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案例之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627

一、 概况

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临安市西北部,面积4284公顷,经度范围:119°24′11″-119°28 ′21″,纬度范围:30°18′30″-30°24′55″,海拔范围300m-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景观。天目山一九五六年被批为"森林禁伐区",一九八六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为全国首批,一九九六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全国的自然保护区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天目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集中点。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该区域内完整特殊的动植物景观。天目山是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的地区,有乔木800多种,包括黄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铁木等41种稀有的名贵树种,形成了以“古、大、高、稀、多、美”称绝的森林景观。茂密的植被进而庇护了云豹、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华虎凤蝶等37种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因其物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天目山被誉为“物种基因宝库”。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天目山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天目山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更增添了天目山的人文底蕴。

二、旅游开发特点

2004年始,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天目山实行了保护性的旅游开发,在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和谐利用的基础上,对天目山保护原有的景点与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力争打造国家级精品保护区和杭州旅游的顶尖品牌双重品牌。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天目山的旅游开发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断完善的功能分区理念

保护区实行分区保护原则,由1994年的二区(核心区、实验区)管理规划为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管理模式。并将经营区严格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天目山生态旅游区划分成三大功能区,分别为生态保护与生态探险区、 休闲度假与参与性游览区、 娱乐接待区。

(2)    社区参与、共同发展的目标

      将社区居民视作生态单元, 对周边社区实行技术上指导、资金上帮助的办法,扶持社区发展生产经营和生态旅游,实现保护区保护和社区居民发展的双重目标,是天目山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宗旨。在天目山现已形成较大 “农家乐” 产业,生态产业群也正在形成,拓宽了农产品渠道。同时农产品基地设立了相关的旅游体验项目,邀请游客参与生产过程,丰富了游客体验,从而实现了旅游增收和提高社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双赢。

(3)    生态教育功能的重视

生态旅游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教育功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天目山生态保护区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科教活动,建立了科教馆,发行了《天目山昆虫》、《西天目山志》等多种科普读物,并将实验区的部分区域划为科教工作专区,开辟了教育实习线路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径”,以适应科研单位、院校的活动需要。除了常规活动外,天目山保护区还不定期举办一些大型的主题活动,如2010年开展的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万鸟放飞活动,向社会提出了低碳旅游,打造绿色生态景区的倡议。


参考资料:

[1]王祖良,刘菊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四川林堪设计,20093

[2] 天目山:http://www.cntms.org/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