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城市化模式反思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490

      长期以来,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模式。工业主导型城市化简称工业型城市化,主要是指以工业为主导动力,在工业的发展、推动下,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那么,工业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呢?我国经历了怎样的工业城市化战略和政策呢?工业城市化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呢?该如何进行更新与转型呢?


(一)工业城市化的动力


      工业城市化的动力,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科技动力和人类需求动力。

科技与城镇化
      在工业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下,科技通过转化为工业生产力,再以城市经济增长的形式输出,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科技进步还是科技发现?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也是一样的。科技不一定意味着进步,科技也可能阻碍人类的发展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毁灭。“科技进步”的说法不够严谨,“科技发现”更为客观合理。随着科技发展的异化现象日益突出,人类对科技发展的盲目追求,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过分自信,日渐出现科技失控的发展方向,科技的发展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盒子”:城市发展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城市人口拥挤、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频现。
      科技对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动,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已经达到了城市健康发展的极限。人们需要重新审视及思考:未来新时期的科技革命,将引导人类社会及城市发展走向何方?人们应该如何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科技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模式是否仍是可持续的?

休闲社会的发展与城镇化
      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原动力,但它始于人类自身,源于人类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是更深层次的工业型城市化的内在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从事自己想做和喜欢做的事情。著名未来学家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进入休闲时代。
      休闲社会有如下特征:(1)人一生用于休闲的时间最多;(2)就业机会减少,创造就业机会成本提高;(3)休闲成为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4)休闲和工作界限逐渐模糊;(5)休闲设施呈现高科技化;(6)休闲产业贡献最大化。
      在新技术推动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我们即将迎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国经济的全面增长是休闲产业供给增长和国民休闲需求增长的核心基础,自由支配收入是居民休闲消费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可支配的休闲时间角度看,我国城市居民全年休假时间长度已经占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从休闲行为模式上看,居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休闲意识,休闲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


(二)我国工业城市化战略和政策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国家政策对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方向性牵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工业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重工业带动城市发展(1949——1958)
      1949年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为生产的城市”。
      这一时期,工业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以牺牲部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保障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一方面重工业超常规发展,但非农就业人口没有相应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使广大农民难以积累起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原始资本,破坏了城市化的正常机制。
2.“反城市化”抑制城市发展(1958——1978)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政策表现为:减少城市人口,“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等。1958年,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工业化在我国畸形发展,导致城市基本建设规模过度膨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60年代初,受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威胁以及政策失误的影响,中国经济全面萎缩。国家开始大规模地缩减城市人口,出现了第一次人为的“反城市化”现象。
      这一时期,大量城市居民和学生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包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城市化进程被人为地阻断。
3.制造业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发展(1978——1990年代初)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是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基本政策。这种“乡村工业化”过程,带来了乡镇企业的一时繁荣,工业城镇空前扩张,对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虽然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支撑作用,然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工业化方针,也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发展。
4.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1990年代初至今)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制定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极为必要。进入199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不再局限于乡镇企业和就地转移,开始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跨地区转移、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规模越来越大。


(三)工业城市化的反思

1.挑战
(1)环境问题
      工业文明因其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力而被称作“黑色文明”。不管是原料工业,还是能源动力工业,都产生大量排放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空气污染
      2013年1月份,北京持续雾霾天气,一个月北京市雾霾天气的天数达到25天,只有5天空气是相对比较干净的。雾是自然,霾是人为。2013年北京雾霾天气就是北京市区和周边的污染排放造成的。持续的雾霾就是工业文明对自然损害的直观展现,是人类为人为的环境污染承担后果的现身说法。
      空气污染的污染源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汽车数量激增,尾气污染严重。由汽车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交通拥堵。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万辆,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
      其次,能源结构单一,碳排放量过高。工业型城市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为能源,其燃烧产物为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引发温室效应。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其中又以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快。
      再次,工业废气排放,空气质量堪忧。工业污染是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历史证明,在工业化发达的西方城市,工业型城市化曾对城市空气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给中国城市带来了许多空气污染问题。

水体污染
      工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是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果这些不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到自然水体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除此之外,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生活污水中的化学成分逐年增多,处理不当的生活污水排放到地表水中,其污染程度是非工业化时代的数倍。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一些地区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污水以及化肥农药等渗漏,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资源问题
      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这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土地资源紧缺和能源资源枯竭的问题。
      一方面,开发区无序扩张,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的大量增加,中国的土地问题更加突出和尖锐。此外,利用工业开发区的名义,进行圈地运动的现象,也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是对土地资源极大的浪费。
      另一方面,粗放型工业发展,加剧资源枯竭程度。有些地区城市化仍建立在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上,工业型城市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对能源的损耗更是超越了地球的承载力。据统计,目前我国面临资源枯竭挑战的城市已达44个,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走过了一条“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工业化道路,如果不走多途径道路,面临的最终命运必定是消亡。中国的城市再不能以牺牲本地资源、破坏人居环境为代价、走单一的工业型城市化道路了。
(3)社会问题
      城市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赋予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环境。在工业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病越来越凸现,更多的城市成为了不适合居住和寻求发展的环境,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人口过度聚集,生活空间极其拥挤。工业开采过度,沉陷区问题严重。缺乏充分吸纳就业的能力,就业困难多。工业型城市化潜在的另一个弊病是“下岗”带来的社会问题。

2.转型与更新
      工业城市的发展,曾对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严重制约着工业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和城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并延缓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资源短缺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严重问题。同时,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工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尤其是制造业部门迅速衰落下去,大批工厂倒闭,人口失业。诸多因素导致了工业型城市化必须进行转型与更新。

借鉴国外工业型城市化转型与更新的成功经验
      纵观国际工业城市的发展轨迹,可以将工业型城市化的转型与更新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向旅游休闲城市转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区,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鲁尔区在德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资源的开采、环境的恶化,鲁尔区面临着新的问题,面对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70年代后,大工业衰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为此鲁尔区进行工业城市转型,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为其他地区的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利用区位优势向商业金融城市转型
      从城市的发展规律上来讲,随着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劳动力、金融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城市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金融产品与理财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这对城市金融业的提升产生巨大原动力。观察纽约、芝加哥、东京等国际城市发展历程及其工业化转型过程,可以了解金融业是如何对城市发展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带动作用的。随着产业转型,纽约、芝加哥和东京不再是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基地,但是它们在现代服务业的领先地位不但吸引了服务业总部,也吸引了大量包括波音公司在内的制造业管理、研发总部,形成总部集群。从而在把传统制造业基地转移出去的同时,集中力量提升了现代服务业或现代制造业。
      (3)加大文化创意投入向文化创意城市转型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和理念,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发展速度很快,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匹兹堡就是从最典型的环境上负债累累的重工业城市转变为一个优雅的宜居文化创意城市案例。匹兹堡历史文脉的一个特色和亮点来自工业遗产概念,即工业化时期的工厂、仓库、码头、员工住宅等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得到保护和修复,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的博物馆一样的文化场所。通过上述成功的产业转型,如今匹兹堡的重工业已处于经济结构的边缘地位,而创意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提供了很好的生活质量,匹兹堡成了其它受工业衰退打击的城市的标竿。
      (4)其他转型与更新途径。
      每个工业城市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状况、地段特征、产业类型、社会文化等条件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退二进三”的时代背景下每个工业城市所选择的转型与更新之路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还可以利用交通优势向物流型城市转型;利用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科研高新技术优势向科技导向型城市转型。

我国工业型城市化转型与更新的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城市转型更新的经验,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基本国情,对今后中国各地工业城市的转型与更新,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工业城市转型与更新的相关规律与基础理论研究。我国工业城市转型更新规划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满足我国正在成为城市更新热点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的社会需求和实践技术支持的要求,急需通过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结提炼,带动实践的进一步提高。
      因地制宜地选择切合实际的工业城市转型更新模式。在类似城市工业转型与更新的问题上,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完成工业城市转型与更新,在实地改造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中国一些大城市目前已经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我们应总结典型的更新规划模式与类型,分析评估其得与失,判断其适用度、价值范围和适用对象,这将对我国工业城市的转型更新具有借鉴意义。
应高度注重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通过保障制度的建立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利用。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工业遗产分布广、数量多,历史文化价值高,但迄今为止尚无一个统一的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标准与明确的保护要求。城市更新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无据可依”的尴尬。
      进一步加强工业城市转型更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工业城市转型与更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总体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不同层次规划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适应工业城市转型与更新规划编制内容要求和特点的原则、目标、方法、程序与技术标准,提出具有技术针对性的工业城市转型更新规划与设计方法,初步形成工业城市转型更新规划设计的方法体系架构,以提高工业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