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曝光,北京市的核心功能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经济中心”的缺失。但是,失去“经济中心”并不意味着失去“经济引领力”,恰恰相反,北京的“经济引领力”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变得越来越强大。未来,北京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下构建起符合首都特点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在这个新的经济结构中,旅游业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龙头产业。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实施,北京不再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更加突出,旅游会展作为朝阳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社会贡献大,是强化北京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有力推手。
从文化中心角度来看,北京旅游会展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产品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全面集成,催生旅游新业态的繁荣,从旅游的角度丰富北京的城市文化内涵。
(2)旅游会展促进北京国际交往
从国际交往中心角度来看,北京旅游会展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内外会展企业、协会等的对接交流,能够有效支撑北京旅游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通过与国外会展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场馆建设、会展流程、人才发展、科技应用、管理流程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全球化。由此可见,未来北京旅游会展的发展将成为北京构建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内容之一。
(3)旅游会展提升北京科技创新
非首都功能移出后,与产业转移相伴随的是产业工人的迁徙。北京市的高端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主体。目前来看,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70%,未来,这一比重会进一步加大,与之相对应的是高端服务人才的大规模聚集。从人口增长速度来看,高端服务业所需的人口比过去在“经济中心”打造过程中所需的人口要少很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中期目标:“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在人口控制过程中,虽然人口数量的扩张速度减少了,但是,人口质量却在不断提升。
统计显示,从单位国民经济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岗位,高端服务业仅仅是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1/5~1/3。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高端服务业从业者的大规模聚集将提高北京的单位国民经济增加值,为北京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从这些高端服务业人才中也将诞生出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层的诞生也将带来旅游消费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时尚化。这种变化无疑将为京津冀辽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辽在乡村旅游方面各有优势。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山、水、河、湖、海、湿地齐全,休闲观光游资源丰富;河北是一个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北京现代农业发达,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嫁接北京的文化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形成了创新引领的发展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重点突破的方向: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先行启动。交通一体化排在了重点突破领域的第一位,可见,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突破口。
根据今年7月份披露的消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主要有四大亮点:第一,“轨道上的京津冀”将是三地交通发展的核心内容。第二,“路通”是交通先行的重要任务。2017年有望打通京津冀国家高速公路的所有“断头路”。第三,京津冀三地将力争在2017年实现区域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第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协同”障碍。
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四大亮点相对应,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也将呈现四大亮点:一是轨道上的“快旅”;二是公路上的“慢游”;三是卡片和屏幕上的“智慧游”;四是体制机制层面创造的“无界游”。
3、非首都功能移出后,北京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以旅游+为纽带
在粗放式的城市化发展语境下,城市的影响力是靠GDP来决定的,于是乎,北京为了保持首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就需要牢牢占据经济中心的地位,以大而全的产业体系来“武装”自己。建国后大量工业项目优先落户北京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世界经济竞争格局的改变以及新型城镇化语境的形成,北京不再需要大而全的产业体系来支持经济中心的地位。相反,他完全可以摘掉经济中心的帽子。摘掉 经济中心的帽子并不意味着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减弱,恰恰相反,在新的四中心的定位下,北京的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将进一步升级。
(1)政治中心让北京经济能够时刻与政策趋势保持一致。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的总部经济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新的技术语境下,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核心力量毫无疑问是文化与科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必将体现在文化与科技创新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的北京将不断强化京津冀地区和全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输出者的角色,并成为整个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设计者和创造者。
(3)国际交往中心让北京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连通全球。
旅游业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龙头,是唯一能够在四中心当中起到“合纵连横”作用的产业。无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还是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都与旅游业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来形容,那就是“旅游+”。可以说,“旅游+”是北京“四中心”定位的融合力与带动力,能够将“四中心”定位中所关联的各类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连接起来,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旅游+政治,对内可以让旅游成为塑造国民意识形态和国家想象的教化工具,对外可以让旅游成为改善国家关系的润滑剂;旅游+文化,可以形成文旅双链条发展模式,以文促旅,以旅促文,二者互动发展,和谐共生;旅游+国际交往,可以让旅游成为国际战略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以旅游为纽带,启动并推进中国的国际战略;旅游+科技创新,可以 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
作者:吴必虎 张栋平
来源: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