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后园区及场馆的后续利用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1206

世博会大量的展馆可谓是倾倒了众多观者,然而,除了永久性的“一轴四馆”之外,其余的大部分展馆将无一例外地在会后被清拆一空。这其中不乏投资数亿人民币、甚至超过十亿元的展馆。如此晋美的艺术品、如此昂贵的投入,却只有短短半年的生命,岂不可惜?是不是一种浪费?笔直通过追踪各大网站媒体的相关报道,整理出一些思绪。

一、场馆难以保留的原因

专家提出世博会展馆难以保留的三大理由:

理由一:百年世博惯例留下展馆寥寥无几

就像精彩的奥运会赛事,也没有办法永远比下去”。对于展馆在世博会之后要拆除,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表示,这是惯例。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曾表示,从世博会159年的历史经验来看,保持原样会给主办国带来很大负担,不仅后期需要资金维护,原有地块也无法重新开发,所以依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则,世博会上的外国自建馆属于临时场馆,一般在会后拆除。

上海世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表示,早期世博会所有的展馆都要拆除;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世博会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如何让展馆在世博之后被更好利用,带动城市的发展成为课题,于是一些标志性建筑被留了下来。据查,世博场馆留下的建筑非常有限——比如埃菲尔铁塔、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大阪世博会的太阳塔。

理由二:本就是临时性建筑设计已考虑材料降解

“本届上海世博会,也有特殊的规章,即除了规定中的一轴四馆之外,国外、企业的等其他各个展馆都是临时性建筑,将来都要拆的。这就是一种规则。”吴建中解释,建设之前已定为“临时性”的特性决定了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筑的可拆卸性、材料的可降解性,总体是环保的。比如,日本馆的建筑材料就很轻盈,“桩可以打得浅一些”。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也曾表示,不少外国馆的建造设计都是按照临时性标准设计和建造的,在设计前就考虑到拆除后材料的重复使用或直接降解,比如瑞士馆的外墙是大豆纤维,展览结束后只要涂层涂料,两天内就能降解,无法永久保留。因此建筑从临时性变成永久性,质量安全如何解决也是个大难题。

理由三:占用大量土地或带来灾难性影响

由于世博展览需要庞大的面积,百年世博史上,不少展馆地址都会选择在郊区,开完后拆除。有人表示,世博会的土地使用非常不合理和不经济,特别是本届世博会,场馆占地5.28平方公里,却选取在寸土寸金的市区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世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就能否保留场馆,世博局也曾和国际展览局商量。但对方表示,如果本次世博会保留大量外国馆,将对以后的主办方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家可能没有这么多的土地。

他还表示,这些场馆的运行维护也需要大量的费用,还涉及到设计的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实际上场馆在世博会期间所举办的文化活动等也是一大看点,这是无法在世博会结束后延续的。

二、园区及场馆的后续利用

大部分世博展馆将在会后拆除成为必然,而后续使用究竟如何进行,讨论仍在继续中。《华夏时报》记者获得的最新提议是“世博园区将定位为国际贸易功能集聚的高端商务园区,以借各国的力量把世博园区演化为全球新品展示和交易中心,成为永不谢幕的会展、贸易聚集之地。”

1、规划高端商务区

此前,美国西雅图将其世博园定位为商业、文化、体育综合社区,日本大阪将其世博园定位为纪念公园、儿童主题公园和公众居住区。上海世博会定位是什么?

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代表带着问题参加了3日的政协会议,“不少国家(友城)均有意愿在上海世博会后继续利用这个平台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为2010年世博会园区的后续规划定位时,能不能定位成国际贸易功能集聚的高端商务园区?”更为重要的是,“世博园区位于黄浦江两岸中心区,世博园区的后续规划和建设将对上海的总体发展战略起到支撑作用。”

如果将上海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规划成支撑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国际商务区,对部分展示效果好、参展国(城市)有意愿在上海实现国际贸易展示、交易功能的展馆,允许其保留或以在园区内异地保留的方式,将后世博园区建设成永不闭幕的“世交会”、“市博会”,这样的创新实践将为国际展览局提供全新案例。

“我们建议将世博园区定位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商务区,并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明确。”一位市政协代表说。

2、配合城市发展

事实上,从世博会园区后续利用的历史看,各主办城市均有意识地将世博园区的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以产生较好的利用模式。

按照世博会的要求和历届举办城市的经验,上海决策层在会场选址之初便定下原则:应该位于城市重点发展或改造地区,在空间和开发时序上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让世博会的设施在日后得到有效的后续使用。

“上海是想借世博会的东风来改造一块旧城区,并把它打造成上海又一个中心地标。”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对记者说,“中国政府是将筹博、办博以及世博盛会之后的运作当做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科学决策和规划的。”

事实上,正是上海对世博会馆的后续规划为其最终敲定了2010年的举办权。2002年在摩纳哥国际展览局大会上,上海代表强调的正是——位于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约5.4平方公里的滨水区内,距离市中心约5公里,可以综合利用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外滩及陆家嘴(600663股吧)金融贸易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文资源,并使世博会场馆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后续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关于世博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衡量世博会成功与否的八个特征性指标中,“能够有效后续利用”被列入硬性指标之一。可见后续利用世博设施对世博会整体的重要意义。

3、区域辐射功能带来长期效益

比起城市发展规划这一指标,已经花出去的大把世博建设费用也在背后强化着后续规划的重要性。据了解,作为此次世博配套设施建设的第一步,浦东新区政府需要完成的动迁量之巨令人咋舌。浦东新区仅以世博配套道路为重点的重大工程建设,总投资将达820亿元。

据浦东建交委表示,2009年新区范围内在建的轨道交通线路有5条,共涉及42公里,40座车站,3个停车场,建成后服务范围将覆盖除合庆镇外的整个浦东新区。其中,浦东新区的动迁共涉及周家渡、上钢和南码头路等3个街道,涉及动迁居民10660户。

浦东建交委透露,浦东新区以世博配套道路为重点的重大工程建设,总投资将达820亿元,仅目前,浦东世博园区正在建设的主题馆、中国馆、世博村等16个重要工程计划总投资就高达194.7亿元。根据浦东新区城市建设管理任务的初步安排,2009年新区负责推进的重大工程还有约70项,计划总投资约1100亿元。

显而易见的是,如此大的投资,要求的回报正是后期规划带动的长期效益。

正如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所言,服务功能的作用远比它本身创造的财富以及经济规模来得重要。“纽约、伦敦所创造的GDP、创造的经济规模,虽然也占了本国经济的较大比重,但是它们的功能远远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已经将自己的功能辐射扩大到世界范围。上海浦东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