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助力景区二次发展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1
  • 点击次数:1140

一、旅游景区的概念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中将旅游景区定义为“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景区的构成包含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以满足旅游者出游目的为主要功能,包括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二是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三是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旅游景区一般是基于各类自然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演化而成,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独立单位。


      由此可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及旅游景区是三个高度相关的概念,相对而言旅游资源强调的是一种现实存在,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景区则是经过市场开发以满足游客某种需求为导向的综合系统。


二、景区规划提升的必要性


(一)旅游资源稀缺性


      在资源稀缺理论系统下,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为游客无限的消费需求和旅游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居民旅游刚性需求持续高涨的刺激下,我国许多景区在发展初期都以粗放的开发方式来抢占市场,旅游景区以超越自身资源承载能力和供给能力的状态运转,长期超负荷的运转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稳定性和环境质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并最终会导致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吸引力的综合市场竞争力下降,严重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景区发展中面临的质量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而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建立起的旅游景区开发路径,既不能解决景区资源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又无法很好的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与品质化的旅游需求,景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质量问题日益尖锐。突出表现为旅游形象趋同、旅游资源破坏、旅游商品同质和旅游服务危机四个方面。


(三)旅游提升规划的紧迫性


      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及现实经营中所面临的种种质量问题决定了我国景区需要探索一条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集约配置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当前我国景区需要旅游规划提升的紧迫性。旅游提升规划可以为景区发展提供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指导,促进景区运营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和要素的优势配置,以资源优势的重新梳理塑造特色鲜明的目的地形象,及时修正和规避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风险等方面问题,为景区不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三、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下的景区提升发展之路


(一)生命周期理论


      目前公认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Butler(1980)提出的S形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Butler指出旅游地的发展阶段一般经历6个时期,分别为探索阶段(exploration)、参与阶段(involvement)、发展阶段(development)、稳定阶段(consolidation)、滞长阶段(stagnation)、衰落阶段(decline)或复苏阶段(rejuvenation)


      旅游地在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探索阶段:游客数量少,访问模式不规则,具体的旅游设施基本没有。游客到来主要是受到独特的自然或文化特色吸引,对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以适应为主,旅游地尚未因旅游而发生明显变化。


      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开始增多,旅游活动有一定的组织和规律。政府和公共机构开始提供或改善交通和其他旅游相关设施,居民初步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为游客提供简单的餐饮和住宿服务。


      发展阶段:具有明确的旅游市场,广告投放加大,旅游市场化趋势明显。原始居民提供的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化、现代化的设施取代,原始景点被人为地补充完善,景区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稳定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开始下降,旅游者数量超过永久性居民。旅游地区经济受旅游活动影响较大,大量涌入的游客和规模建设的旅游设施,使常住居民开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


      滞长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的良好形象在新兴市场下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达到饱和,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随之而来。

衰落或复苏阶段:一种情况是旅游地无力与新兴景区进行竞争,进入衰退阶段。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减小,活力消失,人们对旅游设施的吸引力产生怀疑,房地产的转卖率很高,旅游设施也大量消失,旅游地将变成“旅游贫民窟”,这表明旅游地已经衰落,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另一情况则是旅游地通过增加人造景观,整合新的旅游资源等措施,对景区进行提升规划,发现和创造了旅游地新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景区品质的进一步提升,进入复苏阶段。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延伸


      在Butler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之上,国内外学者又对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发展历程进行了诸多探索,他们基本赞同起步—繁荣—衰退是景区发展普遍适用的规律,但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发展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规律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旅游地。有些资源优势并不明显的景区,在进入发展高峰期之后快速陷入衰退期;而有些资源品位较高的旅游地如世界遗产地或知名旅游目的地,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依然没有衰退的迹象;还有一些旅游地在进入发展稳定期之后,经营企业灵活把握市场动向,采取有效措施,以产品重新包装、形象提升、打造新的旅游吸引物等多个方面促进景区进入新的发展增长期(二次发展期)。旅游提升规划的意义就在于根据旅游景区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方案,不断提升景区的综合竞争优势,在延长景区发展稳定期的同时促进景区快速进入新的发展增长期(二次发展期)。


图1-1旅游地二次发展生命周期曲线

(资料来源:Butler.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1980)


(三) 提升规划成为旅游地二次发展的驱动力


      影响景区二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综合国内外学者意见可知旅游整体形象升级和旅游产品更新是提升旅游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的两大有效途径。 


      形象升级


      旅游是一种预消费型产品,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地形象成为游客制定旅游消费决策过程中的重要识别因子和影响因子。一个与时代特征相符、特色明显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有利于景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众多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强化游客出行的旅游动机,并最终促成旅游活动的完成。旅游业作为一个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产业,一直呈现出不断与新产业、新产品、新趋势相融合的发展态势,旅游目的地品牌不仅需要更深刻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更需要建立多途径、多渠道的宣传推广体系。


      产品更新


      旅游产品是决定旅游景区对市场吸引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但任何一种产品的生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旅游产品的更新对处在发展期、稳定期和衰落期的旅游景区都十分重要。一个景区的产品更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对原有旅游吸引物进行提升:旅游地可以通过对原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注入新的资金、更新设备,并对产品本身进行更新换代,旅游产品的“切换”可促进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进入下一轮生长周期(张丽、吴必虎)。对原有旅游产品的改造升级可以从质量、功能、形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如提高景区服务水平,增加体验型旅游活动,包装产品形象等。


      (2)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纵深发展,旅游业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消费趋向。从全球范围的旅游发展历程来看,旅游业共经历了从“大众市场”、“简单细分市场”、“多层细分市场”及“个人市场”四大发展阶段,旅游消费需求也从以“无差别产品消费”逐步向更加深入、更加细分的产品消费需求转变。未来的旅游市场将会是一个需求更加多元、更加个性的时代,并且这种趋势会随着新兴事物的出现得到强化。因此,紧跟市场需求动向,不断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丰富景区产品体系就显得尤为关键,每一个领域产品的创造都会赢得潜在的客源市场。


来源: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