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旅游导向型城镇化与广西养生旅游目的地省建设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1
  • 点击次数:955

一、2015,中国旅游进入广西时代


      1.国家宏观政策背景及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国家宏观政策背景:(1)新常态与旅游新常态;(2)区域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3)聚焦“三农”,全域乡村旅游;(4)环境治理,让天更蓝,水更绿;(5)互联网带动旅游消费升级;(6)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


      2015年5月15日,国家旅游局举办中国旅游产业促进企业家峰会和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座谈会。会议发布了《2014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报告》《2014年中国旅游上市企业发展报告》。在未来5年,国开行、工行、建行、农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将会为旅游业提供1.6万亿元的授信。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全球最大的客源输出国和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未来20年直至建国100周年(2049年,未来34年),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黄金期。


      这几年以来,中国旅游产业的地位明显提升,产业影响力显著扩大。在2015年1月15日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515战略。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并举的时代。服务业从2013年开始成为城市化推动的主动力。在后工业化社会,发展质量、生活尊严、生态文明成为人们的主要诉求。这种情势下,旅游发展于是成为政府抓手、社会就业重要途径,和中产阶层生活改善的方式。2014年中国旅游业出现颠覆性变化势头,不过,突破原有政策框架难度仍不小。


      2.中国旅游广西时代到来


      广西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广西独特的区位特点、生态条件、产业特色,使广西旅游大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发展趋势与新常态若合符节。以广西为桥头堡的国际区域合作,促进了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的改善优化,为广西旅游的大干快上奠定了基础。李金早局长提出的515战略中,珠江经济带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与广西旅游发展紧密呼应。现在,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养生旅游,以及会展旅游,在广西呈现复合增长,标志着旅游界广西时代的开启。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履新以后,在旅游界掀起“李金早现象”热潮,其强势推进产业政策、创新发展概念体系、横向扩张旅游辐射,和促进大旅游思考的做法,无疑更有利于中国旅游产业的高速推进和旅游广西时代的快速到来。


      中国旅游的广西时代,将有这些特点:(1)摆脱资源导向制约,满足成长中的中产阶级需求;(2)满足东部沿海地区有钱没生态的出游压力释放;(3)充分体现南方气候、山海跨境、民族文化、乡村田园的资源优势:扬西就东、呈南迎北、边缘转核;(4)后发优势、自治优势、国际优势、人脉优势。


二、旅游导向性城镇化


      1.区域发展转型:让服务业成为城镇化发展新动力


      从过去的世界历史经验来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世界不同地区的工业城市化,因地理和各种内外条件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独特轨迹。以欧洲工业城市化为例,其显著特点是原料在内、市场在外。而北美的工业城市化,则是技术在内、原料市场在外。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工业城市化,发展方式是技术在外、原料市场在内。而在未来,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技术创新优势不强、资源不足,不过,经济体所面对的市场较为广大。


      不过,工业化对城市化推进作用正逐步减弱。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后,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全球PM2.5浓度值分布图


      进入21世纪,工业主导型城市化遇到挫折。除了因为产业自身的发展逻辑外,这种旧式城市化更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前一阵大家热议的柴静“穹顶之下”,实际上即是表明,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发展模式正面临挑战。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爱辉-腾冲线以东)的国土面积约为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每年消耗的煤炭却占全球的40%(单位国土面积消耗煤炭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而这块土地的“油耗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东部的“碳排放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我国每千人拥有的汽车数,虽是美国的几分之一,但东部的“汽车空间密度”已超过美国。 


      土地作为城市化过程的空间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具有显著的变化特征。工业主导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在土地利用方面一直占有优先权地位。


中国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


(据中国统计年鉴及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作者整理自绘)

2011年中国开发区分布图


      2.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支持


      2013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其主旨即是,以生态文明扭转发展方向。


      与此相配合的是,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也发生相应变化,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被纳入重要考核内容。中组部表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考察,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


      同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部署,提出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尊重自然,建设美丽乡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建设的节制和谨慎,不建设是最好的建设。如减少人工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干预;水利部门少修堤岸、少筑坝、少建水电站;农业部门少用农药、化肥;交通部门修路也要考虑生态与风景,建设国家风景道;推动国家公园制度,建立国家自然公园体系等。


      3.产业转型:服务业、旅游业驱动新型城镇化


      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突飞猛进,但也面临巨大问题:(1)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2)城市缺乏充分吸纳就业的能力;(3)公共保障体系均等化严重失衡。


       据相关数据显示:30多年来,我国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更快。从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


      城镇化率与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相当,被进城的“无籍市民”——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1978~2010)



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别
(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中部、西部地区只有48.5%、44.8%。)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城镇化的驱动力也正在发生转型。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业趋于集中;物流与信息便利了配送产品与精神消费;大量人口依赖现代服务业,就地融入生产消费大军;未来,旅游与休闲将会占有过半就业机会与GDP份额。



      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中国GDP为568845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46.1%。


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三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以广西自身的情况来看,广西的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但第三产业比重升高。2013年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48:3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9%和34%,第三产业贡献率提高,第一、二产业贡献率下降。


      第三产业会在城市化中产生巨大作用。在城市发展基础上,人口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功能。第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中的金融业、商业服务、国际贸易等属于人才密集型的高产出行业。在城市化较高阶段,不再以制造业为支柱,而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柱。我国大城市第三产业正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核心产业。


    就业人数的三次产业结构


1999-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中国城镇失业率呈现上升致服务业依赖性增强



      4.旅游导向型城镇化


      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Mullins)。


      旅游城市化是以旅游、休闲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内容,同时,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活跃、最热闹,或者说涉及面最广泛的产业部门。旅游导向型的城市化,包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别是商务旅游。人流、物资、现金流、信息流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大旅游产业推动了大的城市化的发展,提出来旅游导向型的城市化,简称旅游型城市化。


      中国已经进入休闲社会。社会逐渐迈向后工业化和后城市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医疗健康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增长,教育年限延长。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半左右的人口无需就业,而就业者也会有近半时间无需工作,退休之后闲暇年限亦延长。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成本高于提供休闲度假的成本。国家休假制度方面,北欧式的社会主义蓝领假期保障,是重要代表。


      中国的假日制度及假日供给,尚不适应休闲社会。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有法定节假日115天,其中双休日104天,国定假日11天(包括元旦、春节、清明、劳动、端午、中秋、国庆)。国家节假日部分基于农业社会传统,内向特征明显(阖家团圆),传承传统文化。另外一部分节假日,政治含义明显(国庆节与劳动节)。农业社会生活方式与后工业化生活方式形成冲突。假日总供给量不足,集体主义语境下增加国假的需求。全国统一假期安排不能体现地理差异与低碳要求。对提高供给的服务业积极意义认识不足。


      另一方面,中国的休闲社会建设,也逐渐获得了政策的支持。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同年,国务院推出“三定”方案:“引导休闲度假”为国家旅游局职能。2011年5月,国务院公布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年4月25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4年8月,国务院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2014年9月9日,宣布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15年1月2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发布。


      与社会的逐步休闲化相呼应的是,中国旅游需求急速增长。目前,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6000美元,按国际经验,已进入度假需求阶段。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32.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万亿元(出境消费1286亿美元),中国人平均出游达到2.5次(到2020年预计4.5次)。


2001-2010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中国人均GDP提高促进度假需求

                                                                                              来源:国家统计局 


      旅游帮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公报》及《决定》,都一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集聚,旅游业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工业化的生态风险和环境终生责任制,促使地方政府选择较为安全的旅游业。


      旅游可以促进人口就业。城市化需要培育产业吸纳人口就业,不仅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创造就业,商务旅游也是重要领域。旅游服务业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创造的就业岗位,不少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其对就业者的技术要求较低,能大量吸纳中低教育水平的新市民就业。乡村“1+3”的模式,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村内城镇化、现代化。产生直接经济利益的乡村旅游、古村落旅游,终止了住建部、国土资源部一刀切的“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和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中对传统村落毁灭性的拆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保护了旧村落。不过,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却并不适应一二三产业的混合发展,非农型土地利用缺少用地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这种土地制度,也不适应长远创业投资激励。


三、广西养生旅游目的地省建设

      

      1.解读广西


      (1)广西的自然环境条件


      除桂林东北部有湘江外,广西基本属于珠江流域,其主体是珠江中游水系形成的一个大盆地,盆地周围和盆地内部分布着山脉和丘陵。这些水系和山峦,为广西规定了一个地理舞台,广西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就在这个舞台上展开。


广西地形与水系


      广西的气候适宜度总体得分较高,即气候适宜度较好。其中,百色的气候适宜度最高,其余地方次之,东南部稍偏热。从全国来看,虽然夏季可能略偏热,但总地来说广西的气候是非常有优势的。


中国气候适宜度


广西气候适宜度


      广西的适游期大体在5~9个月之间,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有优势的。其中,南宁、钦州、崇左适合旅游的时间比较长,适游期达8~9个月。贵港、玉林、梧州、北海、防城港、百色等,适游期在6~7个月。河池、来宾、桂林,适游期是5个月左右。柳州和贺州适游期大约是4个月。


 中国适游期

广西适游期长度


      广西的水环境条件优越,水环境丰度值高。与邻省云南相比云南虽然具备十分优越的气候条件,但水环境丰度方面不如广西,因此水环境条件是广西的一大优势。


中国水环境丰度


广西水环境丰度


      另外,在植被方面,广西的植被覆盖程度也比邻省云南高。在广西,除了人口集中的城镇建成区,基本上都有较良好的植被覆盖。自然保护区分布在自治区的北部、西部、南部,环绕着人口相对密集的平原丘陵农业区。


中国植被指数

广西植被指数


      广西在热带农业、糖业、中药材业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广西是中国除了海南以外,比较重要的热带水果和热带农作物种植区。广西的甘蔗制糖业占据着中国糖业的重要地位,甘蔗产区主要分布在南宁、钦州、贵港等地。广西的中药材种植也具有突出优势,今后广西的中药材产业应该坚持生态性,强调道地和自然。


广西自然保护区


广西主要农作物热带作物水果及农业区

广西蔗区与制糖业

广西药用作物优势区域图


      (2)广西的民族文化资源


      广西民族文化十分丰富,有汉族和壮族、侗族、瑶族、苗族、毛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各民族之间相处友好,历史上就存在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少数民族中以壮侗语族民族人数最多,另外苗瑶语族在本区亦有相当分布。汉语方言有粤语、桂柳话(西南官话)、客家话、平话、湘语等。其中平话是北方军旅带过来的汉语方言与当地各种汉语方言和语言融合的结果,很有特色。


 

广西民族分布图

壮侗语族语言图

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图

广西汉语方言图


      (3)广西的交通条件


      在未来的高铁规划中,广西将实现市市通高铁,旅游可达性将快速提高。2013年底动车开通,客座率保持在89%以上。高铁全面开通意味着广西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



      (4)广西旅游产业现状


      广西旅游以喀斯特山水地貌景观为主的观光游览型旅游占统治地位,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商务会展等高消费的旅游类型不足。在目前3家5A级景区和72家4A级景区中,观光游览型景区占到了88%。桂林旅游为龙头,桂林、南宁是两大旅游集散中心,大桂林、北部湾、红水河流域是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



      2.广西养生资源评价



中国长寿之乡分布图



      广西是著名的人口长寿省区,同时亦是中国硒元素富集的地区。硒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功能。全球缺硒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中国有22个省份缺硒,72%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区。广西富硒土壤面积居中国之最,南宁、钦州、北海、贵港区域达3181.2万亩,另外,桂西、桂北、桂东地区也有大面积连片的富硒土地。广西目前已命名的18个“中国长寿之乡”,均为有硒地区,其中巴马县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永福县为3.8倍。



      广西中草药资源占全国三分之一。广西山地资源丰富,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雨量充足。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数据,中草药资源已知药用植物基源种4623种,占全国三分之一,种数全国第二,仅次于云南。



      优良的环境、独特的地质因素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使广西汇聚了六大长寿之乡——巴马、凤山、东兰、大化、都安、永福,这些长寿之乡多数集中在盘阳河流域。



      广西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三。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全区流域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计937条,总面积236427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位列全国第5位。长寿之乡巴马的水,集小分子团水、弱碱性水、低电位水、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水、负氢离子水等五项特征于一身,是安全、卫生、健康、功能性的好水。


广西热矿水分布图


      广西东部温泉资源密集分布。全区已发现有119处热矿泉,温泉资源遍及广西10个地区24个县,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和桂东南地区(桂林、梧州、贺州、玉林)。小于26℃的常温矿泉水85处,26~33℃的微温矿泉水5处,34~37℃的低温热矿泉水7处,38~42℃的热矿泉水6处,大于42℃的高温矿泉水16处。温泉可开采量1149.03万立方米/年。比较著名的温泉有龙胜矮岭温泉、陆川温泉,这两处温泉属医疗矿泉。


      3.竞争优势与产品组合


      养生休闲度假是国际旅游度假的高级阶段,是当今世界旅游消费的潮流。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相比,养生度假旅游有自身的特点。



      国内养生旅游,面对当前的国民亚健康状况、人口老龄化、旅游新六要素理念三大背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旅游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这其中,就有养生一项。旅游六要素新概念对养生的重视,无疑是对当前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响应。一方面,中国亚健康人群已超9亿,其中主流是城市的都市白领。他们的养生旅游需求最具开发潜力。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5岁及以上老人已超2亿。



      4.养生旅游:广西的区域竞争策略选择




      5.广西旅游总体定位


      总体定位:美丽中国,养生广西

                      广西:中国范儿的“桂”族养生目的地
      活动推广:世界养生旅游大会(World Yangsheng Tourism Conference)
                      桂林?南宁?河池

      空间结构:一都、两带、三城、十镇、百大项目


        养生产品体系:跨界培育复合型养生产品——富“桂”养生广西菜单


      6.广西旅游总体定位


      养生旅游目的地的健康养生产业涵盖预防体检、疾病治疗、亚健康恢复和健康养老四大类型。这就需要在目的地的实施和建设过程中,打造相应的医疗健康设施,以及培养专业人才。而目前广西面临的现状,却是医疗健康设施缺乏、专业人才不足,和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养生产品开发不完善。 


      培养人才这个方面,广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套养生旅游人才计划。


      (1)广西养生旅游发展智库:聘请养生、养老、旅游、医疗健康、营养保健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团队,定期举办相关沙龙、研讨会活动,为广西养生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


      (2)中国养生学院:发起成立中国最大的养生旅游专业人才教育基地、科研院所——中国养生学院,创新养生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重视旅游专业和养生专业的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养生旅游人才,为打造世界级养生旅游目的地提供人才保障。


      (3)博士后流动站:探索建设养生学、旅游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借鉴国外培养年轻高级养生旅游人才的经验,招揽一批高层次技术人才,专门从事养生旅游科学研究、项目研发工作。


      (4)高校养生旅游专业实践基地:与广西各高校养生、旅游等相关专业联合,成立高校养生旅游专业实践基地、教学实习基地。让专业学生为养生旅游带来创意想法和新鲜气息。


      (5)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引进:针对养生旅游产业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计划和优惠政策,引进国际国内专业医疗养生技术人才,对优秀人才的落户、住房、医疗、福利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四、结论:


      (1)以资源、产品、区域为特色的广西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一大亮点。
      (2)地方旅游发展,使得服务业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3)广西定位发展中国范儿的桂族养生目的地,需要整合更广泛的资源、资本及政府支持。



(本文由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根据2015年5月吴必虎教授在北京大学广西旅游人才管理干部培训班上讲授的《旅游导向型城镇化与广西养生旅游目的地省建设》课程所整理,转载、引用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