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公里~1000平方公里的中小型湖泊有2800余个。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周围聚集了众多的城镇或村镇,而其中许多湖泊近十余年也被开发成湖泊旅游度假区。目前我国大多湖泊旅游开发以观光旅游为主,仍处在发展初期,开发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弱点:淡旺季节的游客量变化十分明显;旅游产品多集中为水上产品,特色不突出,产品单一粗放。同时,周边城镇或村镇在湖泊旅游开发中扮演次要角色,仅承担住宿接待、餐饮等基础功能,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湖泊旅游市场整体竞争力弱,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这样的现象如果继续下去将不利于湖泊旅游的持续发展。
一、国外成功实例分析
以具有较高知名度、纬度都在北纬45°以上的苏黎世湖和班芙国家公园这两个个度假胜地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北纬45°与我国的乌鲁木齐和长春市的位置相当,这两个湖泊度假区所处的纬度都较高,常年水温比我国大部分湖泊的水温相对较低。在国内,这类湖泊不适宜开展过多的水上活动,旅游度假很难展开,但这两个度假区对游客仍有很强的吸引力,四季游客往来不断,无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以下从旅游产品开发、湖泊与周边城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1) 苏黎世湖案例
苏黎世湖(Lake Zurich)位于瑞士最大的城市苏黎世南端,北纬47°15′0″,东经8°41′0″,面积88平方公里,湖水水质清澈,是绝佳的游泳场所。苏黎世湖周围有很多美丽的小镇,东北岸有拉珀斯维尔(Rapperswill)、梅尔斯堡Meersburg等等,并且拥有岸线3公里长的瑞士最古老的湖滨浴场;游艇、游船陆地产品参观老市政厅(修建于15世纪)、圣史蒂芬教堂和圣母升天教堂、圣彼得教堂、历史大会堂、海港和老灯塔;徒步旅行、环波登湖山地自行车、高尔夫、漫步、购物参观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博物馆、飞艇博物馆、陶瓷制作车间、新老城堡、Unteruhldingen的原始人小渔村;远足、溜冰、高尔夫、网球、山地自行车、徒步旅行参观Vorarlberg省立博物馆、Mehrerau Cisterian修道院、老市政厅、爬行动物园、St Martin 塔;赌城、购物;远足、环湖自行车、羽毛球参观城堡历史博物馆、Saurer交通工具博物馆等;湖滨散步,游览古镇、公园、自然保护区;野外烧烤、环湖自行车旅行、野营、运动场、体育俱乐部。
更有许多特色的节日举办庆典活动,譬如说6月11日林道启航日、7月12日市镇节、海港圣诞节夏日里举办持续数月的葡萄酒节;梅尔斯堡国际城堡音乐会一年一度的布雷更茨音乐节;布雷更茨春季节、夏季节在Franz Saurer、Adolph Saurer、Hippolyt Saurer等特色民居中;度假交通条件:一条城市公交服务线,便利的火车线路连接周边的城镇属于波登湖汽车渡船北部终点,连接周边城镇小镇拥有城市公交车、区域公交车,以及火车便利的水上航线;1小时车程内有两个机场接待设施405家假日公寓、35家私人旅店、62家餐馆和酒吧镇内提供酒店、客栈、公寓、假日公寓、家庭旅店22家星级酒店、12家私人旅店、13家假日公寓12家酒店、6家特色民居、8家假日酒店2008年游客量年游客人数21.57万人,住宿人次为73.33万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3.40天年游客人数200万人次过夜游客29.7万人次过夜游客4万人次。
贺根(Horgen)是一个以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闻名的瑞士中部小镇,小镇有18 300名居民。位置于苏黎世湖东岸,镇内有便利的公交系统,30分钟便可到达苏黎世便利的A3汽车高速公路、2个火车站接待设施10家旅店、1家青年旅社、4家私人旅店、5家假日公寓;餐馆可提供瑞士、意大利和泰国菜提供各种豪华式和商务式酒店;20多家餐厅可为游客烹饪世界各地的美食2008年游客量3.56万人在小镇内住宿一夜或一夜以上。夏季每日有1~1.5万游客过夜游客2.5万人(Meilen),南岸有塔尔维尔(Thalwil)。其中,拉珀斯维尔(Rapperswill)地处苏黎世湖(Zurich See)和上湖(Ober See)的分界处,人口25,942,是个弥漫着中世纪风情的小镇。
(2)班芙国家公园案例
班芙国家公园(Banff National Park)位于北纬51°10′0″,东经115°33′0″,面积6,560平方公里,是加拿大第一个国家公园,全球第三个国家公园。夏季时,游客中有42%来自加拿大(23%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省),35%来自美国,20%来自于欧洲。路易斯湖(Lake Louise)是班芙公园的精华,是每个游客的必游之地。路易斯湖长2.4公里,宽0.5公里。路易斯湖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宜人,一年中适宜在水上活动的时间较短,因此未开发较多的水上旅游产品,游客主要沿路易斯湖周边徒步或骑马游览,少量游客泛舟湖面。此外,在班芙国家公园还有一些景观优美但水温较低的湖泊,如Lake Peyto、Lake Bow、Lake Herbert等,这些湖泊没有开发过多旅游产品,仅供游客观赏。
建立于1883年的班芙镇位于班芙国家公园的中心区,距离路易斯湖54公里,镇内居民9,069人。班芙镇是国家公园内的观光的重镇,游客以此为停留地,到周边景区游览。小镇内集中了众多的文化机构,随处可见出售琳琅满目商品的店铺、风味餐馆。由于游客太多,在国家公园边缘发展了另一个旅游镇——坎莫尔(Canmore)镇,小镇永久居民约为12,005人。班芙镇和坎莫尔镇的距离为25公里,两镇之间由高速路连接,车程15分钟。两个小镇在旅游功能上形成互补,前者是国家公园内部的旅游接待中心,后者为公园外部的旅游服务中心。班芙镇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坎莫尔镇则相对宽松,这使其分担了更多的旅游服务功能,并且住宿便宜,约60%的游客在此住宿。
二、案例分析小结
以上两个湖泊度假区能够稳步发展,游客终年络绎不绝,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1)水上产品的开发在湖泊度假区中并非主要地位
(2)注重结合城镇共同发展。
(3)城镇成为削弱湖泊旅游季节性游客变化的调节器。
(4)注重城镇公共设施建设。
(5)重视开发湖泊旅游淡季产品。
以上共性特点是我国湖泊旅游开发中所缺乏的,这也是我国湖泊旅游开发中观光游客较多、旅游淡旺季游客量变化明显、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的主要原因。
三、对比分析
(1)发展历史
欧洲的湖泊旅游度假开始于18世纪,发展于19世纪,兴盛于20世纪。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多数欧共体国家半数以上的人口每年至少离家休假一次。经过这种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欧洲的湖泊旅游度假区在规划、管理、交通、旅游设施、旅游产品等多方面都发展较完善,有稳定的度假客源市场。我国的湖泊旅游度假在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以官办的疗养院等为主。大多数湖泊旅游度假区缺乏统一的规划或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来规划,短期内大规模地建设了许多低标准、高密度的 宾馆、度假村、招待所等;湖岸被划为各单位自己的用地,旅游产品仅仅只在水上做文章,不能开发环湖徒步旅行、自行车旅行等旅游项目,形成了许多各自为政、杂乱无章的湖泊旅游度假区。
(2)周边城镇或村镇功能的不同
欧洲的湖泊旅游度假区大都是结合湖泊周围的城镇发展起来的,城镇在度假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有效地扩展自己的功能,为游客提供了家庭旅馆、餐 馆、商店、手工艺品、节庆活动等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并减少淡季时宾馆酒店的维护成本。这些城镇成为了削弱湖泊旅游度假区季节性游客变化的调节 器:旅游旺季时游客可以居住家庭旅馆,缓解宾馆酒店的压力;旅游淡季时城镇居民仍有圣诞节、新年等传统的节庆活动,能保持整个度假区的人气,吸引游客。
我国部分旅游度假区在开发时,政府干预的现象严重,将区内的村镇看做一种负担,想让农民迁出他们世世代代的居留地,若不可能,便在区内合并、调整自然村镇的地块区划。这种没有把村镇作为旅游资源和合作伙伴来对待的方式,造成了度假区经营成本增高、旺淡季游客悬殊、旅游产品单一的后果,难以吸引游客长期停留。
(3)经济结构和地缘结构的不同
湖泊属于遍在性旅游资源,具有共性大、独特性小、空间竞争替代性强的特点。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东部地区湖泊较多,中西部地区的湖泊很难吸引到东部地区的观光游客,主要吸引了本地的观光游客。长江中下游和东部地区虽然具有发展度假旅游的经济基础,但东部地区海岸线较长,从北到南就有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福建的状况。 和我国相比,波登湖、嘎达湖周边都是一些贫富差距不大、地区经济发展均衡、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较高的国家,如德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等。
欧洲的度假旅游具有以家庭为单元、近距离度假、回头率高的特点,这样,就容易形成较稳定的一级客源市场,再加上便捷的交通,也容易吸引到经济发达、气候寒冷的北欧等国的二级客源市场。
(4)休假制度和度假条件的不同
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休假时间各不相同,如法国有4周,英国有3周,德国有2.5周至3周,丹麦有5周。度假时,有小型游艇的中产阶层家庭习惯用拖车载船到目的地,其他家庭可以租用湖泊内的游艇,并且冬季时也能在湖中遨游。如波登湖有5.5万艘船只,其中大部分是游艇和游船;湖中有可载车的轮渡,方便自驾车和拖船的游客。相反,我国在短期内带薪休假制度还不会实施。黄金周游客过于集中,旅游区严重超载,降低了旅游质量,不利于度假旅游的发展。在我国家用轿车还尚未普及的今天,要实现欧洲湖泊旅游中那种家用游艇较多的情况是遥遥无期的。
中国休闲旅游开发策划需要新思维,湖泊旅游开发更是如此,应该彻底抛弃所谓“吃,住,行,游,购,乐”的旅游开发思路,把这“吃,住,行,游,购,乐”六个字仅仅看成旅游产业的必备基础要素,而非主题要素。应该大力思考“体,娱,健,闲,医,险,遇,异,避,学”等主题要素,形成差异化经营,构成区域产品优势。 湖泊旅游开发要建立“立体开发模式”,山水湖泊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建立环状梯度产品圈,平原湖泊要充分发挥空间优势打造人文互补价值链! 既不要忽视水上项目的开发,又不要走进水上项目的死胡同,充分考虑国内大众游客的习性,采取“尊重一些,迁就一些,培养一些,引导一些,再造一些”的经营方针,将中国湖泊旅游业推进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李景奇. 我国湖泊旅游资源研究[J]. 中国园林,1997,13(1):50~51.
[2]王潇. 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J]. 生态经济,2009(10):82~84.
[3]王宇智. 我国度假地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2):35~38.
[4]方靓. 湖泊旅游区度假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9~15
[5]周玲强,林巧. 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J]. 经济地理,2003,23(1):139~143.
[6]周玲强,陈志强. 千岛湖旅游发展的市场机遇及应对策略[J]. 经济地理,2002,22(6):321~324.
[7]冯维波. 我国旅游产品开发操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1,15(2):10~13.
[8]车震宇,唐雪琼. 我国中小型湖泊旅游度假区开发现状分析[J]. 旅游学刊,2004(2):45~49.
[9]覃江华.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综述[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3(3):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