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城保护与复兴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81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演进,历史的积淀造就了我国不计其数的古城。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扬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反思历史,思考遗留的古迹、古城要如何保护等问题。

一、   古城保护与复兴的意义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定义为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我们认识自我、重视历史、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   古城保护与复兴的原则

1、坚持“三性”

坚持原真性,既保护原本真实的历史原物,也保护其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修补尽可能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原汁原味。

坚持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因此,不仅要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环境。

坚持长期性,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一旦确定就应该一直保护下去。

2、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相结合

古城作为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古城坚持全面保护,既保护有形的传统建筑,又坚持保护无形的文化脉络。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相结合,保护为前提、利用为关键、改造为手段、复兴为目的。

3古城保护要惠及百姓

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所,古城也不例外。古城保护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古城保护的成果惠及人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合理的做法是老房子不拆迁,但是政府要花一定财力搞好老房子的改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古城有产业支撑,给居民就业和经济来源。

三、    扬州古城保护与复兴措施

在“古城保护研讨沙龙”上,余大庆说:“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都不是凭空创造的,它的繁荣与发展,都是以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作为出发点和依据,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任何割断历史,轻视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和态度,都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任何一个城市无论现在多么繁荣,都不能丢失祖宗的遗产,不能丢失个性。所以我们对本城市、本地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很好地精心保护,而且要认真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推陈出新,创建城市特色。特别是像扬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更要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善于处理好经济开发与保护遗产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张扬城市个性,创建城市特色”的保护思路是现在古城保护所热衷的方式。因此,笔者以扬州古城的保护的实践作为例证,来分析如何进行古城保护和复兴。

1、确立了全面、整体、原址保护古城,另辟新址建城的思路

扬州秉持古城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生态性。以推进“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为主线,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规定的世界级标准,博采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力克困难,锲而不舍。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2006年已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在扬州,有一套独有的“放气球”限制楼高的办法。如果想在古城及瘦西湖的周边搞建设,都要放气球进行测量,如果从古城区主要景点看到代表“楼高”的气球,那么这幢楼的设计高度就要降低,否则就不能通过规划审批。这条由气球限高的天际线,被誉为人与自然在城市里和谐包容的文化视线。

2、出台技术规范保证原真性

在很多城市古城区大兴土木的时候,扬州的双手却是那么的温柔,给了古城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扬州街头,一块块通俗易懂、形制别致、中英文对照的古城解读牌、碑,是扬州人在用心解析这座城市的千古传奇。名城解读工程对300多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名人名园、古树名木、特色街巷,通过标牌立碑的方法对其历史史实、文化特点和审美价值进行诠释,增强历史文化的可读性,唤起扬州人对古城历史的记忆,还增强了外地游客对古城历史的认同感。

异地重建再好只是建筑,原地保护的才是文物。为了保护好古城的空间和尺度,扬州专门出台了《古城区房屋修缮技术规范》,进行保护性修复。在改造过程中,既关注了对古城建筑、街景的整体改造,又注意保护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使得两者有机融合。

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护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扬州对古城改造奉行“五保护”、“五不”,即: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的建筑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古城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

3、古城与“非遗”联姻整合

在扬州的街道上,建筑的整体风格统一,不会产生视觉冲突。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扬州古城的底色,那必定是绿色。生态,成为古城保护的另一条标准。如今的瘦西湖,面积扩大了5倍,构建了融人文、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

现在,扬州城市里的“绿肺”越来越多,沿路、滨河、环城处处绿意盎然,风景如画,扬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还首创了“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并以市人大决议形式将制度“固化”下来。近年,扬州投入数十亿元推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景观建设,实施了瘦西湖“活水工程”及古运河整治等工程,扬州城河边能垂钓,河道能行船,河岸两侧建起亲水步道,再现了扬城“水城共生”的独特城市形态。

古城保护,既要保护其形式,也要保护其内涵。富有浓郁扬州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的“闪亮名片”。扬州在注重全面保护古城有形风貌即物质文化历史遗存的同时,强化了对古城无形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积极寻找和挖掘扬州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强化两类文化资源组合,实现相互借势,相互保护,形成相得益彰的优势叠加整合效应。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兴建工艺美术馆,政府制度化奖励师带徒等方式,给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4、居民和社会“反哺”古城

古城保护的终极目的,是更适合人居。扬州出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办法》,从点到线,再到面,保持了街巷的原名、走向与格局,维护原有尺度和空间布局,体现富有传统特色的“鱼骨状”街巷体系,兼护街巷两侧的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古井等传统要素。如今生活在古城区的市民,也跟上了现代生活的节奏。而在进行古城保护的同时,并没有惊动原住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小心改造地下管网,在古城街巷逐步实施水、气、强弱电等管道改造工程,扬州的古城底下,已经构建起了现代化的城建网络,而这一切,又都是默然无形的。

扬州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对古城文化资源的整合,是一次再创造。扬州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故事和动人传说也很多,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觅出好的项目,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开发出具有扬州特色的文化产业。“盐商文化游”、“古城遗址游”、“名人故居游”都是现实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