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尔巴鄂:城市复兴与古根海姆效应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1313

一、毕尔巴鄂概况

毕尔巴鄂位于西班牙北部,是次于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的西班牙第三大港,有着700年的建城历史。该市曾一度以出口铁矿石和制造铁器闻名。莎士比亚剧中的“毕尔巴鄂利剑”即指本地钢铁制成的剑。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它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20世纪初跃居西班牙第四大城市。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工业的崩溃,以及1983年洪灾对城市中心的毁坏,曾经是欧洲重要的钢铁及造船业中心的毕尔巴鄂日渐式微,经济发展出现增长乏力和城市人口减少的现象,同时城市内部用地布局混乱、环境污染和城市交通问题等城市弊病日益严重,尤其是中心区废弃码头及大量的造船厂,使滨水地区的城市功能衰退,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针对这些城市问题,自1989年起毕尔巴鄂市开始实施一个以艺术、文化、贸易及旅游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综合性城市复兴计划,目标是将毕尔巴鄂建设成为国际性的商贸文化和旅游中心。复兴计划由个主要的子项目组成,15年来共投入资金15亿美元。

二、空间复兴、战略复兴及项目投资复兴

  1985,城市采取了许多管理和政策的方法来推动城市复兴以应付经济危机。到90年代初,毕尔巴鄂推出了一个规划来复兴城市。这一规划描述了城市复兴的三种途径:空间复兴、战略复兴、以及通过开发大型城市项目来复兴。

在空间规划上,首先在空间上勾画出城市认为有新开发机会的前工业用地和废弃土地。他们所选的第一块用地是一个被摒弃的35公顷内港,也就是今天古根海姆艺术馆的所在地。在选择了这个地点以后,城市拟定了一个战略来为毕尔巴鄂的未来定位。

在战略规划上,毕尔巴鄂市政府决定建设国际性的文化艺术中心并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在重点地段建设一系列精品建筑来提升城市形象;举办一系列地方或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来刺激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1991年,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在“古根海姆效应”的影响下,毕尔巴鄂成功地从一个衰落的工业城转型为服务型与知识型城市。

在空间规划和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城市开始对基础设施和交通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这包括在1995年完工的由著名英国的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地铁。这一工程之后是港口的扩展工程和其它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包括由卡拉特拉瓦所设计的航站楼。这些改善城市形象的工程促成了古根海姆艺术馆的建成,使得一个衰退的工业城市成为欧洲新的文化首都之一。

三、滨水区及前工业用地改造

35公顷内港滨水区重建计划由国家及地区两级政府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实施。计划涉及的投资有三分之二来自私人投资商。为了明确滨水区的改造目标,方便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委员会确立了一些优先投资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新兴的服务业项目,城市交通体系改进项目,城市环境整治项目,城市文化品位提升项目及其它社会行动。滨水区重建计划的最主要推动力包括:优秀的公共设施,一流交通设施,和新产业门类的注入。

充分利用城市中部Nersion 和滨水区的景观资源,巩固并推动文化、娱乐等第三方产业的发展。改造和重建的滨水区主要设施包括:港口和物流设施、国际性博览和会议中心、欧洲计算机软件研究中心、大型商务文化中心、办公和商业建筑、宾馆、一个大学分部,以及600 套公寓及超过20 公顷的绿地。

四、城市交通发展计划

  建设长达40公里的城市地铁系统,联系城市地区各主要交通节点;建设一条现代化的轻轨线路,联系旧城与新的文化、艺术、休闲中心及商贸区。重建中央火车站,使之成为一个可满足各种交通方式(方式公共巴士、地铁、高速列车等)换乘需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重新设计建设机场,使之成为航线覆盖整个欧洲的国际一流机场。

1990年毕尔巴鄂开始建设地铁系统,利用城市中心外现有的线路,从岩石中以隧道形式穿过。英国建筑师福斯特在地铁站设计方案竞赛中获胜,承担了市内29个地铁站的设计,这些地铁站以带有福斯特自身标志的单词“Fosteritos”为统一的标识。使每个人看到这个标识都会知道附近的地铁站。地铁入口是精美的透明玻璃罩子,在街边占用最少的地面与空间,轻易和闹市融为一体。钢拱夹着弧形玻璃,仿佛从地下破土而出的爬虫身体,轻灵干净又动态十足,任何角度都亮丽醒目。

五、古根海姆艺术馆与古根海姆效应

1、古根海姆艺术馆建筑设计

   修建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毕尔巴鄂城市改造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建设经费1亿5千万欧元100%由地方政府投入,艺术展品则由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负责筹集。博物馆整个结构体是由加州建筑师盖里(FFrank O.Gehry)设计而成。

该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

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盖里给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

  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

  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

  博物馆的室内设计极为精彩,尤其是入口处的中庭设计,被盖里称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它创造出以往任何高直空间都不具备的、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曲面层叠起伏、奔涌向上,光影倾泻而下,直透人心,使人目不暇给,百不能指其一。在此中庭下,人们被调动起全部参与艺术狂欢的心理准备,踏上与庸常经验告别的渡口。有鉴于赖特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中对艺术展品不够尊重的教训,盖里的展厅设计简洁静素,为艺术品创造一个安逸的栖所。

2、古根海姆效应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虽然整个艺术馆耗资12.7亿美元(约合108亿人民元),在博物馆建成的第一年毕尔巴鄂便吸引了130万参观者,使得区域的经济活动增加了2.1亿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为政府税收。到第三年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直接门票收入占毕尔巴鄂税收的4%,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仅仅6年,启动项目的资金便全数收回,同时还为该地区带来1亿5千万欧元的收入。城市活力随之复苏。

古根海姆博物馆活化了当地的经济(巴斯克省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成长了五倍这多),这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创造了45千个就业机会。如今,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效益已成为众多大学研究课题,哈佛设计院称其为“古根海姆效应”。毕尔巴鄂也因此在城建领域捧得多项殊荣。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毕市荣获世界最佳城建规划奖。西班牙和欧洲其它城市纷纷效仿,以期获得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的神奇效应。

之后,毕尔巴鄂又邀请世界多位著名建筑师为其设计各种标志性建筑。如今,徜徉在毕尔巴鄂街头,就如同走入一个露天的建筑博物馆,有西班牙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白桥”、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塔楼,也有正在改造的奥拉维阿加城区。毕尔巴鄂不再只属于西班牙,而真正成了欧洲的一个著名艺术旅游城市。

六、毕尔巴鄂城市重塑经验和启示

毕尔巴鄂市城市复兴成果斐然,创造了世界城市建设史上赫赫有名的“毕尔巴鄂效应”,该效应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变革愿望:毕尔巴鄂要在工业时代的废墟上,重建一个新的城市。

城市区域更新和升级可以通过文化艺术设施等标志性建筑(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设来推动。通过建设公共设施、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积极注入新产业等具体措施,毕尔巴鄂市获得了旧城更新改造的巨大成功。另外,由公共及私人机构组成的合作伙伴组织也是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如今,毕尔巴鄂已成为全欧洲生活、旅游、投资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市长依尼亚奇?阿斯古纳说:“我们为古根海姆博物馆感到骄傲,但我们同样为河水中重现这座钛合金建筑的清澈倒影而骄傲。”“古根海姆++”让毕尔巴鄂重生,加号所代表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