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本文观点与内容均摘选自《多途径城市化》一书,版权所有,请勿转载。更多内容请参阅原著。
旅游驱动型城市化主要是通过吸引旅游客流以及刺激现代服务业、交通、商业、房地产、休闲娱乐、餐饮以及其它配套相关产业,为目的地城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使人流、资源、资本向城市集中,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1. 旅游驱动型城市化的基本过程
(1)人口集聚。旅游驱动型城市化过程首先促进了城市人口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长,集中于旅游服务业和建筑业、房地产业。同时,由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急剧上升,出现新的旅游服务行业或原有的旅游产业部门出现劳工不足,导致旅游产业积聚和劳工移民。另一方面,消费导向的旅游移民同时产生。在冬季,我国沿海地区和南方旅游城市,如北海、三亚、海口、昆明、西双版纳等城市因其温暖气候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季节性迁移和退休移民(杨钊、陆林,2005)。
(2)产业关联性增强。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能有效地刺激商业、房地产、娱乐、饮食以及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因而旅游产业链的结构要比传统产业复杂得多,关联性也大得多。就旅游者需求多样性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旅游企业能够生产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和服务,任何企业都需要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协作和配合。这个链条所涉及的企业部门的宽度或幅度比传统产业链大得多(李万立,2005)。
旅游驱动型城市化下城市的产业高度依赖于消费产业,其中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提供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的服务岗位。旅游产业链涉及旅行社、交通、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广告媒体以及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
2.主要特点
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的地方,城市化具有以下特征:
(1)房地产投资与投机增长。旅游为主题的房地产开发推动以景区为核心的周边土地与房产价格的飙升。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旺盛的旅游房地产投机需求,著名景点的旅游地产价值趋向于扩大化。根据三亚市有关部门统计,三亚外来买房者占总销售套数的85%。据三亚市住建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三亚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以48.43%速度增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王存福,2011)。旅游驱动型城市化下,旅游地产开发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与贡献毋庸置疑,且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新建的大型旅游地产项目如酒店、度假村、购物中心等,成为旅游驱动型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化最直观的产物。
(2)消费与生产关系密切。由于国家在海南实行国际旅游岛免税优惠政策,三亚出现大量的免税消费场所。
(3)存在大量季节性工作岗位。
(4)产生了新的消费场所,如购物中心、商业街、一连串的快餐店、机场、分户出售的公寓大厦等。
(5)新的与现代消费社会特征相关的目标体系嵌入。
3.政策框架
(1)根据资源特点选择不同开发模式。
模式一:保护为主,限度开发
在以自然旅游为主要产品的地区,重视资源保护和游客管理,避免出现旅游设施建设性破坏,导致旅游环境质量下降,长期以往就会影响目的地品牌,导致当地旅游业衰退,旅游经济萎缩,最终导致旅游城市化失败。为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协调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是旅游驱动型城市化的基础。
模式二:护用并举,历史活化
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开发旅游最为集中的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成为绝大多数地区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需要提倡“护用并举”的原则,也就是既要保护、也要利用;先有保护、后有利用;保护第一、利用第二。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风情,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遗产。这些遗产生动地记载着各国各族人民生活生产活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为后人了解前人的历史、科学、文化提供了钥匙和园地。通过文物旅游,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益,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梁雨华,2004)。
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文物都具有旅游吸引力。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讲,大量历史文化建筑、古迹遗址、名人故里,仅有科学和文化价值,缺少视觉审美功能。对于缺乏足够替代资源、又需创造条件开发旅游的城市来讲,采取创造性表达、展示、再现和体验方式,对业已消失或死亡、深藏于地下、“光有说头,没有看头”的文化要素,通过活化方式(rejuvenation),获得现代游客的关注和欣赏,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现实需要。文化遗产本身并不是旅游产品。没有进行产品的包装和创意,没有经过旅游规划或者是旅游营销,还不能成为旅游产品,这是如何利用文物进行旅游发展的巨大挑战。活化工程不是简单的重建、不是照搬过去的传统、不是复古仿古、不是修旧如旧,活化是在对原有遗产资源和文化本底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面向80后、90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的需要,进行创造性表征和再现的一个挑战性工作。对待文化遗产不能做简单化、程式化的处理,要根据文化遗产本身特质如结构、布局等进行个性化处理,辅以现代人的使用需求与消费习惯,以可持续再生的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
活化方式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已有不少实践尝试,它是香港借着重建、修复和保护古迹等方式,重新规划和重整旧市区,改善市区的生活质量,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目前,香港政府在旧区活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了日益完善的法规政策,确保旧区活化的有序进行,为此专门成立市区重建局,专责处理市区重建计划(周丽莎,2009)。
(2)旅游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旅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从软性指标来讲,涉及城市整体形象、投资吸引力、产业结构提升、环境卫生水平、现代服务质量等;从具体产业部门来讲,涉及交通、民航、铁路、航运、各类景区、酒店餐饮、商务购物、会展节事、文化创意、娱乐演出、地产开发、金融服务、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上百个行业。与许多其他产业不同,旅游业的产业范围较难界定,其产品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大、关联性强、依托和带动功能都很明显。
【专家观点】
旅游产业政策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各地政府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产业政策体系,用以引导建立起一个竞争有序、分工合理的旅游市场体系。(张凌云,2000)
对于特大城市、工商业城市来讲,也许旅游业本身对城市经济贡献率并不大,但旅游业是否健康发展却是这个城市软实力、整体竞争力的一个晴雨表。现代城市应是多功能的城市,而旅游中心功能作为城市共性的功能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强化。(魏小安,2001)
驱动城市旅游增长的正反馈结构力量不够大,而旅游和城市增长引发的负反馈机制在短期内就会蓄积力量,限制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增长。(徐红罡,2005)
(3)旅游用地对城市化进程的优化作用。就像任何产业的发展一样,旅游发展也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但旅游用地又与其他类型的用地有较大的不同,其中允许一定条件下的多重功能和非排他性这一特点尤其突出。一片油菜花地,本来是农业用地,但春季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则可将其视为旅游观光用地,二者之间是互相兼容的。随着各地政府对旅游业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对土地适宜性研究中已经出现旅游用地适宜性日渐增多的趋势(史同广、郑国强等,2007)。
(4)协调城市旅游发展与本地居民利益分享的关系。实际上,一个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发展首先就应考虑本地居民的意愿和需要,旅游驱动型城市化,本地人的利益、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才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国际机构和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分享与社会参与在优秀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国家旅游局联合研制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当地居民获益度、满意度和参与度作为9个专门的评估领域之一(吴必虎、冯学钢等,2003)。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整体素质,使关心维护城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居民和旅游者自觉的行为,满足居民分享旅游发展成果、实现社区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的旅游开发顺利开展,这是旅游驱动型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4.类型
(1)资源驱动观光度假导向型。指以现有遗产资源为基础,发展观光旅游或休闲度假旅游为导向的旅游城市化过程。这一类型的城市本身具有一定旅游资源基础,围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是最为常见的旅游导向型城市化过程。该类型典型案例有:海南三亚、云南丽江、广西桂林,以及美国的夏威夷等城市。
现阶段,我国各地城市利用观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案例非常普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集中在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衍生产品开发较为滞后;大量游客在旺季高度集中给当地旅游资源带来很大环境压力;民族文化为主的观光旅游城市对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和原真性认识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有所损失;通过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当地居民的收益水平相关性较小等几方面。基于观光资源产生的旅游型城市化需要在这些方面研究对策、提升发展水平和城市软实力,才能实现更长期的发展目标。
(2)资本驱动休闲娱乐导向型。休闲娱乐导向型城市化指基于休闲、娱乐和生活品质目的的度假旅游作为主导因素推动城市化进程。这类旅游城市本身几乎没有特别突出的旅游吸引物,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受到强烈的政策导向或者大量资金投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仍可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娱乐休闲旅游城市,休闲娱乐活动成为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大地风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TOLD(tourism oriented land development)模式,指在一片相当规模的地区范围内,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重新开发和补充开发等方式,以旅游开发为先导和主要功能方向,并结合房地产、户外运动、商务会展及其他更多业态进行开发、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土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