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引入及演变
“农业遗产”的用法在我国最早见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和相关指示文件中,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都沿用了这一概念。现在被广泛认知的“农业文化遗产”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保护及适应性管理(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密切相关。该项目于2002年8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NUDP)、全球环境基金(GEF)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大学(UNU)等国际组织及地方政府共同发起的,于2004年正式启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现在所说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在该项目所定义的“全球重要的独创性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联合国对GIAHS的界定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最早参与该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截止2014年我国共有11个农业项目入选联合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在联合国之后,我国于2012年4月由农业部牵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项目,计划每两年发掘和认定一批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界定为“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的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对我国农业文化的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其内涵与联合国所给出的定义具有高度一致性。
从国内外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本质上它是属于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类。但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未将农业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体系,这说明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生产系统,在大举推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时代仍然具有特殊的生产和实践意义。对旅游业而言,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并且不可复制的珍稀旅游资源。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人地和谐共生的最佳典范,是我国广大的农民在历史更迭、沧桑巨变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杰作,凝结的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与智慧结晶。农业文化遗产存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农民、土地及农作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一体,物质遗产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用具、加工用具、餐饮用具、田契账册、票据文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保护与农耕活动相关的节庆娱乐、利益、生产方式、生产技艺、农业景观等。
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文化遗产地一般都遵循古老的生产理念,采用不同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农耕方式;2.没有对区域内自然环境进行过多的人工改造,形成与地理、气候条件相和谐的农业景观;3.农业文化遗产地生物多样性较高,存在许多濒临灭绝的古老物种;4.农业文化遗产多分布在人口密度高的偏远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生态脆弱性一般都高于其它区域。
我国的许多农业文化遗产都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比如贵州的稻鱼共生系统位于黔东南侗族自治州、世界知名的哈尼梯田位于红河哈尼族和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通常具有很强的文化和政治敏感性。
农业文化遗产地一般都拥有漫长的形成历史,是人类在机械文明出现之前长期与自然相抗争所探索出来的最适宜区域生产的产物。即使是在大举推行农业现代化的今天,这些生产方式及其所蕴含的智慧仍然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我国的稻鱼共生系统拥有超过2000年的悠久历史。
联合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满足区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动态的遗产,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不断演进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赋予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新的使命的内涵。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创造者——社区居民,必须在新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建设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产业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的协调发展。
综合目前我国学者研究,普遍认为保护性旅游开发是最能适应农业文化遗产地内在属性要求和外在发展需求的开发模式。保护性旅游开发不以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强调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开发,追求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农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延续百年,农民正在使用并赖以生存的农业耕作系统和耕作方式。鉴于保护对象与保护目标的特殊性,农业文化遗产地所需要的实质上是一种强调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首要原则的生态型产业。生态旅游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区别于传统旅游方式的旅游概念。是一种以负责任的旅游者为目标市场,在旅游目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开展的友好型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能够促进文化遗产地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中的动态平衡状态。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为核心对象。当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旅游吸引物,或成为必须的保护对象时,基于社区参与制度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最佳选择。鉴于当前我国居民民主意识、技术水平、规划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构建以政府主导、社区积极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最符合遗产地开发需求的发展模式,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体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思想。在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尽可能的吸纳当地居民关于旅游业发展的诉求和意愿,有利于制定符合地区特征和发展需求的旅游决策;其次,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尽可能的将当地居民纳入到旅游业发展的各种经营活动中去,一方面可以促进建立兼顾政府、遗产保护区、开发商、社区利益、除此分配和二次分配相结合,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利益分配模式,保障农民从旅游经营活动中获取足够的经营收益,降低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极大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强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经济时代所留下的宝贵民族财富。除了具有生产和旅游功能之外,也是城市游客亲近自然、学习历史的天然课堂。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生产系统,蕴含着古人农业生产的种种智慧,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技艺游戏、特色美食制作、农业历史博物馆等诸多活动和场馆的设置,加深游客对我国农耕文明的了解,教育民众,促进形成全民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农业文化遗产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在现代社会仍然采用原始、生态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在历史上都是某几类特定的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地。这些农产品生产系统中所蕴含的健康生活理念正是现代都市人群所推崇的。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方式下的一种趋势,不论是我国所推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还是在市场上大热的“褚橙”都反应这这一现状。品牌化经营不仅可以极大的提升农产品的销量,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良好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化形象也能极大的扩大农产品产区的市场影响力,达到自我宣传和营销的良好收益。
二、重点旅游产品赏析
(一) 格桑花海
种植大面积的格桑花、等景观作物的花海田园。随季节变幻打造丰富多彩的花田景观色系,刺激游客的视觉感官,游客可畅游其中,按照导览指示游赏并进行拍摄。
(二) 十里桃花溪
以桃花为主题的赏花亲水景观带。除了以桃花为主题外,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种有垂柳、砂生槐、蔷薇等景观植物,形成了花红柳绿的浪漫意境。游可在此漫步可欣赏到桃花美景外,还能欣赏沿线河流、水磨、田园、村落等独特景观。
(三) 青稞农场
传统农业和民俗文化体验区。拥有独特的青稞景观田、娘热熟食管、青稞酒坊。在这里游客除了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景观外,还可以体验到藏族传统农耕文化活动,品尝到藏族传统美食,青稞酒。
三、经验借鉴
(一)明确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在充分了解娘热沟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后,将娘热沟总体定位为“具有传统藏香风情和高原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其核心功能定位为“国际品质的高原农业旅游基地”,次级功能定位为“拉萨乡村民俗风情体验区、拉萨城郊休闲度假胜地、拉萨农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并提出了“田园环境、乡村聚落和人工景观和谐共存的集藏乡传统文化展示、市民城郊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拉萨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二)科学的发展理念
为积极促进娘热沟乡村旅游的科学持续发展,根据娘热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5大发展理念:(1)依托村落和田园风光,全景展现西藏传统的农耕文化;(2)特色作物规模化种植,打造游赏型现代化景观田园;(3)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农户”模式,实现农田统一管理;(4)依托藏乡艺术田园景观空间,发展藏式田园度假产业;(5)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延伸拉萨现代高原农业产业链。这5大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娘热沟乡村旅游未来发展中,有着极大的引领作用。
(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
根据本地市民与外来到访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开发合适的旅游产品。在总结一般城郊乡村旅游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娘热沟的资源特色与发展特殊性,主要向当地居民提供农业休闲体验、乡村生活体验等丰富的城郊乡村旅游体验产品。针对外地游客的行为偏好,主要向其推出拉萨历史文化寻访、高原生态观光、原生态藏乡民俗体验、主题化的高原度假四大类旅游产品。
(四)合理的空间布局
通过对娘热沟的实际考察,根据娘热沟乡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娘热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三区、一园”的外部空间结构和“一轴、一区、两村”的内部空间结构构想。“三区”即色拉寺文化朝圣旅游区、帕崩岗文化休闲旅游区、娘热沟乡村休闲旅游区;“一园”即娘热民俗风情园。“一轴”即娘热区生态景观轴;“一区”即娘热农业休闲园区;“两村”即桑邓藏村和欠囊藏村。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有效的整合了娘热沟的旅游资源,进而推动了娘热沟乡村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