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运动,给江门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积累了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在深层次上的表现就是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突进造成的城市发展空间上的协调更新问题。对于江门来说,要实现城市发展空间的协调更新,最关键的切入点就是历史文化街区。
2012年,一份《借鉴澳门经验,保护江门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成为年度市政协“一号提案”,这凸显了市政府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空前关注和重视。
2013年年底,大地风景中标《广东江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总体规划》项目,承担起了这项关系到江门市未来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使命,怀着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责任,大地风景的规划师们展开了对这座城市地毯式的调研行动。经过调研,发现了一些长期以来被曲解的问题,为江门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寻找到新的希望。
大地风景认为,江门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不是生与死的问题,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仍旧保持着非常活跃的发展能量,它们面临的是未来走向何处以及如何走的问题。
一、基于文化性格排序的遗产保护与活化策略
商业文化是个活的东西,要不断融入所处的时代,才有生命力。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费时代,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关系的一种纽带,消费不息、商业不止,所以商业化这大趋势是没办法逆转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帮助历史文化街区找到一种既顺应大势、又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大地风景在规划中提出,街区要主动地进行业态筛选和业态升级,该有的商业要素和商业行为要主动引进,会造成“商业性破坏“的东西要守住底线、坚决拒绝。
不管是文化保护,还是文化利用,都必须要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从旅游的视角来看,街区的肌理和建筑形态就是文化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载体,所以大地风景对街区的形态进行充分地梳理之后,根据吴必虎教授的遗产活化理论,针对每一条街巷和主要建筑群,都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案。
二、基于城市功能提升的产品开发与升级策略
江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街区有所不同,这些街区往往面临的不是生死问题,而是去向何处的问题。它们在时代洪流中并没有完全边缘化,而是依旧占据着江门城区的核心商圈位置。华南院在调研的时候,对街区的每条街巷每个店铺进行了地毯式的摸底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街区仍旧承担着及其重要的城市功能。
所以,大地风景创造性地提出街区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基于街区城市休闲功能的提升,它首先应该满足的是市民的休闲、游憩和文化需求,其次才是主客共享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的需求。
基于以上认识,街区的旅游产品主要围绕城市休闲和文化体验两个主线来做,所策划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市时尚休闲产品、文化寻根产品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三、基于社区居民更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大地风景在对街区的形态、业态、文态、生态进行摸底调研后,得出一个结论:街区虽然仍旧保持着外在活力,但是已经基本失去了内在的自我更新能力,需要通过旅游开发为街区注入外部新生力量,让街区重新焕发活力。
同时,街区的原住民作为生活方式的传承者和表达者,对于旅游开发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这些原住民也是需要让他们继续在街区坚持扎根的,因为街区的业态“消费、生活、生产”三者缺一不可,外部客流可以带旺消费业态,社区居民能够支撑生活业态,但这些都需要生产者。大地风景认为社区居民就是最好的生产者。
对于新居民的作用,大地风景在规划中也极为看重。因旅游发展而沉积下来的新居民也是“社区居民”的重要部分。新居民的进驻,不仅能聚拢消费人气,激活日渐老龄化、空心化的人口结构,还能弥合旅游季节性、脆弱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街区永续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大地风景创新地提出了两个发展愿景,一是通过产业植入和利益分享,让一部分原居民以文化生产者的身份参与到街区的新发展中,二是主张要引进新居民,他们能够在本土文化和消费市场中穿针引线,自身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更新者。
2015年4月,江门历史文化街区迎来首批国际艺术家入驻,他们当中有舞蹈家、设计师、画家等。这些艺术家的入驻一方面能够丰富市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而对于大地风景来说,这些艺术家正是他们在规划中所重点描述的新居民,随着更多的新居民加入,大地风景的规划也正在一步步落实为更加美好的发展图景。
来源: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