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游被贴上大众文化的标签,寻找新鲜的旅游目的地,追寻多样化的旅游方式成为一种趋势,单纯的观光游览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者需要,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方式正在淡出旅游者的眼界,深度、个性、特色转而成为追求质量性旅游体验的关键词。“快旅慢游”休闲度假游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
在此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理想目的地。云南、新疆、西藏等地对于旅游者而言,是神秘、本真、纯净的代名词。“到西部去”成为新时期西部旅游热背景下的一句强有力的召唤。
一、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度假区建设的SWOT分析
旅游度假区作为一种“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旅游开发方式,需对拟建地进行谨慎考察,不可一拥而上,盲目建设。此处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西部民族地区建设旅游度假区进行如下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东部地区的度假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出现产品结构性过剩局面。西部转而成为追求新奇差异化旅游产品的旅游者们的旅游目的地。西部地区有着资源优势,土地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可供发展温泉型、湖泊型等多种旅游度假类型。区位上的劣势保存了受现代化进程破坏较少的原始风貌,迎合了现代人们返璞归真追求天然的心态。除了自然资源的优势,西部地区与主要客源地东部地区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相互依存。多元的民族风情形成了强烈的旅游吸引力,便于提炼文化因子,借助文化主题,塑造独一无二的特色型旅游度假区。
(二)劣势(Weaknesses)
区位上的劣势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度假区的一大阻碍。西部地区多处内陆,远离东部客源市场,远离我国主要的客源国日、韩、美等,空间上的阻隔形成了西部地区“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局面。但劣势和优势并非绝对,地理上的不易抵达反而保留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神秘色彩,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和西部航空条件的改善,游客的旅途时间被大大缩小,游客对距离变得越来越不敏感,区位上的消极因素有望向积极条件方向转化。
(三)机遇(Opportunities)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达成了如下共识:“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导”。 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文化资源。以旅游作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吸取东部旅游开发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目的地。这是缩小中西部差距,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策。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很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和转型,特别是西部旅游区的试点改革。近几年国家出台的重大区域战略中,旅游业也成为推进战略举措的重要内容,如要求广西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宁夏建设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要求西藏建设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要求新疆建设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等等。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的改革和转型,对实现旅游“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适应旅游市场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日益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将我国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挑战(Threat)
挑战之一:投资风险。资源上的优势并不直接等同于产品上的优势。与观光旅游相比,度假区对资源的依赖性并不大,我国目前的度假区类型主要是客源型度假区而非资源型度假区。区位不具备优势的西部地区建设度假区风险较大,开发商需要在交通设施的改造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如果客源无法得到保证,投资收回的周期将十分漫长。因而西部民族地区建设度假区不可一拥而上,应该循序渐进,优先发展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优势明显的地区。
挑战之二:生态脆弱。不当的旅游开发对于西部脆弱的环境和生态而言,不啻为一场灾难。风景绝佳适合建设度假区之地多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度假区的进驻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带来危机。比如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热后宾馆蜂拥而起,污水和垃圾对纳帕海和碧塔海带来了难以逆转的污染。
挑战之三,社区态度。人类学者兰克福德提出了如下假设“当地居民对游客及相关设施的合作态度直接影响旅游开发计划实施的成功与否”。爱德华·因斯科普也将“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是否持积极支持态度”作为旅游度假区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围绕征地问题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并不鲜见,是否有足够的度假区建设用地,社区居民度假区建设持何种态度,他们如何能从中获益,是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度假区之创新与转型
传统的观光游客逗留时间短,带来的负面效果有三:一是旅游质量较低,游客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路途中,游客疲劳有余而体验不足;二是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不够,地方政府没有形成“大旅游”的概念,旅游相关产业尚未真正成形;三是对旅游资源挖掘力度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仅限于表层开发,这种低层次的开发方式是一种资源浪费。
在认清西部民族地区建设旅游度假区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前提下,西部民族地区欲实现从观光旅游到观光、度假、特色旅游三足鼎立的转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形象定位创新
很多目的地对度假区的理解仅限于温泉、别墅、高尔夫球场这些关键词,度假区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度假区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复合的生活方式。长远来看,度假区应该发展成为一道文化风景,会成为地方文脉的一条支流。建有地方特色的度假区,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一项文化事业。
对历史格局和历史文脉信息的继承保护不够重视是很多地区旅游开发的通病。度假区的规划和建设因缺乏科学的理念和实施方法,造成历史环境逐渐丧失的事例屡见不鲜。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吸收东部度假区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起步时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的使命熔铸于经济产业中。
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为度假村的形象定位提供了灵感。塑造别具特色的度假区形象,将休闲生活涂上文化的色彩,寻求度假区的差异性,是避免度假区产品同质化、缺乏创意的良方,关键是“借题发挥”。以云南为例,云南位于多种文化交合地带,可借的“题”包括彝族的毕摩文化、白族的本主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哈尼族文化等等。游客通过度假的方式去暂时融入其他文化圈,在休闲生活中深入体验地方文化,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深度旅游。
(二)旅游产品创新
民族旅游的实质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明确可借之“题”,对度假区做好“形象定位”后,我们需要汲取文化内涵,提炼加工,将它们外化为旅游产品,将文化之精髓传达给游客。
文化理念需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在产品的组合上,以特色民族文化为主轴,使旅游产品系统化,以文化作为线索串联起整个度假区,塑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可以具体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建筑是无声的语言,也是历史记忆的承载者。地方建筑是自然环境、地方文化和传统技艺相融合的结晶,是人文之美的体现。度假区的建筑要吸纳乡土建筑元素,在建筑的布局、材料、风格上体现乡土建筑的特色,不仅是对地方文化氛围的一种亲近和契合,也会让游客切身体会到差异文化带来的欣喜。
2、饮食。特色的饮食是地方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对象。中国广博的地域、多样的经济类型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在传统的“八大菜系”之外还有着丰富的民族风味餐饮。度假区的餐饮可以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性创新,针对游客的需要,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以飨游客。
3、项目。游客的需求显现出从观光到体验的发展路径。度假区不应是静态呆板的度假公寓、酒店等建筑实体,而应灵动轻快。灵动体现在丰富的易于参与体验的娱乐项目。除去传统的康体休闲活动,像温泉、保龄球、桑拿、高尔夫等,民族地区度假区可以植入很多地方文化要素,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民间传说、歌舞、体育、医疗皆可以借用。比如瑶族传统的药浴与正在流行的养生型度假十分契合,民族风的spa也能流行于国际市场。
(三)宣传营销的创新
西部民族地区建立度假区的一大瓶颈就是客源无法得到保证。应该积极寻找卖点,主动出击,运用多种宣传方式,积极将产品推销给客源市场,防止度假区建成后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节事营销便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营销途径。民族地区多彩的民族节庆本身就是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参与性、体验性特征。如彝族、白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节、藏族的藏历年都伴随着规模性的群众狂欢活动,很适合包装成旅游吸引物。度假村可借民族节庆之势,将民族节庆的欢快气氛移植过来,邀请游客入住度假区,暂时摈弃都市生活的枯燥乏味,体验节日气氛,求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譬如呼伦贝尔在2009年冬推出的“邀您到‘冰雪那达慕’,去做一天蒙古人”的主题活动,就是一个借助民族节庆文化进行旅游营销的成功案例。
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变化以及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度假型的战略转变,以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主要吸引物,以观光功能为主的民族旅游区正在向复合功能型的度假区转型,这一趋势呼唤着文化因素的嵌入和整合。如何充分挖掘和深层次利用民族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度假区,实现传统观光型“民族村”的华丽转身,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