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事业现状和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1
  • 点击次数:1885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2001年这个比例为7.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从这两年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有着特殊国情的国度,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有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并有学者称,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发展同步进行等特点。中国的养老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养老事业现状
        1、传统养老方式面临空前挑战
        中国素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养老方式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并由此而形成一套与家庭养老相适应、结合儒家仁孝思想的孝道伦理道德体系。
        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各项生产生活的社会化水平和商品化程度有限。作为家庭及社会生活重要内容之一的养老之事,虽然自古便受到社会、政府、宗族、家庭的重视,但除了某些特别困难和窘迫的家户和老人,需要接受政府或宗教的接济外,——如唐朝政府曾设立悲田养病院,作为救助孤老贫病等弱势群体的官方福利机构,大部分养老活动的主体基本都是以家庭或家族为主。
        传统社会家庭组织,少则5~6口人,多则形成较大的家族。子孙繁庶、瓜瓞绵延、聚族而居,是中国古代家庭和家族的突出特点。而养老活动,也往往在这样的大家庭或大家族中进行,兴旺的儿孙们环绕在尊堂周围,这些备受尊敬的家庭长辈接受子孙辈们的经济供养和情感养慰,享受儿孙绕膝之乐。另外,这种家族对老人的奉养也会从一个家族扩展到当地的整个同姓宗族,形成对宗族内的长辈和老人一定程度的奉养和救济。
        传统社会养老活动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古代传统社会,无论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中国古代亦复如是。因此养老活动在古代体现出强烈的父系色彩,养老义务的承担主体是家族中的男性晚辈成员,被奉养的老人即权利主体,是男性长辈及作为其配偶的女性长辈。而家族中的女性晚辈成员则被视为“泼出去的水”,迟早是属于夫家的,她们不必过多承担自己父母的赡养义务,并且自己将来晚年的被奉养,是由在夫家繁衍的儿孙来承担的。由于东亚男权社会相当部分地存在女性管理家族内部事务和财务的习惯,而古代女性长寿者要明显多于男性,因此女性步入晚年后,其积攒的家族权威,如果再遇上孝子贤孙,那就是“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往往能享受比较安逸幸福的晚年。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即孝圣宪皇后,即是代表性的一例。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大家族和大家庭解体,转变成3~5人的小规模家庭,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开始面临挑战,逐渐变得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便捷化、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着人们多种多样的各方面需求。改善生活的渴望和工作的繁忙,使大部分年青人,或远离故土谋生,或即便在本地也忙于事业。现代社会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剧增。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转变带来的少子化、家庭小型化,也让传统的家庭家族养老变得难以为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老年抚养比也快速攀升,2010年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而据预测,到2030年,约2.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而最直观的观察感受是: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带来难以承受之重。传统家庭养老式微,养老方式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2、社会养老的主要方式
        社会养老主要包括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方式。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正规的养老机构,其日常管理均要严格。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养老模式之一。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时间,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社区居家养老被称为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除上述两种方式外,还有以房养老、候鸟式养老、乡村田园度假养老、基地养老、异地养老、合居养老、遗赠托老、招租托老等养老方式。其中,以房养老,是指将自己的产权房出售、抵押或出租,获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房地产蕴含的价值提前变现,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来源。


        3、社会养老事业问题重重,供需矛盾突出,专业人员缺乏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事业正方兴未艾,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等养老方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过,目前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和众多老年人群的需要。当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改变,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
        比如机构养老,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拥有床位314.9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也比较缺乏。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潜在需求在1000万左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各种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也存在差异。以北京为例,北京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这些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三类:国家创办的国营养老机构,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这些机构中,进入公立养老院的难度也是人所共知,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养老院的入住率常年为100%,目前有1600多人在排队等候入住,城八区的公立养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办养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张,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更多老人趋向于公立养老院,是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但在其他城市,状况有所不同,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


二、我国养老养生产业现状
        1、我国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现状
        养老养生产业是社会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养老产业研究中心(OLDAGE)提出,养老产业是针对不同年龄、地域、气候、环境、亲情习惯、心理状态、社会发展文明和经济基础、执政水平和力度作为基础,针对个体提供的生命保障产业,通过各种生命研发、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提供保持和延续生命活力的全方位针对性联通服务。
        与公益性的社会养老事业的非营利性和低营利性相比,营利性养老养生产业除了兼顾公益性以外,其商业盈利能力和效率比较突出,并且能为需求人群提供差异化、更高质量的养老养生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国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出与房地产、保险业、健康医疗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密切结合、共同发展的特点。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保险企业,为寻找新的发展增长点,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养老养生地产上来。2010年底,万科斥巨资高调挺进养老地产市场,与此同时还有诸多大型全国性房地产企业进入该行业。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保险资金也紧随其后。而在全国各热点城市和热点景区纷纷推出的健康养生项目和旅游观光项目中,也都往往把养老产业策划在内,作为旅游景区重要的产业内容。
        而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养老养生产业可谓是“朝阳产业”。据《新产经》杂志的报道,目前中国养老产业消费需求规模超过3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8万亿元,至2030年将达20万亿元。老年消费与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6%、12%、15%,推动GDP增长百分点依次为3%、6%、8%。
        现在年龄在50岁上下的群体,将成为养老养生产业最主要的消费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经济相对殷实,消费理念成熟。如前所述,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一对年轻夫妻需要照顾四个老人、两个孩子。而这种现象也将主要发生在这个年龄段人的家庭,仅靠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必定难以应对。

        从老年产业市场供求来讲,不仅市场越来越大,消费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而企业供给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整个市场的供给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然而,养老产业市场细分化、发展产业化的趋势显著,国内部分省市政府正在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扶植力度,“朝阳产业”的特征十分明显。


        2、我国养老养生产业现存问题
        我国养老养生产业如火如荼兴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国家层面对养老养生产业的扶植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社会化养老政策一直以来没有发生太根本性的转变。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现在的养老领域的城乡差异。目前养老产业消费群体中,城乡老人实际购买力和养老观念开放程度悬殊较大。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家庭养老结构的变化,也给年轻一代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多少会影响养老产业市场的消费能力。而有关养老养生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设计也有待完善。另外,国家政策在实际支持养老产业的操作过程中力度不足,中央和地方的重视程度不一,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其次,企业对养老产业市场存在一些误判,供需数据大多是一些主观推断和笼统预测,缺乏严谨科学的市场有效需求调研。产业本身也尚无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虽可视为“蓝海市场”,但成功案例和退出渠道明显匮乏。企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团队支持,养老产业面临人才瓶颈。基于这些因素,国外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无法直接照搬,中国特色的落地方式亟待探索。
        再者,养老产业虽是产业,但仍有公益性、福利性甚至微利性的特点,导致养老机构难以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养老投资回收期长且盈利性差,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养老养生产业尚持观望态度。不过整体而言,中国养老市场仍存在很大的空白,市场亟待开发、老年产业潜力巨大。
        最后,养老养生产业目前还难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老人的养老需求。实践中出现的新的养老模式与养老项目,像太阳城的养老地产模式、燕达的医疗功能模式、分时度假养老模式、候鸟式养老模式、异地置业养老模式和辽宁亲和源温泉养老模式,还有广东金龙湖度假养老基地,各种休闲、健身等特色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堪称养老服务中的高端享受。不过,这些养老模式,包括现有的其他一些养老项目,对于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甚至说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的老年人来说,是无缘享用的,而我国目前真正在养老上存在问题的,更多的还是中低收入者。低养老金、没养老金又没什么积蓄和房产的老人,尤其是低收入的失独者,他们的养老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是对于中国养老产业效果的终极考核。但是,以当前中国养老养生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尚难以发现其对于低收入群体带来的福利。
        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还须国家在多个层面持续发力,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由此看来,养老养生产业乃至整个养老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顶层设计,关系到市场经济改革中政府、社会、企业三者关系的重要课题。
本文部分信息参考自《新产经》杂志文章《养老产业养谁之老》。


案例:

北京太阳城




        由养老地产企业开发的社区养老项目,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养老服务嵌入型的住宅小区,一类是综合型养老社区。前者有代表性的是北京怡海花园,而北京太阳城则属于后者。北京太阳城由北京宝氏华商经济发展集团、北京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承建,占地623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严格按照国家老年建筑规范的要求建设。
一、项目概况



        北京太阳城座落在京都上风上水的亚北小汤山温泉疗养区,位处北京市第二绿化工程环城绿化带内,北临京北母亲河温榆河,西靠昌平交通主干道立汤路,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东部紧邻名校校区,学校囊括了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内容,自然生态人文环境颇佳,是休闲养生之宝地。



        太阳城占地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米。其中,住宅公寓和租住式、安养式银龄公寓共23万平方米,商业配套设施7万平方米。北京太阳城集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精神赡养三大功能于一身,为老年人制定了全程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接养身体健康的老人,还接养生活半自理、无自理能力和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涵盖了各种身体健康情况的老年人。
        太阳城掩映在一片绿色海洋里,拥有温榆河绿色水岸景观。假日酒店、健康娱乐中心、文化宫、购物中心、太阳城医院、物业管理中心等六大主题公共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2万平方米人工如意湖畔,与北部生活社区一河区隔,动静分离。


二、配套公共设施
        (一)北京太阳城医院:是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老年病研究中心)合作经营的。位于温榆河南岸,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开设病床200张。太阳城医院的门诊、急诊和住院病房具备基本的急救、医疗、健康维护和安养等四大功能,急诊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眼科、社区医疗科、康复医学科、检验科、功能科、放射科等医疗、医技科室可以满足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就医诊疗需求,社区内急救电瓶车24小时待命,北京市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护中心也在此设立了急救站,可以及时将患者接送到医院或转移到专科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第一时间。



        (二)太阳城购物中心:总面积5232平方米,设有休闲广场和停车场,卖场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是一家集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超市。同时,超市还创办了特色服务,设立了太阳城农庄自产绿色食品专柜和老年服务专柜,提供适合老年人的近百余种食品和健康器械。针对社区老年人行动不便的问题,开办“一站式”服务,只需一个电话,即可送货上门。
        (三)国医堂:国医堂是位于北京太阳城社区中央的一组仿古建筑,这组建筑群体,由眼镜湖、山(殿)门、钟鼓楼、静心殿、善行殿、大药房、东西厢房、颐寿园等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112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12.07平方米,整体建筑在高出地面2.2米的坡地上建设。国医堂的功能定位以中医医疗保健为主,国医堂内设按摩室、针灸室、理疗药浴室、诊室、药房、服务室等设施。

        (四)文化宫:总建筑面积为3696平方米,配备阶梯式影视厅、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音乐茶座等娱乐休息会议设施,同时建有20多间教室,开办各类培训班,开展学术研讨及国际交流活动,举办书画、摄影、美术等各种展览。社区内成立的合唱队、时装表演队、舞蹈队、文学社、书画班、戏曲班、手工组等各种兴趣小组也在文化宫内开展各类比赛和联谊活动。


        (五)温泉会馆:占地9270平方米,建筑面积17714平方米,内设娱乐中心及会议中心两部分,健身娱乐中心有多达21种SPA温泉按摩水疗室,室内游泳池、KTV包间、沙弧球、台球、乒乓球等室内娱乐设施。此外,娱乐活动中心还提供健身中心、美容美发中心等多种配套服务。为满足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需求,项目考虑全龄关照,特别设置了小孩专用戏水池和高龄老人水疗专区。与之相连的是三星级标准会议中心,共计有客房154间。可同时承接300人以上会议和以温泉水疗为主要特色的中高档健身娱乐和会议。


        (六)假日酒店:占地4181平方米,建筑面积12739平方米,内设洗浴中心、中餐厅、西餐厅、影视厅、健身房、娱乐室、商品部等。有客房90间,四层设有高标准总统客房。可接待不同消费标准的观光客。


三、项目经营模式

        由北京太阳城集团投资兴建并自行运营管理。项目采取住宅公寓及别墅出售、养老公寓(银龄公寓)出租两者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四、社区免费服务

        北京太阳城是以市场运作为先导,以公益性服务为核心,实行综合配套、多元经营,以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凡租住、购买太阳城住房的60岁以上老年人,均可享受9大项33款的免费服务。这9大项服务是购物服务、家政服务、交通服务、教育娱乐服务、社区向社会推广太阳城会员的科技研究成果和有较高社会经济价值的作品、医疗服务、连锁置换服务、休闲服务、餐饮服务。


五、借鉴经验


        选址于中国四大温泉之一的小汤山,充分利用了小汤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负有盛名的温泉养生品牌。地理区位上靠近北京城区,可直接针对京津养老客户群。

        太阳城提供包括家政、医疗、教育、餐饮、休闲、娱乐等在内的完善服务,全方位满足老龄人群各方面的特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