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李金早发表了署名文章《开明开放开拓 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引起了轰动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只不过此处的“石”是一个充满魔力的“石”,是一个柔软的“石”,这个“石”能够击破中国旅游业前进的困难, 也能够幻化出中国旅游业美好的未来。
一、国家领导人的旅游+
二、消费者的旅游+
另一项调查还显示:我们居民储蓄率下降的趋势已经明朗,消费比重在增加,尤其在服务性消费方面的比重会更快增长,如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电信传媒、休闲旅游等方面。而在这些服务业消费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正是旅游业。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消费1.65万亿元,增长14.5%。堪称冬天里的腊梅,给正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
三、企业家的旅游+
几天前,国务院办公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业内人士分析称,该意见将有望催发规模达万亿的周末游市场。于是,各大企业纷纷开始抢滩布局“2.5天假期”。
半个多月前,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奥成功,各大企业又纷纷布局冰雪产业。而在这之前,国内房地产行业 大佬万达集团已经在全国布局好了冬奥主题业态,其中六个冰雪项目已经确定落地,长白山国际度假区雪场总收入已经跃居亚洲第一。王健林还宣传未来万达集团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企业。
这样的名单还有一长串,港中旅集团总经理姜岩、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国旅集团总经理李刚、华侨城股份公司董事长刘平春、天津泰达集团总经理胡军、东方园林产业集团董事长梁荣、山水文化公司董事长梅帅元……中国的企业家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都开始寻找能够为企业注入可持续生命力的转型良药,旅游+无疑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选择。
四、地方政府的旅游+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旅游+是一种新的突围方式。在经历了土地财政的阵痛之后,在背负着巨额债务脚步蹒跚之后,地方政府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地方增长模式和治理模式。其中以旅游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是最近几年备受瞩目也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模式。2012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有28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支柱产业,28个省区市成立了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可见地方政府已经把旅游作为了一个提纲契领的地方治理工具,通过旅游这个抓手,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外交领域深度融合,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密切协调,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城镇化发展格局。
更让人惊喜的是,旅游业不仅仅成为各地政府治理的“纲”,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纲”。
今年7月22日至24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协会主办,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投资促进局、四川博览事物局承办的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在成都举办。全国知名的企业家纷纷云集成都。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传统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加大。 “旅游+”对四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非常明显。统计显示2014年,四川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4891亿元,同比增长26.1%,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7.8%,占第三产业的21.29%,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达到15.14%,旅游业带动各行业投资总额达到1918.4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8.14%。
由此可见,旅游+正在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改善民生的幸福力、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力、社会进步和区域发展的和谐力。
一、再造中产阶层
随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和经济转型阵痛不断,中国中产阶层生存的土壤正在遭到破坏。一方面,现有的中产阶层面临被淘汰的危机,上一次的股灾中,遭到重创的正是中产阶层;另一方面,新的中产阶层难以通过良性的渠道获得上升机会。而旅游+可以改善中产阶层生存的土壤,形成正常向下向上的健康流动机制。
为什么旅游+能够做到?因为旅游+能够极大释放服务业的发展潜能。2015年7月中国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升至53.8,服务业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城镇化第一动力。此时提出旅游+的顶层战略,无疑是正逢其时,旅游+刺激下释放出的服务业发展潜能,将使得中产阶层生存的土壤得到改善并促进新中产的诞生。
统计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服务业的薪酬水平显著高于制造业,中产阶层多数集中在服务业。世界发展的规律表明,服务业是中产阶层壮大的主要土壤。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古老国家,如果仅仅从数量上来衡量,中国当之无愧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与工业化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体系。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那些在固有制度体系里沉淀了很多年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了挑战。互联网+语境下崛起的社群话语权和意见领袖话语权正在挑战着传统制度体系中的官方话语权。从顶层设计层面来看,中国亟需建立起适应新的技术语境的政府理性。这样的政府理性不再是以政府全能为主,而是以市场赋能为主,不再是以条块划界来提高效率,而是以无界沟通来提高效率,不再是以激进主义倾向为主,而是以情怀主义为主。
这一点 在李金早对旅游+的四个特征的阐述中体现得很明显。他说:“旅游+”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旅游+”是需求拉动、市场推动的“+”;“旅游+”是创造价值、放大价值的“+”;“旅游+”是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旅游+”是可以充分拓展的“+”。这四个特征中唯独没有强调政府意志,并不是有意忽略,而是一种政府理性的本真回归。
1、扁平化、接地气
各级行政体系的信息化改造使得政府沟通效率不断提高,中层在整个治理模式中的作用正在有所减弱。高层领导开始把向底层喊话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动作,高层领导人对新媒体也越来越感兴趣,乐于通过新媒体来宣传自己的理念,并使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语言来与社会底层进行沟通。这意味着顶层治理模式越来越接地气。
李金早在文章中还从旅游+互联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旅游+外交阐述了旅游+。这样的阐述充分彰显了旅游+接地气的一面。
2、找主轴,猛跨界
互联网+和旅游+的提出就是典型的找主轴的动作。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何能够抓住主轴进行更高效的顶层治理?关于这个问题,互联网+和旅游+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互联网+和旅游+不仅打破了产业边界,也打破了行政边界,不断改造着工业化语境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治理模式和发展方式。
文章中,李金早从战略层面阐述了旅游+,分别是旅游+“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五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这样 的阐述透露出一个信号: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的主轴,并且以跨界的形式重构着中国的转型方式。
3、讲情怀,促创新
李金早在文章开篇就引用了科幻作家的名言,“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这样的表述流露出了一个旅游局长的内在情怀。这其实透露出了一些微妙的信息。在传统的政治治理语境里,这样的表述非常少见,可见当下中国的政治治理语境已经开始逐步软化,开始通过一些情感流露来传达人性的亲切感和包容力。
与此同时,来自顶层的声音也不断召唤着民间创新精神和创新行动。自从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这八个字就像充满了魔力,在民间产生了“席卷千堆雪”的效应。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顶层治理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充分释放民间力量,在民间寻找中国经济腾飞的新希望。
作者:张栋平、吴必虎
来源: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