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东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毗邻,属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是浙江湖州接轨上海的东大门。于南宋淳祐年间(1252)建镇,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南浔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南宋时起,南浔镇就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原产于南浔的湖丝作为代表中国参展的唯一产品一举摘得金银奖牌各一枚。1915年,南浔的辑里丝曾与贵州的茅台酒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近代,镇上出现了一大批靠经营蚕丝发迹的丝商巨富,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镇因此成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江浙雄镇。
在江南六大古镇中,南浔古镇核心区域占地面积达1.68千米2,大宅林立,大宅第的建筑面积在五六千平方米左右,房间近百余间以上的大宅第约有四五十座之多。影响力较大的有张石铭的“懿德堂”,有江南第一宅的美誉;此外还有刘锦藻的“贻德堂”、刘梯青的“淳仁堂”、梅履中的“承五堂”等。
南浔大宅在风格上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探索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年代大致在1928年前后,而南浔的中西合璧式大宅大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浔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的探索走在了行业探索的前端,引领了中西合璧建筑艺术的先风。南浔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从功能上和美观上,通过大胆而巧妙的方式进行融合,成就了两种迥异风格的无缝衔接。
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为代表的丝商群体无疑是那个时代的豪门望族,位于当时富人金字塔的最顶端,接受来自商界人士的顶礼膜拜。在此有着贵族的生活居所。
以南浔古镇本底文化及建筑艺术为资源基础,以打造世界级中国特色古镇为旅游发展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南浔古镇整体高端转型,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区域的商界休闲新坐标;文化休闲精神家园;孩子们的国学乐园;中国第一个中欧风尚的魅力古镇;未来的5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