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机遇下,乡村发展出路在何方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0
  • 点击次数:664
      城镇化绝不意味着消灭乡村,是城乡一体发展,城乡和谐发展。那么,乡村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一、新型城镇化机遇下乡村发展之路
      (一)中国农村发展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与之前根本不同的阶段,这种不同在于作为农村制度基石的土地所有者形式发生了彻底变化,而并非指生活状况或习俗方面的扭转。土地由私有转为国家所有,在农村地区则为集体所有,农民都是农村集体的一员。一直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走着一条以政府经营为主导、依托外延式扩张的功利型城镇化道路,其典型特征就是以土地城镇化带动人口城镇化。
      中国农村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演变阶段:
      1.1949~1957年:建国后农村土地第一次“分”和“合”
      是我国的经济恢复时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时期。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而后又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这一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改造进程过急过猛,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且不允许农民经商,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都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 1958~1978年:人民公社限制农村生产力发展
      这20年,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导致“大跃进”运动对国内经济,尤其是农村地区生产力造成了极大损害,农村生产一度倒退。
      3. 1979~2005年:改革中的农村——农村土地的第二次“分”
      1978年,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第二次“分”,农民开始长期拥有土地经营权,为农民架起了由“脱贫”到“致富”的关键桥梁,是我国农业真正走上高效发展之路和农村良性发展的转折。
      4.2006~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新型城镇化是农村未来发展之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新型城镇化要以服务在此居住和生活的人为中心,以产业吸引人才居住。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创“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对于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推动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未来发展之路      在过去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财政自然大行其道,但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却没有得到保护,甚至有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造城、扩城不惜侵占耕地,动摇了我国农业安全的根基。若长以此往,结果很可能是“城市”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这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面临着农村人口多、相对落后的农村多、农业基础薄弱的农村多等现实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农村人口导入城市,或是实现农村向城市升级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最需要做的不应是“造城运动”,而是应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为新型城镇化打好基础,这也就在客观上要求未来的农村建设要走一条与此前“土地城镇化”不同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的“新”也是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来的“重城轻乡” 、“ 城乡分治” , 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 并且从改革角度讲, 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


二、城乡关系新论
      (一)城乡阴阳平衡理论
      乡与城同等重要。运用城乡阴阳平衡论构筑新型的城乡关系,呼吁尽早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冲突;乡村地区建议引入多途径现代化而非全域城市化的理念。
      (二)快城慢乡理论
      “快城”是指在城市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慢乡”则指用“慢城”理念指导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为环城市乡村休闲的发展提供丰富客源,乡村成为日夜奔波忙碌的城市人周末闲暇之余的港湾。
      (三)乡村现代化理论

      乡村现代化包括乡村经济的现代化,即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与农产品深加工有关的产业的商品化、市场化;还包括乡村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即追求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有舒适的环境和健康的人。


三、乡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城市与乡村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而存在的。乡村与城市同等重要,既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乡村都变成城市,那么就要在“乡村”上做文章,走非工业化道路,把乡村建设成真正现代化的乡村,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通过研究,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概念,他们认为乡村现代化不同于乡村城镇化,不一定必经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从第一产业发展至第三产业的途径,以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并存的方式推动乡村现代化。多途径乡村现代化更加重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农村现代服务业共同带动的乡村现代化模式,简称“1+3”模式。通过“1+3”发展模式,可以同时实现乡村现代化与保存乡村地方特色的双重目标。
      乡村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是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大方面。
      (1)乡村产业现代化与传统产业的传承发展
      乡村经济建设的现代化,依赖于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指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现代化发展、以及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2)乡村生活方式现代化与慢生活方式的保持
      在乡村引进先进、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要摒弃一些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村民融入现代生活,建设乡村生活新风尚,建立良好邻里关系,提倡淳朴善意的人际交往方式。
      (3)乡村文化现代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开展丰富多样有益身心的乡村文化活动,抑制不良的生活现象。随着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许多传统乡村文化正在急剧流失,传统文明的流失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保护与发展传统乡村文化、继承优秀的乡村民风民俗与传统技艺迫在眉睫。
      (4)乡村现代社会组织与宗族传统自治能力
      对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根据中国乡村政治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宗法意识与宗族结构,建构官民共治的乡里制度,积极主动利用巨大的宗族内聚力,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乡里社会的有效影响力,促进区域稳定与繁荣。
      乡村现代化的途径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可通过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高尔夫驱动等方式来带动乡村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孙 莹,李振兴.“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古镇的保护与复兴[J]. 技术与市场,2012,10
[2]潘晟. 新型城镇化需要新型农村规划. http://opinion.hexun.com/2013-02-26/151461897.html(来源:上海金融报)
[3]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未来之路. http://news.hexun.com/2013-03-14/152079922.html
[4] 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多途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