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尔默市概况
马尔默市(Malmo)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位于瑞典南端,踞守波罗的海海口厄勒海峡东岸,海峡对面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两城之间有火车轮渡相通。马尔默以南的特雷勒堡与德国的扎斯尼欧之间也有火车轮渡相通。
马尔默是典型的欧洲工业城市,在19世纪才开始发展,1970年代,得益于开放的移民政策,这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现在,40%的马尔默居民具有外国背景,30%的居民出生在国外,在当地,你可能会听到170种语言—联合国的语言是182种。在仅有30万人的马尔默,其民族的多样性仅次于伦敦。
上世纪60年代,马尔默努力发展工业,船厂、钢铁厂,吊机和大型机械是城市的象征。70年代后,世界工业生产逐渐从欧洲转向亚洲,马尔默变得萧条,作为城市中轴的港口杂草丛生,工厂也相继倒闭,马尔默从“最好的时代”跌落到“最坏的时代”,成为瑞典失业率最高的城市。世纪之交的十年时间里,马尔默摇身一变,从工业城蜕变成环保城,成为欧洲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成功范例之一。
二、旧工业城市的复兴措施
传统上,马尔默的经济是基于造船业和建筑相关行业,比如混凝土工厂。在1970年 “黑铁时代”的工业期,马尔默并不是一个宜居之地,这里只有糟糕的环境和局促的水泥房屋,就像曾经遍布中国城市的筒子楼。瑞典考庫姆造船所(Kockums)是马尔默最大的雇主,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所之一。在1970年代中期之后,瑞典遭遇了一个工商业衰退时期,工业遭受了严重的困难,马尔默经济遭遇了严峻的形势,造船业和手工业更是受到猛烈的打击。80年代中期Kockums造船所关闭,使该市失去了一个最大的雇主,在1900年到1995年之间,27,000人失业,财政赤字达到了数十亿瑞典克朗。1995年,马尔默达到了最高失业率。针对这一状况,马尔默市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振兴规划。
1、实施海滨住宅计划
在1990年代末期,马尔默采取了一项再发展吸引力的海滨住宅的计划。2001年,在已经废弃的西南部港口西港区,举行了一个城市建筑博览会(Bo01)。新的公寓和别墅建造起来,成为城市新的社区,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海滨景观,目标客户是城市中产阶级。1990年代,马尔默开始发展房地产,发展商会开始尝试全新的方式,更注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马尔默的工业色彩逐渐淡化,工业区内的企业一直在想法让企业的发展更绿色,否则它们可能会被赶出社区,因此开始和当地居民合力建设“和谐社区”。
2、将地理优势转化为贸易优势
马尔默市在欧洲和共同体市场上的地理条件优越,空运、火车、汽车和海运发达。新建的深水“瑞典港”在运输方面起着巨大作用。目前,在马尔默与丹麦哥本哈根市之间的海面上正在建设一座16公里长的桥梁。它的建成将为瑞典-丹麦贸易、就业、住房、文化、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共同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3、创办马尔默大学,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1998年全新的马尔默大学在西港区建成,它的建成标志着西港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建设马尔默大学,给那些因船厂倒闭,但是又年龄偏大、无法接受高端再就业培训的人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清洁等低端岗位。马尔默大学的建成,一定程度上集聚了大量专业人才,从而形成文化高地,带动了大量企业进入。截至2000年西港区共吸引了200多家新企业进入,创造就业岗位8000个,大大超过了10年前因船厂倒闭造成的失业人数。
4、向周边地区转移劳动力
2000年,连接瑞典和丹麦的厄格森大桥建成,成为马尔默自救的另一个手段,这也为许多志存高远的马尔默青年提供了就业的另一个途径———劳动力转移。作为邻近的两个国家,瑞典马尔默和丹麦哥本哈根两座城市也一河之隔,两地居民往来没有签证方面的麻烦。而且丹麦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先于瑞典完成,可以说能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座桥既方便了马尔默人走出家门就业,也同样吸引丹麦的公司来到瑞典发展,是一座希望之桥。
三、旧工业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马尔默的旧工业区西港区是废弃的工业码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工业污染,但是它位于景色优美的海滨,离市区也只有2公里左右,位置极佳。基于马尔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福利社会的共同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造,使马尔默西部滨海地区成为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地区。1996年,由马尔默、瑞典、欧盟等有关公共和私营机构一起组织了一次欧洲建筑博览会,通过地区规划、建筑、社区管理等进行持续发展的超前尝试。
1、Bo01城区明日之城计划
“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在此举办时,主要分为“临时展览区”和“永久性住宅街区”两部分。住宅区作为生态性可持续技术的实验区,再生能源系统被评为最佳节能项目,并被公认为可持续建筑的示范工程。Bo01城区混合了独立住宅、公寓、住宅和企业以及面向25岁以下或55岁以上人群的住宅。实施的一项共同规定是每座建筑物直接与水和自然接触。对于这项建筑上的挑战,人们当初并没有达成一致。一些人指责社会党的马尔默市市长伊玛·里帕鲁为这个高档的社会职业城区进行投资。如今,工人和干部、移民和维京人后代相聚在马尔默海边、斯堪的纳维亚人钟爱的海滨浴场……多彩的房屋外表,沐浴着阳光的雕塑,潺潺的河道水流。
2、垃圾分类与能量转换
在马尔默,整个城市只有5%的垃圾直接进入填埋场,生活垃圾按照3R原则处理,遵循分类、磨碎处理、再利用的程序,每年有20吨可燃垃圾被转化为电能或热水。据测算垃圾发电可为住区每户居民提供的电量,足够满足每户公寓全年的正常照明用电。家家户户用的暖气片,也是来自居民生活垃圾的燃烧。通过特殊的管道,厨房里的餐余垃圾能够被统一收集起来,转化成沼气,给街上的公共汽车提供燃料。生活污水经过发酵处理从而生产沼气,经净化后可以达到天然气的品位,对污水中磷等富营养化学物质进行回收再利用,如制造化肥,以减少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3、使用清洁环保能源供热
不止是田园生活,让这个旧港口闻名世界的,还是瑞典第一个“零排放”社区。1996年,政府划出这片空地,聘请20多家建筑公司、30家设计公司共同参与设计,希望建造一座“未来之城”,这个项目叫做“Bo01”,这个社区里用的电力,主要来自风能,供暖则主要靠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泵,热泵从海水和地下70米深的蓄水层中获取能量。 许多房屋的墙壁或屋顶上,都安置了大块的太阳能电池板,走进人们的房屋,这些太阳能电池板非常多。它们为城市提供可再生能源。这里甚至有一些冬天完全不需要供暖设备的房屋,太阳光、家用电器的散热,以及人体自身的热量都被有效利用起来,用于提高室内温度。
3、屋顶绿化抵御洪水
和丹麦一样,每年夏天马尔默都饱受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的困扰,在雨量充沛的季节,雨水常常漫过街道。“当初我们尝试屋顶绿化,就是想寻求一种吸收雨水的新方式。”马尔默市环境部门的高级顾问特雷弗·格拉哈姆说。没想到,屋顶上的绿色植物不仅成功地吸收了50%的雨水,同时起到了防止屋内热量或冷气散失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有些屋顶上种植了草莓等水果,还可以出售。走在马尔默的西港区,不时能够看到长“草”的屋顶,斜斜的屋面上浅浅地种着类似青苔的植物。这是马尔默从1999年就开始推行的屋顶绿化项目。
4、建筑特点与建材选用
鉴于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马尔默居民区的窗户和外墙所选用的材料和厚度基本上都能很好地包裹起室内空间,减少热量的流失;沿海房屋呈规整的矩形,外墙进一步加厚以抵御海风。宽敞的窗户是每个建筑的共同特征,设计者认为,宽敞的窗户有利于自然采光,部分公寓在窗棂上嵌有玻璃以增大室内的采光,减少电量的消耗。
著名的HSB旋转大厦(HSB Turning Torso在建造的初期,就有一个“为建筑解毒”的计划随之开展起来,每位工程承包人的契约中都附有一份罗列出所有有害建筑材料的名单,并对使用的材料作出一系列规定例如用不锈钢和塑料代替铜做自来水管等,另外,在建造的初期,HSB住宅合作社就规定每位建筑承包人,根据自己所使用的不同材料,大体按照金属、塑料、木头、易燃材料和有害废物来分类处理所产生的建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