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受邀为大地风景讲授《文化产业园策划》。陈教授理论与实践的讲解,结合当前的政策方向对文化产业园策划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对文化产业的要素、特点、规划指标等,从而指导文化产业园的策划和规划。
本次课程重点讲了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文化产业及文化地产的特点
文化产业园的策划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地产的特点
现在中国各地都需要旅游和文化产业,并且二者关系非常紧密,相互支撑。如果没有文化产业,旅游就很容易成为比较单一的风景,文化产业可以为旅游增加很多深度体验的项目,如成都东区营业公园,占地218亩用来做音乐体验,第一周游客就达到了100万人次。这表明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的发展。同时,旅游也为文化产业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渠道。本次课程重点讲述前者,因此后者在此不做过多的陈述。
1.文化与文化产业
文化通常是指从过去的某一个时间一直延续到现在,它是历史的沉淀,所以文化比较偏向于保守。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不断创新,利用文化的元素进行创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文化产业并不是文化的产业,而是跟文化有关联的产业,也就是说它不是把已有的文化拿来做产业,而是把跟文化有关的东西经过再创意变成了产业,既包含了文化本身,同时也涵盖了文化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产业应该叫文化创意产业。
另外,通过对比山东和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现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往往做不好,这主要是因为本地的原本文化的保守性通常会排斥新文化的创新。同样文化底蕴很深的人一般也不适合搞文化产业,因为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会对文化创意产生自动排斥,认为新生产出来的产业园缺乏内涵。这些都表明文化的元素可以用来做文化创意产业,但文化本身却不能做文化创意,甚至可能排斥文化创意。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也不会聚成传统文化,并且很可能破坏传统文化,二者的矛盾存在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并且在今后的策划规划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
2.文化产业的特点
文化产业最本质的特点,可以用15个字进行概括:
无中生有、可复制
内容、平台、延伸、服务
前面七个字说明了创意的方法,后面八个字代表了产业的范围。
首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无中生有出来的项目还必须具有可复制性,这一点与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旅游要求具有独特的资源,且不可复制,这表现了文化旅游跟传统旅游在本质上的不同。例如,迪斯尼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迪斯尼,其中90%的内容是一样的,另外10%就是根据不同的地区文化进行调整创新,经过市场检验后再复制。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包括三种复制:一种是产品、一种是模式,一种是方法。
其次,文化产业的范围大概可以为八个字解释:内容、平台、延伸、服务。
第一,内容,音乐、电视、电影以及舞台演出等都是内容。
第二,平台,主用是用于下载内容,传播内容,交易内容。
第三,延伸,把内容做成延伸产品,如玩具、服装等。在国外多数是指知识产权的一种授权产业或者叫延伸产业,但是目前中国还很少,中国一般是制造业,普通制造业,文化制造业,这都不是延伸产品。
第四,服务,为前三者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支持,人才培训支持等的相关服务。
文化产业是由前面三个部分为主要范围的一个产业类别,并由服务串起来,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要构成产业链。产业链指同一种内容,可以创意为很多内容,如游戏、电影、图书、主题公园等,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特点。同一种资源可以连续几十次、几百次,几十年、几百年地利用创新,内容为王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品牌价值。这一点正是国内所缺乏的。
目前国内最大的文化产业问题就是产业链短,或者缺乏产业链。目前中国最大的产业趋势是数字文化产业。2012年中国文化企业最大的四个公司是中国移动、腾讯、中央电视台、百度,从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外“内容为王”的模式,我国则表现出了“平台为王”的模式。这一模式虽然可以盈利,但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影响大不。
3.现代旅游和传统旅游
旅游分为两类,一种是现代旅游,也叫文化旅游,一种是传统旅游。
现代旅游,也叫现代的创意旅游、现代文化旅游,属于活动经济,其特点就是与当代文化和创意相结合,具有体验功能,能够进行多次消费,产品可复制。传统旅游是以景观为主,属于观光游,体验性比较弱,对游客吸引力可能是一次性的。对比可以看出,现代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特点是相同的,都属于活动经济的一种,通过娱乐构建产业链,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体验式旅游目的地。
4.文化地产的形态
传统旅游基础上形成的地产是景观地产,文化旅游基础上形成的地产叫文化地产,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包含文化体验项目。以文化为概念,或者用文化来炒作价房的地产,不是真正的文化地产。梳理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所谓的文化产地,文化地产类型主要有:
本质型:真正的文化产业,如文化产业集聚园、艺术品交易中心、主题公园、剧场、会展中心等;
本质相关型:本质上是文化的地产,但缺乏地产的产业价值或收入,如图书馆、博物馆等;
相关型:本来应该是文化地产,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价值,同时又与文化相关,如高尔夫;
延伸型:地产中延伸出来的文化项目,如艺术中心、影城;
组合型:进行多产业发展,如万达实现购物广场、酒店、影院三合一的组合;
混合型:如华强和华侨城,以地产为主兼主题公园或其他文化内容;
环境型:依托优良环境实现地产增值,如公园边上的地产;
概念型: 借助某一文化概念炒作周边地产,如上海迪斯尼即将开发的周边地产;
商业包容型:一般物业里面又包容一些文化企业的内容;
专题概念型:如博鳌论坛,通过论坛带动周边地产;
社区提升型:借助教育发展地产,如教育地产;
平台型:借助平台发展地产,如会展地产;
嫁接型:包括商业和文化产业,如成都的锦里;
文化交流型:用于文化交流形象展示的地产,如艺术家村、美术馆等;
改造型:文化产业引领下对产房进行改造,如旧厂房改造;
综合改造型:文化设施的重新改造,如黄庄海淀剧场+办公楼的模式;
转移型:将原有地产和产业转换为相关地产和产业,如长春电影制片厂转化为电影主题公园和只制作主旋律电影;
片区综合开发改造型:如曲江的文化产业包含城市改造、一级土地开发、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项目投资,成为综合体;
环境改造型:一边改造环境一边建地产,如河流湿地改造;
文物保护型:文物故居保护及拓展;
交换型:企业与政府进行文化和地产互换;
二、文化产业园策划
1.文化产业园的五种集聚形态
文化产业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产业集聚,因此也可以叫文化产业集聚园。目前文化产业园主要有五种形态:
(1)企业总部:文化公司集中在一起;
(2)交易平台——线下和线上:批发、大型交易、设计、可复制经营的企业;
(3)体验性主题公园和产业集聚园合一:如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4)以上三种的结合;
(5)专业性的产业形态的集聚:主题性或专业性较强的产业园区。
2.文化产业集聚园规划的六个基本指标
文化产业集聚园规划应达到六个指标:
(1)产业集聚与规模效益
(2)企业为主体
(3)具有产业的成长性
(4)园区与企业具有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
(5)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6)资源整合与专业能力的提升
以上六个标准可以衡量文化产业集聚园的好坏,在文化产业园策划中必须重点把握。另外还需要注意政府与园区运营主体的不同目标,这也是策划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政府希望文化企业能够入驻产业园区,并快速成长,而园区经营者则希望快速回笼资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就需要在策划中为其设置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
3.文化产业园策划的原理
文化产业园的策划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定位
定位对于产业园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产业园策划首先必须考虑清楚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定位为产业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定位不准的产业园,如动漫基地、艺术家产业园等,都属于定位错误,动漫或艺术家只能作为核心业务,不能是定位。
(2)核心业务
文化产业的核心业务就是产业,包括了很多的行业,就是利用文化元素延伸产业链,并融入娱乐性、时尚性、体验性。
在核心业务设置过程中,不能只讲文化特色的错误观点。特色文化跟传统旅游关系密切,但和产品的复制关系很远,并且不利于文化产业的传播和理解,如中国的京剧虽然很好却不卖座。相反,美国没有特色,但因为能够引起人性的共鸣而征服了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娱乐、创意、想象力、人性共鸣的内容构成了娱乐业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在文化产业园策划中也要坚持这一原则,即使是在做好本地旅游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要考量游客穿透文化的理解力。在内容相似的基础上,利用讲故事的能力、表演方法、展示手段等形式做好产业特色,树立品牌。
(3)资源与经济环境
文化产业园策划中讲究无中生有,但基础是产业的设置一定要与地方的资源和经济环境项一致,不能脱离地方的资源条件凭空臆想。
(4)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
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对于园区经营主体来说都非常重要,是其能够长期发展的保障。现在中国很多园区变成靠物业获取经济收入,从而陷入发展的困境。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在模式设置时,入园企业最好能够形成一个产业链,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形成整体品牌价值。
(5)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一定与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相对应,吸引行业的龙头获得核心业务的核心资源,支撑产业发展。如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引入了中国移动的音乐基地,中国移动一年大概有300亿的产值,占到中国音乐总产值的75%,从而获得了音乐产值的核心资源。
(6)相关的产业资源
文化产业发展中获得相关产业资源的支持有助于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利用旅游,增加影视主题公园、演出等,创建产业链中的某一环,从而延伸产业链。
(7)平台支持
为入园企业提供平台支持,就像孵化器一样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温度和湿度,为了发展提供空间和相关资源支撑,如为其提供资金、人才、品牌等,引导企业发展。
(8)产业链形态
在园区招商过程中要注意入园企业的相关性和重复性,入关的企业最好能够形成产业链,是其形成产业的上、中、下游产品不同类型,提供园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9)园区的产业运作
园区除了物业以外,还要参与产业运作,园区的开发商应该是园区的管理方,同时也是园区的投资公司,就是投资入园的企业,将园区内的不同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为其争取核心资源,作为整体产业的运作者。
(10)政策与措施
为园区争取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获取尽可能多的鼓励政策作为产业运作的外部支持。
(11)软件与硬件
先有软件再有硬件。软件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硬件为软件创造更好的效益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本文根据陈少峰老师2013年7月23日在大地风景第四届研究生班第七期课程的演讲《文化产业园策划》整理而成,转载、引用请注明。)