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在安徽黄山休宁状元村举行,会场安排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里。建筑的外在形式传递着一种浓浓的乡愁感。
自“515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一直以务实的风格引领着中国旅游事业的航向,让中国旅游事业成为了寒冬里的腊梅,香飘神州。这一次,在状元村的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里,李金早在系统专业的发言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一个旅游局长内心柔软的乡愁。这份乡愁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乡愁,更是中国旅游业的新乡愁。
中国旅游新乡愁,有格局
李金早作为中国 旅游的掌舵 者,对乡村扶贫的认识有着更加丰富的视角。在本次会议上,他从三个方面刷新了人们对乡村旅游扶贫的认识,从更高的格局表达了他内心的乡愁,也定义了乡村旅游扶贫的未来。
1、乡村旅游不仅是造福农村,也造福城市
李金早指出,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关系到全国6.7亿农业人口的福祉,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李金早在会上提出了2015-2020年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目标: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全国17%,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标志着旅游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主战场。这段话可谓意味深长,在当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可以说 是中国 经济的一次战略性大转折,这一转折将有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格局。乡村将成为中国经济突围的主战场之一,乡村旅游扶贫也将让旅游这朵寒冬里的腊梅变得散发出充满乡村田园气息的芳香。乡村 旅游扶贫不仅仅造福乡村,也将造福在经济转型困境中气喘吁吁的城市。
2、乡村旅游扶贫不仅扶外在,更扶内在
李今早在会上说,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李金早还说,不管从法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的发展经验,还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都表明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而且能够推动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变革,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现代化进程。把李金早的这两段表述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里已经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看做了对乡村社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重要动力,这种现代化改造不仅仅是一场物质世界的斗争,也是精神世界的再造。
3、乡村旅游扶贫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
李金早说,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2.0或者3.0时代了,乡村旅游的投资、管理和经营主体应该更加多元化、专业化,要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注重吸引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鼓励和引导各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开展规划设计、创作创意、经营管理等环节中来,很好地弥补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经常面临的资金和人才的短缺,能够快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层次。
在对乡村旅游的投资、管理和经营主体提出要求之后,李金早又对政府的职责做出了阐述。这样把社会力量放在前面的强调性表述体现了李金早对社会力量介入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视,毕竟只靠政府的推动是难以彻底改变乡村的,必须把乡村旅游扶贫放在 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语境中来推动,而政府所要做的工作则是为社会 力量提供服务和保障。
李金早在讲话中对各部门做出这样的要求,“要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保证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有序推进;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环境卫生落后等问题,优化乡村旅游消费环境;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提高游客满意度。”
中国旅游新乡愁,有干货
从我国旅游扶贫的实践来看,旅游扶贫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2002年1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设想和具体意见,我国的旅游扶贫工作拉开了序幕,到今天将近14年的时间里,旅游扶贫工作一直没有走上精细化的道路。今年年初的一号文件发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呐喊”,这一声“呐喊”意味着中国农村必将要旧貌换新颜。如果说未来的农村是强富美,那么未来的乡村旅游就是白富美,这个白富美的转变过程真是精细化的过程。
为了让乡村旅游变成白富美,民间有很多专家提出过很多策略,其中,吴必虎教授提出的旅游导向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盘活古村、农村一加三产业模式等理论在业内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李金早作为一位学者型官员,其对乡村旅游扶贫的专业理解融合了各界专家的探索,也融合了自己多年的实干经验。在本次会议的讲话中,他从非常专业的视角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提出了要求。可以说这是一次干货满满的会议。
1、聚焦,让扶贫更高效
首先,他从提高旅游扶贫工作成效的视角,要求大家摸清家底,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状况,要一个县一个县排查,一个村一个村落实,弄清楚到底哪些贫困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哪些贫困人口能够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让旅游扶贫工作有了精准的聚焦,这就有效避免了做一些低效或者无效的扶贫工作。
2、创新,让扶贫更美好
旅游扶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一个新工作,而是中国旅游事业中一条贯穿了多年的主要线索。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旅游扶贫工作的挑战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好的问题。李金早在会议上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新路径,他说:要全方位、全产业链地审视乡村旅游的产品业态布局,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打造乡村旅游的“农家乐”升级版,开创乡村旅游的“食宿+”新模式;要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实现多业态并举,为游客创造不同文化带来的审美享受。
3、提质,让乡村扶贫更强大
李金早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循规,让乡村扶贫更有序
李金早在会议上强调:要牢牢坚守“富民增收”这一根本宗旨,特别注重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先易后难、集中布局的原则,重点选择旅游产品和市场相对成熟的区域、线路和大型景区周边的贫困地区优先开展旅游扶贫。
中国旅游新乡愁,有质感!
李金早是一位实干精神凸显的官员,这一点在他的讲话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针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他先后提出了一些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充满了实干的“质感”。
1、一个县一个县排查,一个村一个村落实
在讲到乡村旅游调研阶段的工作时,李金早强调,“提高旅游扶贫工作成效,首先就要摸清家底,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状况,要一个县一个县排查,一个村一个村落实,弄清楚到底哪些贫困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哪些贫困人口能够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排出名单列出表,做到心中有数。”
2、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讲到怎样开展扶贫工作时,李金早说,国家旅游局今年启动了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将持续开展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6000多个村官职业培训,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提升旅游扶贫的持续性;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将优先支持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旅游厕所,鼓励旅游电商开设旅游扶贫专栏,帮助旅游扶贫试点村进行宣传推广、特产销售等。同时,要求各地在安排年度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时,要明确专门用于旅游扶贫的具体资金数额,重点在人才培训、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实实在在的帮扶;要选派年轻干部、专家学者到基层一线挂职服务,帮助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3、以专业化手段大手笔打造核心旅游产品,迅速形成品牌效应
在讲到品牌带动效应时,李金早强调,“要探索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旅游扶贫开发新格局,以专业化手段大手笔打造核心旅游产品,迅速形成品牌效应,为村民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提供客源市场和示范作用,带动村民通过参与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4、建立动态跟踪机制,提高旅游扶贫工作成效
在讲到后期跟踪监测的工作时,李金早强调,“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提高旅游扶贫工作成效。国家旅游局正在建立旅游扶贫观测点制度,在全国选取300个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观测点,构建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体系。各地也要将观测点建设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工作内容,及时分析解读监测数据,总结旅游扶贫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旅游扶贫的影响力,营造出全社会关注、支持旅游扶贫的浓厚氛围”。
5、以农为本、以乡为魂
李金早的讲话一向都是以专业务实为特点的,但是,在本次会议上,他也流露出了内心柔软的部分,这份柔软体现出的一位旅游局长对乡村的情感和情怀。他在讲话中强调:乡村旅游扶贫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得大兴土木,大肆拆旧建新,破坏生态环境、民族村寨和古村落文化遗存,随意改变乡村风貌,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本次会议上,李金早还透露,国家旅游局已经对2015-2020年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目标进行了任务分解,各地要认真研究,提出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如期实现脱贫任务。
从现场发回的照片来看,黄山休宁状元村的天空格外蓝,相信那片蓝正是中国旅游的新乡愁,充满了生命力和包容力。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还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乡村,更是一个更加蔚蓝的中国。
作者:张栋平
来源: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