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场地为污染严重的工业棕地。设计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通过生态设计途径,创立了新的公园建造和管理模式,它吸取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再用和再生场地内的工业建筑和材料,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形成低碳和负碳城市景观,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它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关键词】 上海世博;景观设计;人工湿地;湿地净化,后滩公园
【作者简介】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
1. 引言
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它既是上海2010年期间世博绿地,也是未来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场地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园区之西端,黄浦江之东岸与浦明路之间,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为狭长的滨江地带,总用地14公顷。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设计,2009年10月建成并于2010年5月正式开放。
2. 场地挑战
作为黄浦江边的公共空间设计,场地给设计提出了诸多挑战。
(1)严重的水土污染:场地原为工业棕地,工业固体垃圾和建筑垃圾遍地,且埋藏很深。土壤污染严重。特别是黄浦江水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场地原有废弃地上被外来物种(一枝黄花)入侵,一派荒芜景象。如何改造生境,营造安全、健康的公共空间是设计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2)滨江防洪: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7m之间。现状的防洪墙为水泥硬化工程,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m。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m,平均高潮位3.29m,平均低潮位1.19m。也就是说,江水与防洪堤的高差达3.4~5.5m之间,其中有高差达2.1m的潮间带。如果放坡处理,必然泥泞不堪,且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如果是硬化的陡墙处理,则水在江岸,却难以亲水。如何满足防洪要求,设计亲水且生态的滨江公共空间,是设计面临的第二大挑战。
(3)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所以,后滩公园在世博会期间人流量大且集中。如何合理组织会时人流交通,协调好分流、等候与疏散的关系,成为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有所不同: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展示、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会后则突出城市滨江公共绿地的功能。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又能方便、经济地转化为会后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4)个性、审美与体验:场地在纷繁的世博展区和纷杂的黄浦江岸之间,如何在大都市的光怪陆离和世博展区的眼花缭乱中找到与众不同的个性,以及在满足生态功能与人流疏散、教育和展示功能的同时,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是本设计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
(5)狭长的空间:场地夹于黄埔江和交通性干道(浦明路)之间,呈狭长地形,沿江岸有1.7km长,普遍宽度在50~80m之间,最窄处只有30m。如何在这样狭窄的空间内设计满足多种功能的公共空间,是设计所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俞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