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信仰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宗教信徒也是最早的旅行者之一。古希腊人有旅行去参加宗教节日庆典、敬神求签的习俗。到了中世纪,欧洲产生了大量政教合一的国家政体,清教徒、香客来往于各大宗教寺庙之间。对于穆斯林信徒而言,麦加是每个穆斯林一生中必须试图朝圣的宗教中心。时至今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朝圣活动仍久盛不衰。
进入现代社会,宗教与旅游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宗教圣地其本身往往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可以认为,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其次,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最后,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逃离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宗教旅游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
二、佛教旅游市场特征
1、总体需求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宗教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宗教旅游热”席卷全国。旅游界和宗教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大批游客以高度的热情参与了形式多样的宗教旅游活动,宗教旅游“供求两旺”。尽管如此,宗教旅游的市场需求总体还是小于观光、休闲、度假等其它旅游形式。除了一小部分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旅游者外,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对宗教旅游的需求还存在较大波动性,在某些极具感召力的宗教节日或事件的影响下,宗教旅游可能会产生“井喷式”的增长,节日或事件过后,旅游人数则会出现大幅回落。
2、人口学特征
宗教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 |
|
购买者 |
宗教人士、寻求心灵寄托的人、祈愿之人、特殊爱好者 |
年龄层次 |
20~80岁的所有游客,以中老年游客为主,青年人占少数 |
职业背景 |
各种职业均有,以商人居多,也有退休后的老年人 |
生活特征 |
生活压力比较大,精神世界常感到空虚,有未实现的愿望 |
消费项目 |
上香、布施、购买宗教信物、文化体验、参观门票、度假 |
旅行方式 |
以自由行、观光游为主,少数参团旅游,今年也出现了度假旅游 |
3、旅游动机特征
参与宗教旅游的原因大多集中在精神需求的层面,主要有情感满足型、艺术享受型、天人合一型、压力释放型和宣泄祈祷型这五种。
宗教旅游的动机
三、新时期宗教旅游的开发趋势
(一)宗教活动世俗化、人间化
特殊的历史原因加上改革开发以来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使当代中国人进入了一个没有英雄没有神圣感的时代。人们的闲暇时间普遍增多,阶层分化也在加大,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现,现有的文化教育模式无法解决人们的精神困惑,于是很多人开始接触宗教,试图找到精神的寄托。在这些现实的需求和压力之下,宗教信仰也在不断地被世俗力量所同化。在市场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宗教在传播方式、说教方式等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切合现实的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正是在诸多条件和影响之下,宗教旅游的核心理念越来越突出世俗性的体现,通过贴近大众来振衰起弊。例如台湾的佛光山以先贤作为榜样,以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为发展理念,率先成立了星期学校、学生会、青年会、读书会、念佛会、妇女法座会、佛教歌咏队……,在教学时,尽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及例子,让大家了解佛法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二)旅游产品生态化、体验化
宗教旅游生态化,其实就是“山水生态+宗教信仰”,是以有形的宗教文化设施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依托,通过挖掘宗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目的。寓“教” 于游,既让游客感受宗教活动的精神内蕴,在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的同时,也使游客受到正确认识人类自身、完善自身的教育,这就是宗教生态游的特色。
宗教旅游体验化则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日渐成熟的,这一阶段的旅游者更加注重能刺激感觉和心灵的旅游产品,并通过参与其中而得到独特的满足。现代游客的消费心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四个方面的体验需求,而宗教旅游产品结合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恰好能满足现代游客的这种消费心理特征,使得人们在逃避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能从宗教文化的氛围里获取心灵的宁静,甚至满足其审美的需求。
(三)参与形式大众化、时尚化
近年来,许多地方以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模式,借佛教盛大法会之际,举办各种综合性活动,包括公益慈善活动、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及商贸洽谈展销等系列活动。宗教旅游已经不再面向单一的细分市场,而是以其较强的“兼容性”与其它旅游项目相整合,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宗教旅游活动与民俗、文化娱乐等活动之间出现了参与形式上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法门寺佛光阁的“素食锦年”年夜饭,将饮食文化和佛家文化更为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融入了洒净法会、梵音唱诵、高僧赐福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从视觉、味觉、听觉,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引领祈福新体验及健康饮食新观念。台湾佛教界则善于组织各类夏令营、冬令营、成长营、成年礼或提供短期出家修行等方式,来满足人们的禅修静养需求。
(四)项目规模大型化、功能综合化、设施高科技化
1、项目规模大型化
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佛教设施既能突出新闻效应,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又体现了佛教神通无边、反映佛教事业的繁荣昌盛。如香港天坛大佛、无锡灵山大佛、三亚南海观音等。除了硬件项目规模大以外,佛教旅游软项目的开发运作也越来越朝大型化方向发展。许多地方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综合性活动成为当地的盛大节日。如武汉归元寺举办的归元庙会,该庙会包括“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大型法会、公益慈善活动、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及商贸洽谈展销等系列活动,成为全市规模最大、文化旅游精品迭出的综合性盛会。
2、项目功能综合化
随着佛教旅游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正在由单纯满足礼拜、观赏的功能正在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旅游配套功能,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旅游区。在三亚的南山佛教文化苑中,除了南山寺及其他佛教建筑、雕像与景观配置以外,还有素菜餐厅、电瓶车游览线、导游服务、购物商场、高级别宾馆别墅等,完全按照高等级的主题旅游园区设计经营。
3、设施设备高科技化
在新开发的佛教旅游项目中,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科技化程度甚至超过普通的旅游园区。一些佛教旅游景区已使用光盘式门票、自动监视仪、小型卫星接收器、电脑网络管理系统等最新科技产品。更有一些佛教景区采用高科技的方式使静态景观动态化,以此满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的需求。例如无锡灵山大佛景区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龙灌浴,花开见佛”。在九龙灌浴广场矗立着一座巨大的莲花铜像,其内立着一尊高达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底部衬托着直径54米的圆形大理石水池,青铜铸就的高4米的九条昂首飞龙和八个形态各异的供养人环绕着水池。随着音乐奏响、莲花开合,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周。乐声飞扬、泉水灵动,动态地再现了佛祖释迎牟尼诞生时的场景,给观赏者全新的视觉和心灵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