公共建筑,所谓三位一体,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鼓楼是侗寨建筑的标志,它以挺拔的身姿、轻灵的飞檐、严整的结构、精美的雕饰,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特有风格。风雨桥(也叫花桥)是侗寨的另一重要标志,不但是过往河溪的交通设施,还是侗家人休息纳凉、遮阳避雨、唱歌娱乐、社交休闲的场所。风雨桥除桥墩用青石外,其余全为木结构,坚固耐用,可延续二三百年不坏。桥身不用粉饰,显露材料本色,淡雅大方,与侗族淳朴民风浑然一体。侗族人们爱看戏,每寨中必有戏台,堂安也不例外。戏台与鼓楼多按轴线布置于鼓楼广场两端,成对称布局。周围是侗族群众居住的吊脚楼,他们交相辉映,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群。

图2.4 侗乡鼓楼和花桥
Fig.3.4 the drum-tower and flower bridge of Dong Minority

3、堂安侗寨文学艺术
    从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和影响来看,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15]。侗族文学有自己独特的样式,这在侗族的民间文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耶”、款词、白话、侗戏等,都是侗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品种。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侗族人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在生活中许多场合都唱歌,从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歌种,如大歌、情歌、酒歌、山歌、拦路歌、踩堂歌等。其中,最具盛名的是侗族大歌,他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歌曲,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侗族大歌优美动听,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其“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被欧洲音乐界誉为“音乐的清泉”,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成功展现了侗族文化的魅力。侗戏相传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黎平腊洞的侗族歌师吴文彩在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的基础上,参考花灯剧、湘剧的程式和表现手法,综合而成。侗戏的特点是现导现演。演戏时,戏台中后部会挂上一块布帘,演员在前面演唱,戏师在布帘后面导演,提示台词,表演时演员一般穿侗服,用侗语说唱。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既有侗族题材,也有汉族、苗族及其他民族的题材。
(三)生态博物馆居民是旅游开发的重点
    人是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群体,人的实践本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创造性活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即人具有发展的本质。人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财富也都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所产生的,生态博物馆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本身的保护,而是对人的创造性和发展本质的保护。就整体而言,人的生命意义就表现为历史向未来不断跨越的过程,而生态博物馆的意义就是保证历史向未来跨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免造成人类本身创造的财富在时间中传递的断层和丢失。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作为文化的主人,向游客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游客也可以参与到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中来,和他们一起生产劳动、体验他们的生活。生态博物馆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人是最直接的要素,所以人可以直接作为旅游资源来进行评估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Peter Davis. 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M]. London and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9. 3.
[2] 张晋平. 关于生态博物馆论文英文翻译的说明[J]. 中国博物馆,2005(3):96.
[3 ]苏东海.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概述[N].中国文物报,2001-6-13(1).
[4] Maurizio Maggi. Ecomuseum glossary 100 words to better understand ecomuseums[OB/OL]. http://www.ecomusei.net/glossary.pdf.
[5] 苏东海.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概述[N]. 中国文物报,2001-6-13(1).
[6] 吴定国.一见钟情堂安幸运---第一个侗族生态博物馆落户黎平[J].黎平县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P110.
[7] Maurizio Maggi, Ecomuseum glossary 100 words to better understand ecomuseums[DB/OL]. http://www.ecomusei.Net.
[8] Maurizio Maggi, Donatella Murtas. ecomuseum and communities:A Delphi approachi[OB/OL]. http://www.osserbaorioecomusei.net.
[9] 杰拉德?柯赛. 从“向外延伸”到“深入根髓”:生态博物馆理论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博物馆事业[J].中国博物馆,2005(3):61-62.
[10] 陶维?达儿.生态博物馆原则:专业博物馆学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J].贵州省生态博物馆群建成暨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专辑,P83-84.
[11]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85-94.
[12] 周真刚,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2):95-101.
[13] 刘旭玲,杨兆萍,谢婷.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以喀纳斯禾木图瓦村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6).
[14] 蔡家成.西部旅游开发理论与实务:黔东南旅游开发与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5] 谢守红,佘建喜.侗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J].旅游学研究(第四辑):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