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的乐居——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7-31
  • 点击次数:927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市130公里,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约70万公顷。



      卧龙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63年,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是2006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最重要的核心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响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国家和四川省命名卧龙自然保护区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古老生物种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面积达11.8万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7%,灌丛草甸覆盖面积约3.04万公顷,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造成了植物种类与群落的多样性。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区域内除了国宝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小熊猫、雪豹、水鹿、猕猴、短尾猴、红腹角雉、藏马鸡、石貂、大灵猫、小灵猫、猞猁、林麝、毛冠鹿、金雕、藏雪鸡、血雉等几十种珍稀野生动物。鸟类种类繁多,占中国特种鸟类的50%。这些动物主要生活在2200~3600米之间的气候温凉的针阔叶混交林及箭竹林地带。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中华大熊猫园”的规划设计,把生态资源、研究实践、拓展建设、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就地取材、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大熊猫野化驯养区、大熊猫产仔区、大熊猫野外放归过渡区、大熊猫野外放归试验区等互动一体的功能区的规划设计,成功的完成了“保护是前提,研究为中心,放归是目的”的指导思想。为提供更多更优化更合乎自然的物种研究大熊猫创造了更优秀的条件,使卧龙名符其实成为世界上最生态、最优秀、最先进、最前卫的保护、研究大熊猫的中心,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瞩目和关心。


      到卧龙主要是以看熊猫为主,但卧龙保护区里珍稀的国家保护动植物、一些人工繁殖大熊猫、金丝猴等场馆、野外大熊猫观测站和大熊猫博物馆也是不可错过的。在这里,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和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来个近距离的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