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化印象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焦虑
涉及面广,几乎牵涉所有国民
首先,城市化牵涉到几乎所有的国民,包括在城市生活的新老市民,在城市中谋生的农民工、来自乡镇进入城市读大学的一二年级新生、刚刚在城市找到工作但工资不高没车没房甚至没户口的年轻男女,在城市站稳脚跟有车有房有户口的第一代城市移民、父辈或祖辈进入城市发展但在老家还有家族成员时常回老家看看的二代或三代移民等;另外,中国13.7亿人口中约有一半仍住在乡村地区,在未来的15到20年内将还会有三亿多人口迁入城市,并且可以预见剩下的3亿多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口将会受到比今天更多的城市化的影响。
城镇化速度太快 但准备不足
城镇化正以我们没有准备好的高速度在迅猛发展。速度太快,造成很多方面的预备不足:产业支撑不足、技术技能不足、心理准备不足、社会治理经验不足、特别是城市提供给进城的新市民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准备不足为什么还要那么快?一是因为土地财政超高利益驱使刺激了各地政府的圈地卖地冲动;二是因为每届政府短短的五年任期内巨大的考核GDP增长的压力(卖地扩张城市用地是来钱最快的增长捷径)。
工业城镇化的忧患
城市化的动力似乎仍然依靠传统的工业化来推动,而工业化需要依靠消耗大量的能源、占用大量的土地、严重破坏当地的大气与水体质量及生态系统平衡,如果按照美国走过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根本不够中国人按照目前水平和效率来使用;而在工业化途径之外,我们似乎不知道还有多少别的办法能让城市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弊端逐渐凸显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控制国家最主要资源、能源、财源和人力资源的各级政府,在领导国民进行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执行的战略方针仍然是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考核官员绩效的主要指标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GDP数字的增长仍然是各级政府及其官员行政绩效的主要追求目标,所有人都被经济指标所牵制,到处都在要求官员工作必须“五加二”、“白加黑”。其实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快、那么急么?政府工作重点应该从经济中心转移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上来。
城镇化之思
从更高层面上来看,无论是各级政府执政理论,各个地区所持的发展哲学,还是过去工业革命以来流行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那种占用大量地球资源与能源消耗的工业化模式在全球的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工业化驱动的无边际物质消费主义倾向的合理性、城市化的最佳水平、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及幸福感的关系,往往缺少深度思考,或者语焉不详,不知为何前行。城市化率越高越好吗?城市和乡村哪里更适合未来人类的生活品质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一定要以大城市剥夺中小城市、城市地区剥夺乡村地区为代价吗?通过城市化积累的社会财富与经济利益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重新分配、减少社会冲突的发生以保障社会公正和谐稳定地发展?
(三)中国探索多途径城镇化的迫切需要
中国无法照搬西方城市化模式
西方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表现为人均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过多,中国走不通,不必模仿,模仿不了,不能照搬,仿其必死。西方城市化模式在中国的模仿与复制,因受地球资源不足限制,中国是否能够大面积、高速度城市化,仍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都没有定论的未解之谜。这样来看,中国工业化主导的城市化模式也需重新思考,另起炉灶。中国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正和谐、阴阳平衡的原则,将会重新发挥出其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哲学指导作用。
中国很快将步入休闲社会
因为过去200年左右的时间内工业化、科技革命、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事业的长足发展,造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会状态:总人口中只需一小部分人从事物质产品如食品、日用品、耐用品、资源与能源的生产与开发,就能满足人类基本生存与体面的生活需要,甚至出现供给过剩。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成为找不到工作、不需要工作、退休离开工作后寿命延长造成数量庞大的休闲人群,中国将会步美国等发达国家后尘而很快进入休闲社会。
工业化对环境破坏大
工业化是对经济发展拉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对当地环境破坏代价太大。市长们明知其缺陷,但现在执政官员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看GDP增长。这种考核经济指标的指挥棒不改变,中国增长模式就很难改变,各级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真的需要深刻认识并尽可能迅速修改干部考核机制了。除了工业化,必须根据系统研究与整体设计,确定不同的城市多样化的发展途径,特别是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也就是多途径城市化方式。
现有体制导致政府缺乏长远眼光
在没有民主选举和人大、舆论和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官员五年任期制是一个存在很大缺陷的体制。在此机制下所有地方政府几乎都可能会犯缺乏长远目标、只顾眼前发展、拼命消耗资源、不顾社会压力和环境破坏的错误,以图短期之内做出明显的政绩而得到升迁。在没有多党制的前提下,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政府官员与人大代表分离机制,人大代表官员化必须改革,用人大来监督政府,保障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城市化速度太快不是好事。首先,要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人类消耗资源速度和强度大大提高的前提下,不加控制的劳动可能会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各级政府越来越流行的“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和品质的工作方式和发展速度,实际上是对当地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有害无益。
半城市化现象突出
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依靠城市剥削农村、剥夺了农民劳动力又剥夺农民土地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50%的城市化率中存在接近四分之一的半城市化现象,常住城市务工但没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达到1.73亿人。必须尽快为这些职业已经城市化但身份尚未城市化的农民工解决入户、社保、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如不妥善解决进城农民户口问题,无异于在城市里埋下定时炸弹。公民迁徙权、加入城市户口权、获得平等就医、养老保障权,政府应该尽快着手解决。
乡村的城镇化有待探讨
城市化在中国的覆盖范围应该有多大,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乡村地区是与城市化地区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地表景观,在城市化汹涌浪潮中,保护相当大面积的乡村,十分必要。对未进城的农村和农民,需要从立法与土地制度高度加以保护。为此必须保障农民的土地拥有权与永久使用权,实行第二次土地改革,把土地权利还给农民。在农村地区推行土地私有化或家庭拥有制,任何人、任何地方政府不得随意占夺。用土地将一部分农民挽留在农村。通过农业现代化、乡村三产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