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和文化盛会,举办地的选择无论是对于国际奥委会(以下简称IOC),还是奥运会的举办城市都至关重要。奥运会主办权即主办某一届奥运会的权利,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城市申请主办的。今天,选择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已经不可能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初期那样,出于个人感情,或感情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或只需要IOC委员们小范围的协商就可以确定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了,因为,奥运会的规模太大,影响太大,可以说,已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程度,IOC和奥运会举办城市、举办国家都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责任不能够有丝毫的差错。
想要获得主办权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第一, 国家必须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
实际上,能够影响奥运会举办城市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从奥运会早期的情感因素,到举办国家竞技水平高低的因素,到目前,经济因素、安全因素、环保因素、政府参与与否和参与程度(政治因素)、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市民的支持程度,甚至IOC委员的因素,奥运会举办地点的分布等等,都对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遴选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但是,经济因素一直是影响IOC选择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重要因素。国际奥委会需要获得经济上的保障,来确保奥运会的顺利举办。
1、奥运会巨大的规模需要经济的支持
在对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进行研究后发现,尽管IOC已经认识到奥运会巨大的规模给举办城市已经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但目前,奥运会的规模仍不断在扩大,奥运会本身规模扩大,最直接表现在3个方面,(1)奥运会参赛的国家或地区数量的增加,(2)奥运会比赛项目(大项、分项和小项)设置数量的增加,(3)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男、女运动员同步增加,女运动员数量增加更快)数量的增加,此外,参加奥运会的志愿者的人数和对奥运会进行新闻报道的人数也在快速增加,这些方面的变化趋势,使得奥运会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巨大,这实际上让IOC陷入两难的境地,奥运会巨大的规模一方面提升了奥运会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另一方面,巨大的规模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和置疑,这种情况下,举办城市的选择更让IOC认识到不允许有任何方面的隐患,而坚实的经济实力才能够保证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2、建设数量众多的场馆离不开经济的巨额开支
举办一届奥运会需要多少场馆,一个城市需要多少场馆才能申办奥运会,各个城市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而实际上,奥运会的场馆远不止通常人们看到的那些数量,因为,除了比赛场馆以外,举办奥运会还需要大量的训练场馆。北京2008奥运会需要38个比赛场馆,87个训练场馆,数量众多的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科技含量高,质量好,自然造价也不会低。北京2008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造价约3亿美元,水立方造价约1亿美元。这些场馆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无法想象!
3、奥运会举办国家和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国际奥委会选择举办城市的基础
IOC选择奥运会举办城市,考虑的因素很多,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奥运会举办国家和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非常重要,因为,IOC一旦确定某候选城市为举办城市,将即刻与该城市签署《奥运会举办城市合同》,由于举办城市是政府同意参加申办奥运会的,因此,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实力是IOC选择该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国家必须具备举办奥运会的设施条件。
1、完备的设施足以承载奥运会
奥运会举办城市必须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旅游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等等。比如宾馆饭店业,北京在申办2008奥运会时拥有的星级饭店达392家,客房8万间套。其中,四星级和五星级饭店就有54家,客房26500多间套,其中大多数由国际著名饭店管理集团实施管理,完全具有适合参加奥运会各类人员住宿的条件。
北京市为了申办奥运更是大力抓紧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对北京工人体育场进行了改建,铺设了8400平方米的足球场新草坪,清洗刷新了5万多平方米的外墙和内罩棚,7万多把看台旧座椅已经拆除重新安装。另外,奥体中心安装了太阳能照明灯、太阳能扬水系统等环保设备,其新闻中心安装了多媒体电话、同声传译等通信设备,充分地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
根据奥运会28个比赛项目的要求,2008年奥运会需要37个比赛场馆,59个训练场馆。这37个比赛场馆有32个安排在北京,5个安排在其他城市。安排在北京的这32个比赛场馆中,现有的为13个,计划修建的为11个,专为奥运会兴建的为8个。这些场馆均按照国际体育单项组织的要求改建和新建,其选址、设计、施工及赛后利用等也均将充分体现北京2008年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这些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完全可以满足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北京的体育设施将迈进世界一流城市行列。
2、 发达的交通充分保证奥运的顺畅快捷高效
建立一个体系完整、连接通畅、功能齐全、配套合理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条件。北京为了背战2008年奥运会,已形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首都机场是中国最大的国际机场,距市中心仅30公里,现有2条跑道,2个候机楼、21个机位,年吞吐能力达3500万/人次,航线连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的城市,以及国内142个机场。此外北京境内还有南苑和西郊两个机场可以为奥运会服务。北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共电汽车线路网和运营车队,公交车每天顺畅及时地穿梭于纵横交错的道路网上,日客运量可达1000万/人次。在轨道交通方面,地铁5号线、10号线、8号线于奥运会之前陆续通车,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市地铁线路总长度达到140公里,运营车辆达1200辆。
3、 先进的通信给奥运装上“千里眼”与“顺风耳”
成功地举办奥运会,需要有先进的科技作保障,尤其是通信技术。北京市是中国三大国际通信枢纽之一,固定网络基础设施优良,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和中继传输数字化,同时已经建立了IP电话网络以及ISDN服务。并且,北京可以提供基于话音的VPN,语音电话已经实现了与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北京还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数据传输服务,它们不仅具有覆盖全国的能力,而且能够提供强大的国际传输能力。另外北京地区互联网用户达308万户,拥有ISP120家,有线电视普及率已经达到60%。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积极地参与到申奥工作中来,并开发出新一代的开放电信基础设施,为申奥提供了可靠的通信技术保障。
第三,环保政策的制定与对申奥城市的环保要求。
近几届奥运会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促进改革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表现。由于国际奥委会有关环保政策的影响,城市的美化与环境保护已成为申办奥运会城市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1、 国际奥委会与环境保护
体育运动包括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对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各种体育活动的筹办,也应尊重环境并保持其持续的发展,基于此一概念,国际奥委会采取了一个环保政策,具体反映在其国际和国内的各项运作与其影响上。1995年7月15日晚上在瑞士洛桑闭幕的关于体育和环境问题的首次会议确认,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把保护环境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随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环保委员会,制定9项环保政策。并于1999年制定《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明确奥林匹克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要求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必须首先检查自己在尊重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的情况下举办奥运会的能力。
2、国际奥委会环保政策对申奥城市工作的冲击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类体能的竞争,而奥运会举办权的争取,则是各国名与利的竞争,因此申办奥运会的活动,一届比一届激烈,由于国际奥委会有关环保政策,评估申奥城市的条件已从以往的体育和文化层面,增加了环保的因素,环保对申奥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决定其申办是否成功的条件。国际奥委会在确定入选申办城市之前,就具体要求提出争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因为如果不考虑环境问题,就不可能举办这种大规模的运动会。也就是说,城市的美化与环境保护已成为申办奥运会城市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几届奥运会候选城市的环保条件以及其在获取奥运会举办权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悉尼获得第27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得益于结合当时世界环保浪潮而在申奥史上首次提出“环保”口号;制定具体的“环保”措施,则是雅典取得第28届奥运会主办权的制胜法宝;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则与首次将环保列入申办纲领和提倡环境教育分不开的。
3、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环保工作
在21世纪,环境意识意味着一个人的文明和教养,正如环境质量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力量。北京奥申委提出“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办口号和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个主题,正是中国迈向绿色文明的标志。为了使绿色奥运落实到实处,北京奥申委应广泛动员政府、民间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的力量进行环保宣传,做到政府承诺,公众参与,让环保走进生活,走进社区,提高大众环保意识。如果申奥能够促进北京环境质量的基本改善,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机制的初步建立,那么,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过了申奥本身。
第四,国家必须具有举办大型运动会的经验,有能力办好这次盛会。
成功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对于举办奥运会这种重大国际赛事更是如此。以北京为例,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包括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11届亚运会、2007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2005年苏迪曼杯羽毛球赛、2005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2007年中网公开赛、2007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等一系列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组织这些综合性赛事使北京在竞赛组织、制证、接待、交通、新闻宣传、信息技术、开闭幕式和安全保卫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