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世博会的召开一般都会促进举办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举办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腾飞或经济复兴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世博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三个效应实现的,即综合效应、牵引效应和联动效应。
1、世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分析
(1)就业促进效应
世博会能够带来大量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建筑业和服务业领域。为了满足世博会召开期间大量游客的到来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世博会举办地会对诸如交通、展览场地的容量问题等进行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以推动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与各种场馆的兴建,将在区域内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2)技术推动效应
世博会是全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会,各参展国家都视世博会为全力展示其经济、社会、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现代社会的许多概念与活动方式都是从世博会开始或从世博会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如百货商店、旅游活动、各类公园、游乐场、俱乐部等。许多影响现代生活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世博会面世而让世人了解的,作为世博会的举办国,必将展示出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产品,客观上会激励举办国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而其他各国也将在世博会上展出最新的科技成果,这也会在不同领域启发和带动举办国的科技进步。
(3)后续发展效应
世博会还会给举办地带来持续的无法计算的后续效益。世博会结束后的会场遗址及建筑物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决定世博会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1990年大阪世博会结束后,原址成了世博公园和主题儿童浏览园,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2、世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效应分析
世博会召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引效应是指世博会的成功召开对举办地区相关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据统计,会展业对相关产业有高达1∶6 的拉动效应,以第三产业为例,世博会带来的收益将是巨大的,虽然历届世博会各有盈亏,但服务业却无一例外地从中受益。世博会对服务业的影响还体现在旅游业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商品零售业的发展上,由于世博会的举办改善了举办地的旅游和交通基础设施,世博会带来的旅游收益在世博会结束后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会带来较长时间的商品零售业的繁荣。
3、世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分析
世博会召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是指世博会召开对举办区域的整体带动作用,促进当地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世界五大城市群大都有多个城市在不同时间举办过世博会,一方面,这些城市群都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在本国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是本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发源地和经济中心,这些条件为城市所在城市群成功举行世博会奠定了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促进了城市群的发展与壮大,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就是上世纪70年代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而最终形成的。
二、世博会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更是本地区参与更高级的全球经济竞争的必要前提之一。长三角是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2008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7.0%,创造了18.28%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0.04%的财政收入和37.05%的外贸出口。它要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就必须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必然进一步加强上海作为长三角增长极地位,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增强会展经济与旅游经济的互动
据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至少将吸引7300万游客,长三角地区应积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契机,构筑长三角旅游经济新格局,形成上海都市旅游、江苏园林旅游、浙江山水休闲旅游等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局面,世博效应带来的旅游人流将推动长三角地区从浅度合作进入深度合作。世博会将对长三角地区资本的输入输出、产业的升级换代、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旅游及商品市场的联合开发以及引来中央的特殊政策方面起重大作用。2010世博会将使上海更好地构筑国际、国内和长江三角洲三大环状旅游辐射圈。预计世博会中35%左右的游客会流向外围城市,世博会必将大大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2、促进会展业、建筑业和协同产业联动发展
会展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上海将新建一大批大型文化、会议、展览、居住、休闲娱乐和商业设施,仅建设就需大约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由此带动交通、商业、旧城改造等延伸领域的投资费用则是其直接投资的5-10倍,上海2010世博会和与之有关的建设费用高达2,4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市场,也是一个长三角地区会展业、建筑业、生态产业和社会经济全面联动发展的极好机遇。
在长三角地区,可以借助世博会的发展,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大力发展以会展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和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落;加快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建设;改进并推动以大型运输设备、工程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群落的发展。通过产业集聚来促进竞争力,通过产业融合来创新并形成经济增长点,长江三角洲的“热”效应,就是通过这样的集聚和融合从而不断发挥出更多的能量和作用。
3、巩固区域交通信息平台建设
世博会可以促进交通、信息等资源共享领域不断拓宽。长江三角洲是连接国际市场和内陆市场的桥梁,它具有极为广阔、发达的腹地,长期以来就辐射着长江流域和庞大的内陆市场,而且东面自北而南辐射韩国、日本、港澳台和新加坡,这正是亚洲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富裕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正是两个辐射面的交汇点,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有大陆海岸线近千公里,长江优良岸线数百公里,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世博会的举办客观上要求加快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尤其对铁路、高速公路、光缆、港口、通讯设施等,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投资、共同建设,尽快建成沿江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道、沿海港口群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网。同时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应积极加快信息资源共享的探索,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合作机制建设,以满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共同需要。
4、促进城市发展、优化组合结构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这无疑将成为上海城市新一轮发展的热点和亮点,以此带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大大增强上海的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世博会的举办将通过旅游、会展、物流、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商贸等区域性经济活动,对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产生显著的导向作用,将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整合、集聚和经济的增长,从而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经济繁荣、名副其实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