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多途径城市化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448

版权申明:本文观点与内容均摘选自《多途径城市化》一书,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引用需注明出处。更多内容请参阅原著。

      人口、地域、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非农化,不过是城市化的一个步骤,并非城市化的唯一目的或结果,盲目的规模扩张往往引致更多的城市问题。从城市化的概念角度,突出城市化质量的优化,促进城市化地区的再发展,是本书对多途径城市化问题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多途径城市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在这种发展的背后,已经涌现出或者依然隐藏着诸多的问题与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沿袭的城市化基本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模式:早期的“商业城市化”——工业革命推动下的快速的“工业城市化”——汽车时代的中心城衰败而出现“郊区化”——当代的“中心城的振兴”、“工业城市的转型”以及追求“可持续城市化”。

      然而,拉美国家走过的城市化历程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经典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盲目城市化、盲目工业化带来的“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大城市无序蔓延,城市贫民窟、城市犯罪、两极分化等问题严重。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所谓“城市化率”在数字上追上甚至超过了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城市中的大多数居民并没有享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福利。历史际遇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社会文化巨大差异注定两种迥异的历史结局。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城镇化进程似乎也十分符合代表西方经典城市化模式的诺色拉姆过程曲线,但我们是否有可能成功复制这条道路?高城市化率的数字能否真正代表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发展城市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为此,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在《多途径城市化》一书中将多途径城市化称作“第三条道路”,认为“面对第一条不城市化,第二条无限城市化的两条道路,我们有理由认为,多途径城市化、有限城市化,是一条更为健康、更为可靠的第三条道路。”

      经济层面的解释。一个有良好产业结构的城市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好的市场适应力,人口就业较充分,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现在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从原来传统单功能城市,向综合性城市发展,当单一产业受到市场经济影响时,城市总体的经济效益不会受到太大牵连,人口就业也可以向其他部门转换。多途径城市化的目的就是转换原来简单的工业发展模式,在现今科技革新的时代,城市发展的道路和方式有很多种,发达国家以前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唯一途径。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越来越成为核心产业追逐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可以通过三产比例的提升,提高产业各部门的优化组合,逐渐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层面的解释。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工业废物排放、水污染、大气污染、自然地的破坏等等,发达国家在老工业污染治理上花费巨大。全球化的趋势下,经济链的底端制造业和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也同时转移向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环境污染已经不容乐观,城市发展必须同时考虑发展途径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同时兼顾以后的发展,考虑当前的发展对后世带来的利弊,过度的发展超出城市的承载力,自然就会对我们产生报复性反馈。
      多途径城市化引导城市服务业、旅游业等无污染、轻冲击产业的发展,在产生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污染。每个城市应审视自己的资源条件,有区别发扬单个城市具有的特色和长处,创造城市化的特色模式,避免城市化过程的千篇一律,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市环境。
      从人类社会发展层面的解释。城市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今,市民需要有一个高质量宜居的城市环境,而不是无序发展污染严重的居住地。健康的生活才能使人身心再生,人类社会才能有组织秩序的良好运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综合体,展现出来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城市的唯一功能,城市发展的本质是人类的发展,城市要满足人不断提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多途径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提供多样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提供适合不同价值观的社会群体的和谐的生活空间,最终实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