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之中台山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755

(一)中台禅寺


1、概况
    中台禅寺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一新里。塔寺合一的创新建筑,由住持惟觉大和尚亲自领导,其弟子、著名建筑师李祖原居士设计,1992年着手筹建,历经3年规划、7年动工兴建,耗资30亿元新台币,占地30多公顷,于2001年9月1日正式落成开光启用。它的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是台湾佛教名刹,吸引着众多信众及游客。
2、建筑艺术
    中台禅寺气势恢弘,其建筑风格一改过去对宗教建筑“琉璃瓦”、“斜屋顶”的传统印象,把中国传统式佛教建筑、平面式布局聚合为垂直立体化的建筑形式,建筑高度从地面到塔尖高度达140米,为亚洲寺院翘楚。
    中台禅寺建筑,融合艺术、文化、科学及弘法功能,充分展现佛法五化内涵。甫一落成,即荣获2002年「第二十三届台湾建筑奖」、「第二十届国际灯光设计卓越奖」之殊荣,广受世人瞩目与肯定,也为二十一世纪宗教建筑,写下辉煌的新页。
(1)世纪明灯
    中台──新世纪的佛法重镇,宛若尘寰中的一盏明灯,引领大众迈向光明之路。新世纪的开始,2001年9月1日,中台禅寺以巍峨之姿呈现于世。
 历经三年的申请、开发、规划,七年夙夜匪懈的工程进行及细部设计,前后十年,完成可能需要三十年的建设规模。这座位于台湾地理中心──埔里的佛国净土,以无言无说的建筑,诠释圆融无碍的究竟佛法,且为适应新时代契机,将佛法弘向国际,建筑中更展现佛法五化之精神,接引有缘大众亲体本具自性。
(2)佛法学术化──融合古今中外的建筑风
    最早的佛塔,是安置佛舍利的土堆,表示对佛陀的尊敬。现存极富盛名的桑奇大塔,是阿育王在公元前三世纪所建造。覆钵形石丘顶端是相轮的前身,由一「方形容器」、「轮盘」及「柱身」组合而成。方形容器安置佛陀舍利;轮盘是宝盖,表示对佛陀的尊敬,也象征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证果之意涵。轮盘亦是法轮,层层而上代表法轮常转;轮盘中央的支撑——剎柱,即是阿育王的法柱。佛法传至中国,佛塔增加了覆钵、请花、水烟等构件,中台禅寺矗立在金顶上的相轮,即是以此为蓝本。
    中台禅寺禅堂演化
    古丛林的禅堂,中间是禅坐位置,两侧设有行者养息之卧铺,跑香亦在禅堂之中。现代寺院之禅堂仅设禅坐之位,专供学人参禅打坐。中台禅寺之禅堂将住处移至禅堂附近,禅堂内专为禅修之用,堂外四周设有六~九米的跑香道。原置于中央的佛像移至前方,以容纳更多人打坐。此外,可与后方的大殿结合,使空间的运用更具弹性。
(3)佛法教育化──以相表法的建筑设计
    大雄宝殿、四天王殿,采用灰色石材表达沉稳与静谧。打造圣像的红花岗岩,来自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示现之处——印度;石材莫氏七度的坚硬,代表佛陀历劫修习菩萨万行及遍化十方不退、不悔的愿心。佛像的背光右旋而转,意喻佛陀千百亿化身随意遍及各处,大转法轮;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代表解行并重;天花的中台拈花图,表显世尊拈花的禅宗心法,在中台广弘开演,在有缘众生的心田中落地生根。
     五楼大庄严殿以金色映现圆满报身的万德庄严。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以巴西白玉精雕,安然趺坐于八叶莲台上,复有千尊化佛现于袈裟。金碧辉煌的埃及大理石,与一尊尊药师佛构成的千佛墙、及挑高彩绘的天花相互辉映,构筑了金色光明遍照、圆满庄严之华藏世界。  
    九楼大光明殿是清净无染的纯白,高十五公尺的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端坐于白色结晶化玻璃殿堂内;佛像纯净无瑕的形相,如同无垢无染的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藻井无花,但见由光纤营造而成的北斗七星高照,穹顶星光闪烁,映照于晶莹剔透之地面;立身殿堂,俯仰尽是星光灿烂,宛如置身无垠无际之虚空当中,与虚空合而为一。
(4)佛法艺术化──融合艺术的建筑
    中台禅寺的建筑本身即是集佛教艺术之大成:不论建筑外观、室内空间、灯光设计,或是佛像雕刻、石碑经墙、壁画浮雕,均是结合众人的智慧,呈现至真、至善、至美、至圣之境,不仅为佛教艺术再添辉煌,更诠释了丰富的佛法精神。
中台禅寺的佛像雕刻无论在材质、色泽、制作及表现方式,除具时代的新意,更富佛法意涵。从三头六臂的四大金刚、十二公尺高的四大天王、环镇主体的五方佛、不同喻意的法报化三身佛、悲智愿行的四大菩萨、消灾延寿药师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笑脸迎人的弥勒菩萨、祖师达磨、迦叶、阿难尊者,及镇护佛寺的韦驮菩萨、伽蓝关公等等。不论是石雕、木刻、铜铸或其他特殊材质,在大和尚的亲自指导之下,处处可见雕刻家精辟的艺术创作。
  除了佛像艺术,中台禅寺的壁画创作——融合大小乘的「八相成道图」,亦堪称一绝。高三米二十二、长五十米的大型马赛克镶嵌壁画,叙述佛陀从兜率以降,入胎、住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盘的历程。伽蓝殿及祖师殿内,玻璃晶雕之法脉图,刻画出禅宗传承、伽蓝的意义及佛法传至中土之路遥艰辛。大庄严殿的彩绘天花,是传统寺庙彩绘大师李汉卿之子李宗贤先生,参考敦煌石窟壁画创作而成,同时也将逐渐凋零的台湾传统寺庙彩绘艺术保存下来。药师七佛塔内墙刻有大陆天宁寺拓本的五百罗汉圣像,以柚木为材,线雕而成;万佛殿内的万佛墙,一尊尊的铜制佛像皆由人工打造,佛像背光采用高科技光纤,相互辉映,光光相照。
(5)佛法科学化──现代化的建筑技术
  过去的理念与营建方法,成就传统的寺庙建筑;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则创造出新的殿堂空间。数千年前,印度寺院是以砖石、或挖掘洞窟来构筑道场的形式。佛教传入中国,则融合以木构架为主的施工与结构,产生异于印度的新空间。如今,科技发达,建筑营造工法、材料及结构方式,又是一番新局面。但是,不论新旧、巧拙,三千年来,诠释的是相同的佛法大意。现代化的硬件建设与科技化的软件配合,才能配合科技时代,发挥弘法的最大功效。
位于十六楼万佛殿,堪称中台禅寺之眼的大帷幕玻璃,宽十六米、高三十米,采莲花瓣造型,是无框架式抗拉结构玻璃;其耐震、耐风压的结构原理类似网球拍,地震及强风来袭时,钢索的前后位移可达四十三点九公分。面积与高科技的技术在全世界同系统中首屈一指。白昼,可清晰看见庄严的药师七佛塔;黑夜,则是透光的灯塔,犹如佛菩萨俯瞰大地众生的慈眸。
    建筑左右两端的中台锡杖,由大和尚亲自指导设计,以大圆镜智、六波罗蜜及四谛十二因缘表显大小乘融合,以示回小向大、普济众生之菩提愿心。锡杖柱身精雕九龙盘踞在天的图腾,祥云纹下蚀刻经咒以彰教法。锡杖总高二十八米,底部直径约二点五公尺,由不锈钢网版蚀刻再经表面镀钛处理而成。
  莲花瓣的制造,是法师们历经数年研发、改进,经过安全、耐久、美观及吊挂技术的考虑,最后以铜板压模制造。最大的瓣片宽三公尺,高四点四公尺,由七片不同模子压模成型、组合而成,困难度不亚于制造汽车外壳。又如金顶的空间桁架(space frame)结构及不锈钢镀钛外覆板,十七国的石材施工及外墙的干式施工方式等等皆为现代技术。此外,水电、消防、空调是建筑的循环系统;信息网络、音响视讯则是建筑的神经系统;一点一滴的科技技术,造就了这个佛法重镇。
(6)佛法生活化──以禅堂为中心的建筑组群
    来寺参访者悠游于这个涵盖艺术、学术、科学、教育精神及景观的中台世界,感受了佛国的清净与佛法的实在。在参访过程中,无情的建筑与观看的有情,有着交互式的无言对话。
    推开高十一米、重五吨的铜铸山门,即是四天王殿,也是整栋建筑的首进殿堂;往上数阶是大雄宝殿,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的石雕宝像庄严地坐落于此,慈悲垂视往来参访的大众。
    位于二楼的化身佛殿,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安详俯视络绎的访客,表显诸佛慈悲,应化世间,济度众生、不离众生;安坐莲台,表示心如净莲,不染纤尘。化身佛殿上方是报身佛殿,其上是法身佛殿,再向上为高三十九米之万佛殿,殿内安放传统木雕之药师七佛塔;独特的「塔中塔」造型不仅呈现「塔寺合一」的精神,亦有如人人本具的灵山宝塔;古德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且在灵山塔下修。」远望中台犹如一位在天地间禅坐的行者,灵山宝塔正是行者清明寂照的心眼;夜晚,宝塔的光明从帷幕玻璃透出,象征着即使在闇冥的黑夜中,心光永明,可以看清楚修行正确的方向。
    再向上即是位于中台禅寺顶端的金顶,又称摩尼宝珠,当我们契悟了禅心,知道这念心才是真实不二的实相义理,知道十方法界都在这念心当中,一切神通妙用亦不离这念心;这念净澈之心,正是人人本具的自家珍宝,也是清净自性的圆满果德。中台禅寺的中央垂直轴线,由下往上依序为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金顶;正揭示了禅宗顿悟法门的心路历程。
    两翼的朝山天梯通往菩萨殿,意喻渐修法门「因次第尽」与顿渐互摄之理——顿悟自心,佛阶可期;从渐修法门,级级而上,在利他中完成自利,亦能通达华藏世界。
    地面层是讲堂、斋堂及大寮,前者为因地菩萨行者提供滋养慧命之法食,后者乃为恢复行者气力、以成道业提供饮食,正所谓食轮转、法轮亦转。藉由教理的熏修与生活的履践,使佛法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动静当中稳稳扎根。
3、三大教育体系--僧众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上惟下觉大和尚深谙教化之重要,积极推动僧众教育,以培育弘法之僧才;广设精舍、推动各项法会及演讲,以落实社会教育;创办普台国民中小学、普台高中,以推展全人教育。藉由僧众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三大领域,将佛法落实于各阶层中,令大众皆能获得佛法熏陶,以达安定人心之效。
(二)中台山博物馆


 1、宗旨
    为弘宗演教,落实佛法艺术化,保存佛教历史文化,进而承继、研究、发扬佛教艺术。
2、理念
    以心为本,佛教精神为体,佛教艺术之美为相,将佛教艺术结合学术化、教育化、生活化、科学化为用。并参酌现代博物馆经营理念,以佛教艺术为中心,体现出佛法智慧、平等、慈悲的内涵,展现佛教艺术素朴、沉静、庄严的精髓与宽容大度。
3、任务
依据前述理念,博物馆有以下六大任务:
(1) 搜藏、保存佛教及传统历史文化
(2) 推广佛教文化与艺术
(3) 展示教育
(4) 建立、提供佛教历史文化艺术之学术研究
(5) 介绍佛教艺术历史的主题,透过网络信息平台,与国内外博物馆相互交流。 (6) 展现佛教艺术之美,启发参观者对佛教艺术的审美经验与佛教在弘法传承中的价值认知。
4、馆藏
    本馆常设展所展出之展品可分为石雕、金铜、木刻三大类,近二百件历代佛教文物精品中,有汉传、藏传及南传三大地区的金铜佛像;有佛、菩萨、罗汉、天王、童子、龙女等木刻造像;与中外历代石雕造像。石雕造像是此次常设展的主轴,展品多达近百件,件件法相庄严,栩栩如生,其中牵系的年代,从印度的犍陀罗石造菩萨立像,到元明时代的石造罗汉坐像,上下长达千余年。
    中台山博物馆,以佛教文物作为历史见证,保存前人所遗留的丰富资产,铺陈着佛教历史文化的璀璨光彩,呈现出艺术化的中台世界。
5、展览
    2009年10月3日上午10时,中台山博物馆落成开馆大典在台湾隆重举行,并邀请浙江省博物馆联展。活动有“地涌天宝──浙江省博物馆珍品特展”和“化世瑰宝──中台山博物馆佛教文物展”。
    “地涌天宝──浙江省博物馆珍品特展”展出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精美文物,包括雷峰塔遗址出土文物、浙江省境所藏二十余座阿育王塔、敦煌藏经洞写经与江南地区经卷等,共计一百一十件文物,为浙江省博物馆历史上规模最大、珍品最多的佛教文物出境展览。展出期间自即日起至次年三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