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一种富于生命的保护与开发形式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565
    生态博物馆,一个还不为大众所普遍认知的概念,在很多学术论文里将之概括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遗产保护的典范”等等。笔者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从延续性的角度将生态博物馆概括为一种富于生命的保护与开发形式。生态博物馆里的所有要素都是鲜活可感的,其持久性、传承性显而易见,这对于当代旅游开发来说,是值得借鉴和关注的。
一、此“生态”非彼“生态”
    一说“生态”大抵想到的就是ecology(生态学)、ecosystem(生态系统)这样的词,这些词都应用了希腊语的前缀“eco”,其原义是指一座房子,居住空间或者动植物的栖息地。随着环境保护论(environmentalism)的发展,生态斗争(eco-warrior)、环保意识(eco-awareness)、生态旅游(ecotourism)等术语也进入了词典。这些词语的英文前缀都是“eco”,这些前缀的应用可能会让人认为生态博物馆(eco-museum)一词与自然环境保护关系密切,是自然博物馆的一种扩展。但这是一种误解,按照生态博物馆理论创始人雨果·德·瓦兰的解释:“eco-museum”的前缀“eco”,既不是指“economic(经济)”,也不是指“ecology(生态学)”,而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生态博物馆的三要素是:生活的区域性、科学遗产和与项目有联系的居民。
二、生态博物馆的“生命”显像
    生态博物馆最早是由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的。1973年的定义强调生态学和环境的存在,1978年的定义强调生态博物馆的实验性质,在描述自然公园的进化意义的同时,阐述了地方社区的作用。1980年的定义被他冠以“一个进化的定义”,在于强调生态博物馆处于不断进化之中,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国内学者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概括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我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命关系中,并和谐向前发展的模式。
(1)生态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
    生态博物馆的内容(藏品)是文化遗产,其所包含的文化多是由强势文化所包围的弱势文化。生态博物馆的面积就是社区的面积,展厅就是整个自然村,展品包括民居建筑、饮食、服饰、节日、礼仪、宗教与文化艺术等内容。与传统的博物馆不同,生态博物馆所包含的是整个社区鲜活的整体文化,包括静态的文化和动态的文化。自然环境、社区居民、文化遗产等具有特定价值和特殊意义的文化因素,皆在保护之列。民族文化及生态的保护都处于历史的动态发展中,注重历史原状保护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即它保护的是完整连续和发展的文化。根据杰斯特龙提出的区域---遗产---人口---记忆---教育---参与---生态---独特性这些重要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每一个社区的总体情况,生态博物馆它发生于社区内、反映社会、贯穿时间。这种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和生长的过程,就如同看一个人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一样,会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痕迹。而传统的遗产和博物馆带给我们的通常只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静物,摆在眼前的感受就是,他们都是死者,只供后人来瞻仰和祭奠。
(2)生态博物馆以人为中心的本质
    自1973年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以来,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从各种角度探讨了对生态博物馆的本质问题,大量的研究虽然都没有找到一个固定的、令人完全满意的模式,但是他们所共同强调的内容是“社区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由社区发起、社区维护、有一个明确的地区限定、与附近其他进行原地保护的地区有联系,支持当地社区发展的概念得到几乎所有学者的推崇。即在生态博物馆中,当地居民必须具有对博物馆的自始至终的责任:居民就是博物馆职员。
    人是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群体,人的实践本性决定了人可以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创造性活动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即人具有发展的本质。人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财富也都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所产生的,生态博物馆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本身的保护,而是对人的创造性和发展本质的保护。就整体而言,人的生命意义就表现为历史向未来不断跨越的过程,而生态博物馆的意义就是保证历史向未来跨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免造成人类本身创造的财富在时间中传递的断层和丢失。
三、生态博物馆对旅游开发的启示
    生态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它建立在文化的原生地,文化遗产与文化原生地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本土性。目前,任何一种旅游开发都涉及到传承与保护的话题,对于传承和保护来说无非两种途径:要么供养式保护,要么自给自足式保护。供养式保护就是以足够的财力、物力作基础,像古董一样地用钱财来维护和保养。而自给自足式保护就是激活资源本身,让资源以自身的价值体现来维系自身的长久保护和发展,而发展旅游就是自己自足式保护的一种可选形式。
(1)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一定区域。以贵州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堂安的传统建筑鼓楼、花桥、吊脚楼,都是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而它们全都是木制结构。据实地调研得知,整个堂安寨的吊脚楼每50年都会全部更换一次,在这种情况下保存物质实体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在这个生态博物馆里要保护和传承的就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的保护,而是动态的整个更新换代过程的保护,让传统建筑以传统工艺建造,保证整个村寨的整体景观面貌延续下去。
    如今景区景点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大多只是从形式上迎合,用现代的钢筋水泥建起一个仿古、仿木的亭台楼阁,这种建造方式产生出来的充其量叫做建筑,又怎能称之为遗产?仅此空壳,又何言生命?所以,堂安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和开发是我们值得去借鉴的,保护的应该是其发展的本质,而非单一的物质实体。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生态博物馆以人为中心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区的保护是要发动所有社区居民的力量,参与到生态博物馆的管理当中,同时让他们提高对自我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保护当中。以堂安为例,当地小学的学生都要学习侗语,以保证这门语言传承下去。同时当地有开设专门的侗族大歌艺术特长班,吸纳热爱侗族大歌的人去学习,以使这门艺术同人的生命一起得以传承和延续。
    总之,生态博物馆的意义主要是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某些弱势人群、弱势地域的社会发展。旅游作为一种方式,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途径,所以,开发好生态博物馆的旅游,以带动经济,从而使生态博物馆社区完全消除贫困、消除文盲,让社区居民自己管理文化、捍卫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博物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